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千古之殇!从马谡街亭战败,分析诸葛亮晚年用兵用人之对错?

引子

我们展开整个三国,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一共只流过两次泪,刘备为关羽报仇,冒进中计,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于白帝城给诸葛亮托孤!面对刘备的临终之言,诸葛亮第一次忍不住流下了不舍的泪水!

诸葛亮第二次流泪便是挥泪斩马谡了!按照常理,街亭作为决定北伐战争胜负的兵家必争之地,失守街亭是影响千秋大计的事情,斩主将是无可厚非的,可是诸葛亮心里还是很不舍的!

由此可见,马谡在诸葛亮心里的位置可见一斑!

千古之殇!从马谡街亭战败,分析诸葛亮晚年用兵用人之对错?

诸葛亮雕像

街亭失守,马谡背负了一世的骂名,和赵括成了历史上为数不多纸上谈兵的反面教材!可谓是千古之殇!

但是,

街亭失守只是马谡一个人的过失吗?参军变主将,难道没有诸葛亮的用人之过吗?

千古之殇!从马谡街亭战败,分析诸葛亮晚年用兵用人之对错?

街亭遗址

街亭之战

战争背景

公元226年(魏黄初七年,蜀建兴四年),魏文帝曹丕驾崩,太子曹叡即位,国内动荡,关中空虚。第二年魏国大将孟达那颗不安分的心也开始蠢蠢欲动,和诸葛亮的地下工作搞的如火如荼,最终达成了双宿双飞的协议。孟达的对手申仪发现了他俩的小动作,不高兴了,便向朝廷举报告发,在孟达准备起兵反叛的时候,司马懿又出来捣乱,一边明修栈道,一边又暗度陈仓,搞得本来魏国不来就不怎么稳定的局势风雨飘摇!

诸葛亮一看,这不就是上天给了自己一个“北定中原,复兴汉室”的机会吗?于是,诸葛亮抱着一战定天下的愿望,开始了针对给魏国的北伐之战!

千古之殇!从马谡街亭战败,分析诸葛亮晚年用兵用人之对错?

国内首台实景影像话剧《草庐·诸葛亮》

街亭之争

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沙场点兵,兵锋直指曹魏。命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带兵镇守箕谷,作为疑兵使用,诸葛亮则亲自统率大军攻打祁山,声势不可谓不浩大!确实也将《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也记载了这次震动关中的北伐之战: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街亭,又称作街泉亭,在现今的天水秦安县。街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进可以取关中,退则能守住陇右之地,历史上也曾在街亭发生过很多次的大规模战争,是历史上重要军事重地、兵家必争之地!

当然,也是这次北伐战争魏蜀双方的必争之地!

千古之殇!从马谡街亭战败,分析诸葛亮晚年用兵用人之对错?

街亭村——汉唐陇右第一镇

北伐之变数

众所周知,诸葛亮治军严明,加上这次北伐的整体部署可以说是很完美的,基本上无懈可击!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次的北伐战争悬念不大,应该会以蜀国的胜利而结束!

但是,历史上没有如果,这次的北伐战争还是出现了两个意外!

第一个意外:本来答应叛魏响应诸葛亮的孟达等人因为司马懿的搅局,被搞的自身难保,更别说是起兵帮助诸葛亮了!

第二个意外:越嶲太守马谡,参军变主将!关于诸葛亮的这次用将,《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是这样记载的: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

这里面有一个特别的词,就是“违众”!也就是说,对于诸葛亮启用马谡作为先锋,大家都是不同意的,也就说是,是诸葛亮的一意孤行!

千古之殇!从马谡街亭战败,分析诸葛亮晚年用兵用人之对错?

马谡领命出征

马谡之才

其实,关于马谡的才气,不可否认是有真才实学的!《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是这样记载马谡的才学的:

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所以,千落君认可马谡的才气绝对是一时才俊,但是千落君认为才气不等于才能!

才气只是理论,才能是需要将才气经过无数次实践后结果!

马谡最早是从事的身份跟随刘备,之后做的是县令和太守。虽然马谡喜欢议论军事谋略,但是最多,只能算是个没见过世面的理论行人才!要是正儿八经的干起来就不一定会行!《资治通鉴·卷七十一》里记载了刘备临终对马谡的评价: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从上面的评价里可以看得出,刘备对马谡的才能评价是持保留态度的。但是作为刘备最顶尖的智囊诸葛亮却在对待马谡的态度上确实一意孤行,对于这种情况有没有其他特殊的原因所在,历史上已经无存考证!如果真的没有其它特殊的原因,那么:

千落君只能说,大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吧”;或者真的是想培养一个可造之材吧!

千古之殇!从马谡街亭战败,分析诸葛亮晚年用兵用人之对错?

白帝城托孤堂

马谡失街亭

作为参军的马谡,本应稳坐中军,为主帅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中!可是因为诸葛亮的力举却当上了手握兵权的主将,与曹魏大将张郃的部队对阵街亭!

不出意外的,马谡败了,败的很彻底!导致整个北伐彻底失败,诸葛亮的主力部队也不得不撤兵。一场声势浩大的北伐行动就此散场!

关于街亭战败的原因,历史上早已盖棺定论!《资治通鉴》里的记载也是只有寥寥数语:

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遣孤,恩若平生。

就连诸葛亮也在战后表了态:

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

很明显,所有的锅上都有马谡的大名!

这次大局战败就是马谡一人造成的,因为他没有按照诸葛亮提前计划好的“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安排,临时改变了驻军方案,放弃了山下安营扎寨的方案,将军队驻扎在了山上,被张郃给切断水源,断绝粮道,最终差点全军覆没!

千古之殇!从马谡街亭战败,分析诸葛亮晚年用兵用人之对错?

马谡战败被问斩

总结

街亭战败,难道真的只是马谡一个人的过失?

千落君认为,这次战败真的不能只让马谡一个人背锅!

难道,真的没有诸葛亮急功近利的用兵用人的过失?

千落君认为:也许有,也许没有!有也没错,没有其实也没错!

因为;

1.也许诸葛亮感觉自己老了,蜀国集团能用的文人武将也都老了,诸葛亮“违众拔谡”应该也是想培养人才心切,也许蜀国可堪培养的真的不多了,诸葛亮也是无奈之举!

2.马谡应该也是临危受命,至于改变了诸葛亮的调度方案,应该是有不得已的原因!能给诸葛亮献出“七擒孟获”计策的人,不至于看不出屯兵山上的风险,至于具体原因,我们也不得而知!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留下的是我们后人的感慨!

我们能做的,就是以史为镜!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强大自身,报效祖国!

参考文献:

《三国志》

《资治通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