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曆史上有一些所謂的名将,不是因為自己勇猛過人,就是認為自己智謀出衆,是以賣弄才華。結果一不小心,一失足成千古恨,枉送了性命。如果說“作死”的名将中,我認為宋朝的徐禧堪稱典範。此人用他的所作所為給我們闡釋了“不作不死”?的真谛。
徐禧之是以成為“名将”,這是因為他的“名”純粹是靠“作”得來的。他靠他的作給宋朝帶來了一場慘敗,也讓自己在此戰中成“名”,“作死”了自己。

一、徐禧的失敗之旅的開端。
那是在北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宋朝的神宗皇帝趙顼看了種鄂“築城推進,控制橫山”的奏折以後,頗覺稱意。随即親令徐禧、李舜舉前往延州,審定築城推進的計劃,并指令鄜延路守軍統帥沈括,聽從徐禧的調遣,又令李稷負責籌措糧饷,保障軍需。
但是,宋神宗隻看到了這個計劃很好,可是卻沒有考慮到派去執行的人選,他選派的徐禧給他和宋朝帶來了一場大禍。徐禧這個人本沒有實戰的經驗,可他卻認為自己是不世出的良将。他經常自吹自擂說:“不是我徐某人誇口,如果讓我成邊,不費吹灰之力即可收複西北的疆土。無奈現在戍邊将帥怯戰不前,有什麼辦法呢?”
這一次,宋神宗派徐禧到西北邊疆審定築城推進的計劃,讓徐禧喜出望外。他認為一顯身手的機會來了,于是他滿懷信心地帶領着随從人員,踏上了征途。徐禧到達鄜延後,既沒有認真研究敵情,又很少到現場察看地形,便仗着自認為“熟讀兵法,精通韬略”的本領,向沈括簡單地詢問了一下情況,就徹底推翻了種鄂的計劃,自己又制訂了一個築城推進計劃。
二、徐禧失敗之旅的第一步。
徐禧把将領們召集起來,說:“種鄂曾向朝廷提出築城推進,控制橫山的方案,實有嚴重的缺陷。其一是,銀州看起來地處明堂川和無定河的彙流處,似乎險要可守,但是老城東南已被大水淹沒,西北又是天塹,遠不如永樂川的地形有利,二是,夏州、宥州舊城都已倒塌毀壞,如果逐個修複,工程浩繁,花費太大。是以這個方案不宜付請實施。必須離開原有州城舊址,另選要地,重建堡寨。我決定在水樂川建立六寨六堡,依靠山勢構成陣地,作為控制銀、宥、夏三州的樞紐,如此便可大舉推進。”
誰知道種鄂不同意徐禧的方案,他說:“在下久居邊關,深知西北的地利,銀、宥、夏三座州城,都是前人反複勘察標明的要塞之地,有險可據,有水可用,交通發達,供給友善,又能控制所屬各地。若放棄這些地方不用,而在永樂川重建立城,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缺少泉水。以水寨控制水源,很不可靠,一旦水寨有失,水源斷絕,全部寨堡都将陷入絕境。修複三城的工程雖大,如果按照銀、宥、夏的順序逐個推進,也是力所能及的。”
徐禧已經設計好了築城的方案,就根本沒有采納種鄂的意見。于是就按照自己的方案下達築城的指令。
不久,種鄂向朝廷奏了一本,極力闡述徐禧的方案不可行。徐禧發現後,又怒氣沖沖地斥責道:“你竟敢百般阻撓、破壞我的築城計劃,難道你就不怕死嗎?!”種鄂毫不示弱地說:“在永樂築城據守,勢在必敗。兵敗難免一死,不受你的節制,無非也是一死而已,有什麼可怕?!”
徐禧看無法讓種鄂屈服,就也立即向朝廷奏了一本,指責種鄂目無軍紀,不受節制,令其留守延安。随後,便與李舜舉、沈括一起,帶領高永能、高永亨、曲珍等十名戰将,十萬人馬,近二十萬民夫,開赴永樂川築城。由于征用了數十萬士兵和民夫,人力充足,築城工程進展比較順利。僅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已初具規模。徐禧十分稱心如意,随即命名為銀川砦,并指派曲珍守備。
三、徐禧的失敗之旅的第二步。
正當徐禧坐鎮米脂等待朝廷封賞之時,忽然傳來了西夏數千人馬迫近新城的消息。徐禧急忙遣将迎敵,并要親到銀川砦指揮作戰。跟随他的一些親信建議說:“朝廷的意旨是要大人前來審定築城的地點,現在新城已經築成,禦侮退敵是守邊将領的責任,我們可以傳回京師了。”
此時,徐禧一心想立功顯威,名留青史,哪裡還聽别人的勸告,随即指令沈括鎮守米脂,就同李舜舉、李稷等人帶領大隊人馬,開進了銀川砦。
徐禧到達銀川砦不久,數千夏兵不戰而退。他卻把夏兵的偵察行動,看作不敢進攻新城,是怯戰而逃。接着,傳來夏兵二十萬前來進攻永樂的消息。徐禧竟不作迎敵的準備,還口出狂言說:“夏兵大舉前來,正是我等依托堅固的寨堡,殺敵立功,奪得富貴的大好時機。”
大将高永亨久在西北戍邊,見夏兵來勢兇猛,深知難以力敵,連忙建議說:“銀川砦太小,又無泉水,不宜全軍在此固守。”徐禧一聽,勃然大怒,就以動搖軍心的罪狀,喝令拿下,斬首示衆。幸得諸将苦苦勸解,高永亨才免一死,被押送延州監禁,等待發落。
四、徐禧作死之旅的第三步
。
夏兵這次出動了傾國的兵力來攻打永樂,曾同夏兵多次交鋒的戰将高永能,見夏軍初到,還沒有列陣,急忙建議說:“現在乘敵兵混亂之機,應盡快出兵沖擊。”盲目自大的徐禧,竟然學着宋襄公的腔調說:“王者之師,不鼓不成列”。依然按兵不動,又一次失去了戰機。
及至夏軍列陣後,宋軍初戰失利,又見夏兵蜂擁而來,人心慌亂。布陣在城下的曲珍忙建議說:“現在軍心已經動搖了,不能與夏軍交戰,如果交戰必敗,請下令入城固守。”徐禧大聲斥責道:“你身為大将,見到敵人就想不戰而退,心中還有軍法嗎?”吓得曲珍施禮認錯,等候指令出戰。
不久,夏軍開始渡河進攻宋軍。曲珍要求半渡而擊,又被徐禧拒絕。在夏軍出擊後,宋軍也派出鄜延最精銳的選鋒軍前去沖擊。可是這些軍隊和夏軍接戰失利,大敗而逃,沖亂了後陣。随後夏軍趁勢全面展開,分頭向宋軍的寨堡發起了猛攻。宋軍各陣地上,軍民混雜在一起,受到夏兵攻擊後,亂作一團。有的向南逃跑,有的向大寨撤退,互相擁擠踐踏,夏兵在後亂砍亂殺,結果二十多萬軍民,退入大寨的僅剩三萬多人。
五、徐禧作死之旅的最後一步。
此時,水寨已被夏軍占領,這三萬人也陷入無水可飲的處境。城中無水,數日之間,宋軍渴死大半。曲珍見大勢已去,為避免全軍覆沒,建議組織突圍。可是,徐禧的方寸已亂,竟不知如何處置。走出了他作死的最後一步。
就在守軍苦戰支撐之時,突然天降大雨,人馬得到水喝,軍心有所穩定。将領們見有生機,計劃組織突圍。不料新築的土全被雨水沖塌,夏兵乘勢一擁而入。高永能率軍迎戰陣亡。徐禧、李舜舉、李稷等人都死于亂軍之中。隻有曲珍等四将突出重圍,幸免一死。
永樂之戰,由于徐禧剛愎自用,不聽從有經驗的老将建議,一意孤行,在錯誤的地點建城。而且自不量力,親自去指揮作戰。在作戰中,又胡亂指揮,一再失去戰機,以緻造成慘敗的結局。徐禧不但“作死”了自己,也給宋朝帶來了慘重的損失,他用他自己的“作死”在曆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