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船坚炮利”:晚明时期已有的欧洲印象,西方海上军事实力的象征

明朝是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军事集陆与海一体,虽在一段时间内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海上的实力还是得到了发展。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地位逐渐下降,西方列强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而这一切离不开“船坚炮利”,其实从明末开始,“船坚炮利”就成为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在军事实力上的象征,并一直贯穿着中国的近代史。

“船坚炮利”印象初显苗头——葡萄牙派遣四艘护航舰队来到明朝,鸣炮表示友好

在历史上,“船坚炮利”这个词最开始的意思是说一个国家的海军实力强盛,战船坚固,火炮威猛,具有势不可挡的威力。有证据表明,“船坚炮利”应该是一个久已有之的欧洲印象。在16世纪之初,当时有一只葡萄牙军队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停靠,明朝政府在那个时候就对西方世界的炮舰给予了很高的关注。

“船坚炮利”:晚明时期已有的欧洲印象,西方海上军事实力的象征

随后,西班牙、荷兰和英国等许多其他国家的船队相继来到中国,明朝政府对西方世界的炮舰印象就更加深刻。明朝时期,最早关于西方世界的“船坚炮利”的描述来自一个葡萄牙人。公元1517年,当时的葡萄牙政府为了加强与明朝的友好联系,派遣使者来到明朝进行交流活动。

前来的使臣带了一支由四艘帆船组成的护航舰队,为了表达对明朝的喜爱,使臣下令升旗鸣炮,被中国当时迎接的大臣误以为要开火作战,经过一番解释,矛盾才化解。在《中国古代火炮史》中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蓦有番船三只至省城下,放铳三个,城中尽惊。

经过这次事件,人们对欧洲的船炮给予了很多的关注,纷纷研究这是何方神物。到了公元1523年,人们又再一次见证了葡萄牙人的战舰,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在《鄒陈愚见以弭边患事》中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其船用夹板,长十丈,阔三丈,两旁驾橹四十余枝,周围置铳三十余管,船底尖而面平,不畏风浪。

后来,又有很多人亲自见识到了欧洲国家的海上军事实力的强大,所以自明末开始,“船坚炮利”这个词就成为了人们对欧洲最初的印象。

“船坚炮利”:晚明时期已有的欧洲印象,西方海上军事实力的象征

“船坚炮利”印象最终形成——明末出现之后,逐渐成为西方国家军事实力的象征

刚开始时“船坚炮利”这个词大多数是用来形容英国,葡萄牙这些国家的军事实力的,但是稍后兴起的军事强国,如荷兰,西班牙的出现,这个词就用来形容整个欧洲的军事实力了。

公元1601年,荷兰人“挟二巨舰”突然袭击澳门,这个举动,让不少人感到震撼。当时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其舟甚巨,外以铜叶裹之,入水二丈。”

又云:“驾大舶横行爪哇、大泥间。”

“船坚炮利”:晚明时期已有的欧洲印象,西方海上军事实力的象征

这只是一个开始,到了公元1604年,一艘荷兰舰队在他人的怂恿下进占澎湖,企图要挟互市。为了减少战争的损耗,统治者曾多次派遣大臣和荷兰使者进行交谈,希望荷兰军队能够和平退出,减少损失。

当时沿海的许多普通老百姓,都亲眼见证了荷兰人的坚舟巨炮,对荷兰舰队印象十分深刻。在《却西番记》中曾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中横一杆,桅上有斗,斗大容四五十人,系绳若梯,上下其间,或瞭远,或有急掷矢石。

可以看出,在这个时候,荷兰的舰队规模已经非常大了,所以,用“船坚炮利”这个词来形容荷兰的军队,也不足为奇。与此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人的军队实力与荷兰舰队的实力不相上下。

当时,出于国家发展的需要,这三个国家之间经常往来,所以在军队的使用材料,造舰的过程中,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其中威力最强的要属当时的红夷大炮,杀伤力极其厉害,可谓是“夫兵器之烈,至一发而杀百千人,如今日之西铳极矣,无可加矣。”

“船坚炮利”:晚明时期已有的欧洲印象,西方海上军事实力的象征

由于这种军舰实力的强大,当时欧洲许多国家都在研制这种军舰实力,使得整个欧洲国家的海上军事实力大大提升,由此“船坚炮利”代表了整个欧洲的海上军事实力,成为一种独特的象征。

晚明时期时期,我国已经形成了西方世界“船坚炮利”的基本印象,并且这种印象到了清朝时期也被继承下来,明清两朝对于西方世界的认识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首先,明清两朝对于西方海上军事实力的认识有着较为相同的看法。从16世纪到19世纪,欧洲海军的军事装备发展迅速,从战舰到舰炮,再到炮用弹药,这些起着关键作用的军事武器,在这段时间内有了很大的突破,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16世纪和19世纪欧洲炮舰的形状和技术水平基本属于同一个层次,所以在晚明和鸦片战争中国人亲眼目睹的欧洲炮舰在技术含量和战斗力水平上是没有什么差异的。换句话说,就是清人所谓的“船坚炮利”在明朝人们已经大体领略过了。

其次,从对“船坚炮利”的客观描述上来说,明清两朝大体上有着相同的内容。在许多的史料中,我们发现,在对欧洲那些国家的军事观感上,清朝基本延续或者复制了明末的炮舰印象。以红毛也就是荷兰为例,可见明清两朝描述内容的一致性和观感的相似性。

“船坚炮利”:晚明时期已有的欧洲印象,西方海上军事实力的象征

“红毛即荷兰国,又曰红夷,一名波斯胡,亦在西海外……其船最大,中国人目为夹板船。”

到清朝,则为“红毛乃西岛番统名,其中有英圭黎、干丝蜡、佛兰西、荷兰、大西洋、小西洋诸国,皆凶悍异常。”由此可见,明清两朝对于欧洲舰队实力的认知,有着比较相似的看法。

最后,明清两朝都将强大的海上军事实力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本,是一个国家侵略他国的强大军事保证。明朝时期,人们将荷兰强大的军事实力称为“船坚炮利”,到了清朝,人们又用“船坚炮利”这个词来形容英国的海上军事实力。

“船坚炮利”的内在意义——使中西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鼓舞了中国人创建属于自己的海上军事装备

自西方殖民势力广泛来到中国的晚明时期开始,古代中西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以前,东方一直是世界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但是自西方国家军事实力提高以后,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心开始逐渐转移。

与此同时,过去那种“天朝上国”,接受来自各地区国家朝拜的现象开始在晚明以后渐渐消失,中国不再是各个国家争相学习,顶礼膜拜的对象。在许多方面,欧洲那些国家的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的中国。在这样子的背景之下,中西之间的关系,我国应对来自欧洲势力的威胁时,所采取的举措和思路也悄悄发生了变化。

“船坚炮利”:晚明时期已有的欧洲印象,西方海上军事实力的象征

欧洲国家强大的海上军事实力,不仅仅使明朝的人改变了对这些国家的看法,同时也使得当时的统治者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自“鸦片战争”以来,曾经的那个天朝上国突然从云端跌落,变成一个任人宰割的羊羔,统治者逐渐认识到了一个强大的军事实力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所以到了清朝乃至近代,出现不少历史现象,例如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这些都表明,统治者和许多有志之士已经有意识的在发展国家的海上军事实力了,并且愿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促进国家军事实力的发展。

这一切,都是“船坚炮利”这个欧洲印象给中国带来的启示,短短的四个字,看似是对欧洲国家的一个全新的认知,其实它在本质上反映了自晚明以来中国人对西方海上军事实力的精准把握,折射出国民对欧洲势力所感到的意外和忧虑以及奋发图强的心理。“船坚炮利”这四个字,不仅是自晚明以来中国人对欧洲军事实力的认识,同时也是鼓励中国人不断发展军事实力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儒学案》

《东京梦华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