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盲目自大的徐禧,以他任性的选择,给宋朝带来了惨痛的失败

在历史上有一些所谓的名将,不是因为自己勇猛过人,就是认为自己智谋出众,所以卖弄才华。结果一不小心,一失足成千古恨,枉送了性命。如果说“作死”的名将中,我认为宋朝的徐禧堪称典范。此人用他的所作所为给我们阐释了“不作不死”?的真谛。

徐禧之所以成为“名将”,这是因为他的“名”纯粹是靠“作”得来的。他靠他的作给宋朝带来了一场惨败,也让自己在此战中成“名”,“作死”了自己。

盲目自大的徐禧,以他任性的选择,给宋朝带来了惨痛的失败

一、徐禧的失败之旅的开端。

那是在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宋朝的神宗皇帝赵顼看了种鄂“筑城推进,控制横山”的奏折以后,颇觉称意。随即亲令徐禧、李舜举前往延州,审定筑城推进的计划,并指令鄜延路守军统帅沈括,听从徐禧的调遣,又令李稷负责筹措粮饷,保障军需。

但是,宋神宗只看到了这个计划很好,可是却没有考虑到派去执行的人选,他选派的徐禧给他和宋朝带来了一场大祸。徐禧这个人本没有实战的经验,可他却认为自己是不世出的良将。他经常自吹自擂说:“不是我徐某人夸口,如果让我成边,不费吹灰之力即可收复西北的疆土。无奈现在戍边将帅怯战不前,有什么办法呢?”

盲目自大的徐禧,以他任性的选择,给宋朝带来了惨痛的失败

这一次,宋神宗派徐禧到西北边疆审定筑城推进的计划,让徐禧喜出望外。他认为一显身手的机会来了,于是他满怀信心地带领着随从人员,踏上了征途。徐禧到达鄜延后,既没有认真研究敌情,又很少到现场察看地形,便仗着自认为“熟读兵法,精通韬略”的本领,向沈括简单地询问了一下情况,就彻底推翻了种鄂的计划,自己又制订了一个筑城推进计划。

二、徐禧失败之旅的第一步。

徐禧把将领们召集起来,说:“种鄂曾向朝廷提出筑城推进,控制横山的方案,实有严重的缺陷。其一是,银州看起来地处明堂川和无定河的汇流处,似乎险要可守,但是老城东南已被大水淹没,西北又是天堑,远不如永乐川的地形有利,二是,夏州、宥州旧城都已倒塌毁坏,如果逐个修复,工程浩繁,花费太大。所以这个方案不宜付请实施。必须离开原有州城旧址,另选要地,重建堡寨。我决定在水乐川建立六寨六堡,依靠山势构成阵地,作为控制银、宥、夏三州的枢纽,如此便可大举推进。”

盲目自大的徐禧,以他任性的选择,给宋朝带来了惨痛的失败

谁知道种鄂不同意徐禧的方案,他说:“在下久居边关,深知西北的地利,银、宥、夏三座州城,都是前人反复勘察选定的要塞之地,有险可据,有水可用,交通发达,供给方便,又能控制所属各地。若放弃这些地方不用,而在永乐川重新建城,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缺少泉水。以水寨控制水源,很不可靠,一旦水寨有失,水源断绝,全部寨堡都将陷入绝境。修复三城的工程虽大,如果按照银、宥、夏的顺序逐个推进,也是力所能及的。”

盲目自大的徐禧,以他任性的选择,给宋朝带来了惨痛的失败

徐禧已经设计好了筑城的方案,就根本没有采纳种鄂的意见。于是就按照自己的方案下达筑城的命令。

不久,种鄂向朝廷奏了一本,极力阐述徐禧的方案不可行。徐禧发现后,又怒气冲冲地斥责道:“你竟敢百般阻挠、破坏我的筑城计划,难道你就不怕死吗?!”种鄂毫不示弱地说:“在永乐筑城据守,势在必败。兵败难免一死,不受你的节制,无非也是一死而已,有什么可怕?!”

盲目自大的徐禧,以他任性的选择,给宋朝带来了惨痛的失败

徐禧看无法让种鄂屈服,就也立即向朝廷奏了一本,指责种鄂目无军纪,不受节制,令其留守延安。随后,便与李舜举、沈括一起,带领高永能、高永亨、曲珍等十名战将,十万人马,近二十万民夫,开赴永乐川筑城。由于征用了数十万士兵和民夫,人力充足,筑城工程进展比较顺利。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已初具规模。徐禧十分称心如意,随即命名为银川砦,并指派曲珍守备。

三、徐禧的失败之旅的第二步。

正当徐禧坐镇米脂等待朝廷封赏之时,忽然传来了西夏数千人马迫近新城的消息。徐禧急忙遣将迎敌,并要亲到银川砦指挥作战。跟随他的一些亲信建议说:“朝廷的意旨是要大人前来审定筑城的地点,现在新城已经筑成,御侮退敌是守边将领的责任,我们可以返回京师了。”

此时,徐禧一心想立功显威,名留青史,哪里还听别人的劝告,随即命令沈括镇守米脂,就同李舜举、李稷等人带领大队人马,开进了银川砦。

盲目自大的徐禧,以他任性的选择,给宋朝带来了惨痛的失败

徐禧到达银川砦不久,数千夏兵不战而退。他却把夏兵的侦察行动,看作不敢进攻新城,是怯战而逃。接着,传来夏兵二十万前来进攻永乐的消息。徐禧竟不作迎敌的准备,还口出狂言说:“夏兵大举前来,正是我等依托坚固的寨堡,杀敌立功,夺得富贵的大好时机。”

大将高永亨久在西北戍边,见夏兵来势凶猛,深知难以力敌,连忙建议说:“银川砦太小,又无泉水,不宜全军在此固守。”徐禧一听,勃然大怒,就以动摇军心的罪状,喝令拿下,斩首示众。幸得诸将苦苦劝解,高永亨才免一死,被押送延州监禁,等待发落。

四、徐禧作死之旅的第三步

夏兵这次出动了倾国的兵力来攻打永乐,曾同夏兵多次交锋的战将高永能,见夏军初到,还没有列阵,急忙建议说:“现在乘敌兵混乱之机,应尽快出兵冲击。”盲目自大的徐禧,竟然学着宋襄公的腔调说:“王者之师,不鼓不成列”。依然按兵不动,又一次失去了战机。

盲目自大的徐禧,以他任性的选择,给宋朝带来了惨痛的失败

及至夏军列阵后,宋军初战失利,又见夏兵蜂拥而来,人心慌乱。布阵在城下的曲珍忙建议说:“现在军心已经动摇了,不能与夏军交战,如果交战必败,请下令入城固守。”徐禧大声斥责道:“你身为大将,见到敌人就想不战而退,心中还有军法吗?”吓得曲珍施礼认错,等候命令出战。

不久,夏军开始渡河进攻宋军。曲珍要求半渡而击,又被徐禧拒绝。在夏军出击后,宋军也派出鄜延最精锐的选锋军前去冲击。可是这些军队和夏军接战失利,大败而逃,冲乱了后阵。随后夏军趁势全面展开,分头向宋军的寨堡发起了猛攻。宋军各阵地上,军民混杂在一起,受到夏兵攻击后,乱作一团。有的向南逃跑,有的向大寨撤退,互相拥挤践踏,夏兵在后乱砍乱杀,结果二十多万军民,退入大寨的仅剩三万多人。

盲目自大的徐禧,以他任性的选择,给宋朝带来了惨痛的失败

五、徐禧作死之旅的最后一步。

此时,水寨已被夏军占领,这三万人也陷入无水可饮的处境。城中无水,数日之间,宋军渴死大半。曲珍见大势已去,为避免全军覆没,建议组织突围。可是,徐禧的方寸已乱,竟不知如何处置。走出了他作死的最后一步。

就在守军苦战支撑之时,突然天降大雨,人马得到水喝,军心有所稳定。将领们见有生机,计划组织突围。不料新筑的土全被雨水冲塌,夏兵乘勢一拥而入。高永能率军迎战阵亡。徐禧、李舜举、李稷等人都死于乱军之中。只有曲珍等四将突出重围,幸免一死。

盲目自大的徐禧,以他任性的选择,给宋朝带来了惨痛的失败

永乐之战,由于徐禧刚愎自用,不听从有经验的老将建议,一意孤行,在错误的地点建城。而且自不量力,亲自去指挥作战。在作战中,又胡乱指挥,一再失去战机,以致造成慘败的结局。徐禧不但“作死”了自己,也给宋朝带来了惨重的损失,他用他自己的“作死”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