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蜀汉军中不乏举世闻名的人才,最有名的当然要数诸葛孔明了,谈论起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号称“卧龙”的孔明先生当仁不让地排在最前列。诸葛亮的儒雅风度和神机妙算,给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请葛亮的形象深入人心,总让人们觉得如果刘备不请诸葛亮出山,恐怕就霸业难成了。

“凤雏先生”庞统剧照
然而,在那个风云际会的三国时代里,世道衰微,社会纷乱,许多有志之士勇敢地从书斋走出来,想凭一身的本领报效大汉王朝,用自己绵薄之力扛起社会兴亡的责任,诸葛亮就是这许许多多柔弱书生中的一个,而号称“凤雏先生”的庞统更是其中之一。
庞统,字士元,湖北襄阳人,曾经是刘备军中有名的谋士。
他年轻的时候,虽然满腹经纶,极具才华,但却不为世人所知。直到二十岁那年,他特意去拜见了当时的名士司马徽,这种不被看好的状况才得以改善。
司马徽初见庞统的时候,只见这个年轻人相貌平平的,没有感到有什么特别之处。直到庞统不动声色地在桑树下和司马徽攀谈起来。两人整整谈了一天,谈话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社会时局,无所不谈。庞统的见识让司马徽不禁对他刮目相看,终于,司马徽渐渐被庞统的学识和见解折服了。
经过这次的谈话,司马徽逢人便说庞统的本领了得,在南州这个地方的士人,恐怕没有谁能够比得上庞统,庞统渐渐出名了,被人称作“凤雏”。
“怠工”求进,走向更宽阔的舞台
赤壁开战之时,庞统是周瑜的部下,他深感刘皇叔的伟大抱负,便留在刘备军中,以县令的身份坐守耒阳。在此期间,庞统却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励精图治、勤勉工作,相反的,他对于一般性的县衙工作不理不睬,最后因为工作的疏忽和本人的“不勤奋”被罢免了官职。
发生这样的事情,刘备就对于这位名声在外的“凤雏先生”的才能有所怀疑,觉得名过其实了。更何况鲁肃曾对刘备说起过庞统,对他的评价也并不高。不过虽然如此,刘备却也记得徐庶也曾经对他说过:”卧龙、凤雏此二人,得其一便可安天下。”
刘备此时正是急需人才之际,因而对庞统也就听之任之。但是,庞统为什么不勤县务,有意“怠工”呢?
原来庞统深知刘备对自己的看法,如果按照刘备的安排,他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好的县令,而一个县岂能容得下他庞统的志向呢!他关心的是天下大事,他才不会只固守在一个地方死守过日子的。用“怠工”的方式免去县令之职,才能继续跟随刘备走向更宽阔的舞台,实现人生的抱负。
让刘备被动选择的三选一计策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因张鲁之患,请刘备入蜀共抗张鲁。此时刘璋的下属法正等人游说刘备趁机拿下益州,但因为法正等人毕竟不是自己的谋士,所以刘备心中犹豫不决,无法做出决断。
这个时候,庞统站了出来,他给刘备分析了益州和此次机会的重要性。在庞统的分析下,刘备这才下了进驻益州的决心。
一年后,庞统再次向刘备献策,这次庞统所说的计划就是让刘备直接夺取蜀中这块最大的根据地。
庞统给刘备出了上、中、下三条计策:
上策:奇袭成都
中策:诈取涪城
下策:退守白帝。
最终,刘备采用了中计:诈取涪城。
此后,刘备便以涪城作为根据地,攻克了许多城池,打败了刘璋,将益州占为己有,正式入驻了蜀地。在刘备犹豫不决的时候,正是庞统的上中下三策,才使他下定决心,抛开道德层面的顾忌,为自己的霸业迈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否则,以刘备的性格,不知道还要围绕蜀地跑多少个圈子。
自此以后,刘备对庞统可谓言听计从了。
一文君说:
庞统对刘备这种顾及刘璋同是刘氏宗亲的心思了如指掌,因此献上三策。而这三策乍看各有各的道理,但是真正可以实施的只有中策一条而已。如果单独只献中策一计,刘备一定会推托考虑,而同时献上三策,就在无意之间让刘备做了一次被动的选择,从而夺取了蜀地。
由此可见,庞统的三策,不仅是熟悉战略的结果,同时也是深谙人性的结果。
“在历史的长河里,有我们祖先的智慧,透过历史看人生,你的人生你做主”,谢谢关注!
参考资料:
《三国志》
版权注明:本文系作者“苍海一文”原创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违者必究。(声明: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