天天看点

从施剑翘刺杀孙传芳一案中,可看出施中诚的为人处事

文/王国栋

1935年11月13日,曾经不可一世的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被人刺杀于佛堂内。刺杀她的人是一位年轻女子,名叫施剑翘。刺杀孙传芳的原因是其父亲施从滨1925年作为奉系军阀张宗昌的总指挥官,在与孙传芳争夺安徽时兵败被俘,孙传芳违反内战不杀俘虏的规矩,将施从滨斩杀后还暴尸三日。施剑翘杀了孙传芳后,主动投案自首,1936年被国民政府特赦。但是事实上,这个案子背后的故事远比历史书上记载的要复杂得多,甚至与后来的国民党王牌74军军长施中诚大有关联,怎么回事呢?

从施剑翘刺杀孙传芳一案中,可看出施中诚的为人处事

1925年10月,奉系军阀张宗昌和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因为争夺安徽而爆发战争。张宗昌任命第二军军长施从滨为总指挥,从山东南下浙江攻打孙传芳。结果施从滨战败,被孙传芳俘获。施从滨年龄比孙传芳大,在北洋将领中资格比孙传芳老,见到孙传芳的时候还礼貌性的给其行了军礼。孙一开始并没有为难施从滨,但随着战局的发展对自己不利,恼羞成怒之下,不顾部下的苦苦劝谏,执意斩杀施从滨。为了给奉系军阀施压,甚至残忍的将施从滨的尸体吊在城门上暴晒三天。孙传芳的暴行并没有起到多少实际效果,却为后来被杀埋下了祸根。

施从滨生前只有一个女儿施谷兰(即施剑翘),过继二哥的儿子施中诚做自己的嗣子。施从滨死时,施中诚只是张宗昌手下的一名少尉排长。兄妹两人想为施从滨报仇,但又力不能及,于是向张宗昌要求,晋升施中诚为团长,名义上是为了养家糊口,实际上是为了掌握兵权为报父仇做准备。因此从这个计划来看,刺杀孙传芳的主角应该是施中诚,而不是施谷兰。

从施剑翘刺杀孙传芳一案中,可看出施中诚的为人处事

1926年,张宗昌任命施中诚为团长。三年后,又晋升其为烟台警备司令。此时的孙传芳已经被北伐军击败下野,躲在天津当寓公,以施中诚的身份地位,要刺杀孙传芳易如反掌。但是施中诚却因为已经成家立业,畏惧(以施中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说其怕死是不客观的)刺杀孙传芳会影响自己的前程,同时又有点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想法,渐渐放弃了为父报仇的念头。施中诚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妹妹施谷兰,劝阻施谷兰不要在想报仇的事情了,安心成家过自己的日子。但性格坚韧的施谷兰不为所动,断绝了与施中诚的兄妹关系。与此同时,施谷兰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认识了施中诚的军校同学施靖公,施靖公对施家与孙传芳的恩怨一清二楚,当着施谷兰母女的面承诺,只要施谷兰嫁给他,他就为施谷兰报父仇。在这种情况下,施谷兰嫁给了施靖公,为其生育了两个儿子。

从施剑翘刺杀孙传芳一案中,可看出施中诚的为人处事

1935年,施靖公已经当上了国民政府的少将旅长,却对刺杀孙传芳一事多番推辞。施谷兰一怒之下,带着两个儿子回了娘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施剑翘,花重金购买手枪,将自己的缠足放开练习跑步,积极为刺杀孙传芳做准备。同年11月13日,施剑翘根据查访到的线索,在天津日租界观音寺三枪打死了杀父仇人孙传芳。此时孙传芳已经不问世事多年,光天化日之下被人杀死,其家人不服,要求国民政府严惩凶手。施中诚到处托人找关系为妹妹施剑翘奔走呼吁,最后在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的干预下,国民政府于1936年宣布特赦施剑翘,不追就其法律责任。

施剑翘被释放后,跟随弟弟在长沙生活。抗日战争期间曾担任献机委员会指导长,为国家筹募了购买3架飞机的资金,受到宋美龄的亲自接见表彰。解放后留在苏州、北京等地生活,1979年因病去世。

从施剑翘刺杀孙传芳一案中,可看出施中诚的为人处事

施中诚1937年晋升57师师长。1939年该师并入74军(时任军长俞济时),施中诚是该军唯一一位非黄埔出身的军事主官。1941年晋升第100军军长。1943年74军军长王耀武升24集团军司令后,手下几位亲信为军长一职争得头破血流,其中以李天霞和张灵甫争得最凶。王耀武为了阻止74军内讧,将呼声最高的李天霞调到100军任军长,而把没有派系色彩的施中诚调回74军当军长,晋升58师师长张灵甫为74军副军长。性格宽厚的施中诚当上这个王牌军军长后,弄得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上面由王耀武管着,大小事务都是王耀武说了算,下面三位师长邱维达、李琰、劳冠英包括副军长张灵甫都是真宗黄埔出身,根本不将这个杂牌军长放在眼里。

1946年初,王耀武升施中诚为20集团军副总司令,而把整编74师(74军整编而来)师长一职交给张灵甫。施中诚正为夹在派系斗争中左右为难,瞅准这个机会干脆连20集团军副总司令都不当了,以年老多病为由辞职回乡养老。

从施剑翘刺杀孙传芳一案中,可看出施中诚的为人处事

1949年南京解放后,施中诚带着妻儿老小逃到台湾,挂个中将副司令的虚职养家糊口。直至1974年去世。

从谋划行刺孙传芳到让出74军军权,施中诚的为人处事风格一直走的中庸之道,这与其抗日名将的称号相去甚远。表面上来看,施中诚是一名热血沸腾的勇武军人,手刃孙传芳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现实却很打脸,他在完全有能力替父报仇的情况下,主动放弃报仇计划,并不是因为他怕死,而是遵循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不想冤冤相报何时了。正如其1946年放弃军权一样,施中诚就不是一个性格强悍,喜欢玩弄权术的人,故而宁愿委屈自己,也不去和别人争强斗狠。这样的人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业,但也不会惹祸上身,这也是其能够安享晚年的重要原因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