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苏轼因言得罪,亲友避之不及,此人却不抛弃不放弃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已经61岁的鲜于子俊被派往扬州当太守。

唐朝诗云: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这里,真是个养老的好地方啊。

鲜于先是个好官。

他这辈子,最对得起的,就是老百姓了。

王安石变法,目标是富国强兵,一时之间带来的后果,却是国家的钱越来多了,老百姓的生活,却打破了以前的平静,经常疲于奔命,被朝廷派下来的各类官员逼得卖儿卖女,苦不堪言。

秦观在《鲜于子俊行状》中写道:

转运使李瑜欲以四十万缗为额,公以利路民贫,用二十万缗足矣,与瑜论不合,各具利害以闻。

最终,皇帝认为鲜于子俊的数额更加合理,是他的据理力争,使百姓负担减半。

少游还写道:

青苗之法独久之不行,执政怪焉,亟遣吏问状。公曰:“诏书称:愿取即与。利路之民无愿取者,岂可强与之邪?”十余年,使者有欲变其法者,父老泣曰:“老运使之法何可变也!”

为官几十年,他深知大宋百姓的生活,并不是很如意,因此,对于新法,他选择性执行,对平民不利的,就弃如蔽屦,宁可得罪上头,也不使百姓受累。

秦观如此评价他:

熙宁、元丰之间,士大夫骛于功利,更其素守者多矣。而公忠亮果断,出于天性,数上书言天下事,咸具利害。

苏轼因言得罪,亲友避之不及,此人却不抛弃不放弃

(剧照)

世上聪明人太多了,时局一变,他们马上改弦更张,昨天高声宣扬的那些大道理,今天就已经不算数,还觉得自己是识时务的俊杰。只有鲜于子俊,不改初心。

但,平心而论,像他这样的官员,其实在历史上层出不穷,哪怕就是所处的时代,也不少见。

真正让鲜于子俊名垂千古的,并非史书上普通“循吏”们都能做到的事,而是,朋友落难时,他的坚定态度。

王水照《苏轼传》提到:

苏轼被抓,船过扬州,好友鲜于子俊早已伫立岸边,希望能与苏轼见上一面,却被押送的官吏凛然拒绝。在当时那种可怕的情形之下,多少亲朋友好纷纷绝交,避之唯恐不及,鲜于子俊身为朝廷命官,却无所畏惧,有人劝他将平日与苏轼往来的文字书信尽快销毁,他回答道:“欺君欺友,吾所不忍为,如果因为忠义而受谴责,我心甘情愿”。

疾风知草劲,坦荡识臣忠,太平无事的时候,大家都吟诗看美女,谁是酒肉朋友谁可寄托生死,又怎么看得出来呢?

只有泰山压顶之下,众皆逃散之时,还能岿然不动的,才是真正的知己。

鲜于子俊留下了很多故事,但奠定他历史地位的,还是不避嫌疑,形单影只地送老朋友一程。

千年之后,我们还可以想象,八月骄阳,汗如雨下,苏轼的心,是温暖的,但鲜于子俊,看着因言得罪的朋友越行越远,面对不可预知的命运,心里拔凉拔凉的。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