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队序列中,嫡系部队与杂牌部队泾渭分明,在装备、给养,甚至制式军服的用色和布料都有差别,久而久之,嫡系部队高人一等,且渐渐形成了一种风气。
作为一支杂牌部队,第57师有幸在长沙整补期间加入国民党第74军战斗序列,原第57师师长施中诚还兼了第74军副军长,这是许多杂牌部队求之不得的美事。
但是,等第57师正式加入74军以后,他们的感觉却没有预想的那么好,甚至经常会感到尴尬。

第57师师长施中诚毕业于保定军校,是一个长期为北洋政府效力的"杂牌将军"。这支部队参加过淞沪会战,此后又经历过田家镇血战,也是从恶战中打出来的、见过世面的部队。
第57师初入国民党第74军时,官兵们虽然换了装,可是还能一眼看出他们与51师、58师官兵的差别,前者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后者趾高气扬,非常自信。
一上战场,57师与国军51师、58师的差距更大,以南昌会战为例,国军第74军在参战期间,第51师和第58师配合默契,战力十足,打法非常凶悍,而初来乍到的第57师却像个没有多少戏份的舞台配角,虽然站满整场戏,却没有几句台词,更没有“领衔主演”、博得喝彩的机会。
不仅如此,国军第57师从上到下都担心自己会被嫡系军欺负或者坑害。为了防止军部人员耍心眼,国军第57师在南昌会战期间异常谨慎,他们会把军部下达的作战命令备案一份,然后再下发,甚至作战命令的编号、时间都记载的一清二楚。
由此可见,出身于杂牌军的第57师官兵虽然加入了国军嫡系74军,但是身处在如狼似虎的第51师和第58师的夹缝中,这“讨生活”的日子并不轻松。
在国军第57师还有一个尴尬人,他就是老资格的副师长余程万,从1938年5月加入57师,余程万这个副师长一直当到1940年2月,这时,黄埔四期的廖龄奇都当上国军58师的师长了,这时候的余程万再也坐不住了,这些都被善于察言观色的王耀武看在眼里。
从年龄上讲,余程万比王耀武大两岁;从资历上讲,余程万是黄埔一期,王耀武是黄埔三期,王耀武私底下称呼余程万为老学长,论资排辈,余程万早就应该扶正了。
是时候给余程万一个交代了,一向“长袖善舞”的74军军长王耀武开始上下活动,他想借此让施中诚从57师退出,同时将他的老学长余程万揽入自己的圈子里。
7个月之后,副军长施中诚正式卸去国军第57师师长一职,余程万接任师长。
余程万上任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安抚57师各级将领们的情绪,好在他毕竟在57师呆了两年多的时间,跟李琰、周义重、杜鼎等57师实力派人物关系搞得都不错,所以磨合期很顺利地通过。
接下来,余程万要实实在在掌控第57师,他还必须立威,而在军队中,树立威望的最佳场所、时机就是战场和战斗。
半年之后,余程万就从王耀武那里领受了他升任师长之后第一次作战任务,第57师奉命正面防守上高城,这是杂牌军第57师加入国军第74军之后首次“领衔主演”,而且,王耀武安排鼎鼎大名的国军第58师当他们的配角。
面对来势汹汹的大贺茂,余程万将手中的几个团轮流派上战场,交替作战,从而使各支部队都能得到短暂的休整,最大限度地保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和国军第57师没有辜负这次“领衔主演”,这种安排以及最后的战斗结果都让王耀武非常满意。
国民党第三次南岳军事会议期间,国军第57师再次扬名,会议结束时,蒋介石对第二次长沙大战各部队依表现进行赏罚,对第79军57师首先渡河进攻长沙的两个团等单位及第57师步兵指挥官李翰卿等死亡官兵予以奖赏。
在杂牌57师大受褒奖的同时,嫡系第58师师长廖龄奇却因临阵脱逃,被处以极刑。
在接下来的冬季攻势中,国军第57师有了更多“领衔主演”的机会,他们敢打敢冲,越战越勇,接连攻克日军据点,表现十分优异。正是因为官兵们在战场上的这些出色表现,这支杂牌部队逐渐得到了黄埔嫡系部队官兵的尊重和敬佩。
当年第57师归入国军第74军战斗序列时,没有人会想到这支杂牌部队能成为第74军的第三支虎狼之师。1943年11月12日的常德会战中,国军74军第57师毙伤日军万人以上,但自己也几乎损耗殆尽,战况感动国人。
著名作家张恨水先生以57师常德保卫战为题材,写了一本轰动一时的小说《虎贲万岁》,从此,"虎贲军"就成为了第57师的不可磨灭的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