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汉文帝墓找到了!《二十四孝》主角就有他

汉文帝墓找到了!《二十四孝》主角就有他

文/倦鸟归林

一条看似偏门的“考古新闻”,竟上了热搜第一。

2021年12月14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线上会议,公布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汉武帝的爷爷)霸陵。

考古人员发掘了7座大型陪葬坑、8座外藏坑内,出土了陶俑、铜印、铜车马器及铁器、陶器等1500余件。

大量陶俑都是彩绘的裸体陶俑,在考古学中被称为着衣式陶俑。这些裸体陶俑的数量足有上千件。

江村大墓的形制、规模均符合西汉最高等级墓葬规格,加之其周边分布窦皇后陵、薄太后陵,专家确认江村大墓为汉文帝霸陵。

汉文帝墓找到了!《二十四孝》主角就有他
汉文帝墓找到了!《二十四孝》主角就有他
汉文帝墓找到了!《二十四孝》主角就有他

那么,汉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01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搞了个“白马之盟”,约定后世非刘氏不得封王。

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即位,吕后实际掌握大权,将吕氏一族大肆封王,吕氏权倾朝野。她迫害刘邦宠爱的女人,杀害刘邦的儿子,手腕凶残狠毒。

吕后死后,面临一个问题:接下来应该谁来当皇帝?

由于刘邦的儿子,许多已经被吕后迫害了,儿子辈现在只剩两个选择,一个是代王刘恒,一个是淮南王刘长。孙子辈里,齐王刘襄是当仁不让的候选者。

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齐王刘襄三位候选者,按说刘襄具备最大的优势。

齐王刘襄是刘邦的孙子,刘肥的儿子。刘肥是刘邦的长子,被刘邦封做齐王,刘肥死后,刘襄继承齐王。

就是这位刘肥的三个儿子——齐王刘襄、刘章和刘兴居,作为宗室集团的代表,率先在齐国起兵。以周勃、灌婴、陈平为首的身在京城的功臣集团,也开始响应。内外夹击之下,吕氏集团很快便被剿灭。

但齐王刘襄有一个硬伤:“琅琊王及大臣曰: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这当然是个看起来非常冠冕堂皇的理由:刚推翻了一个吕后,总不能再来一个吕后吧?

淮南王刘长不是吕后的儿子,因为家世原因,从小一直由吕后抚养。在吕后迫害刘邦的儿子时,刘长因这重关系免遭迫害。但也是因为这样的关系,刘长不能为众人所容。淮南王刘长退出候选者名单。

接下来就是代王刘恒了。他其实没什么优势,如果非要找出一点优势,那就是弱。

他表现得太弱了,不仅自己弱,母亲也弱。代王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他的母亲薄姬在刘邦那里不受待见,靠着闺蜜帮忙才被临幸一次,而且那次临幸还出于刘邦的怜悯。当年吕后想要把刘恒从代王封为赵王,代国这地方,北临匈奴,土地贫瘠,比起赵国,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从差的地方去好的地方,一般人求之不得,但刘恒偏偏没有接受,表示要继续固守代地。

刘恒的母亲薄氏,很少得到刘邦的宠幸,早早地就来到代国陪儿子了,所以也幸免于吕后的迫害。没什么优势反而成了一种优势,代王刘恒成了皇帝的最佳人选,众人一致拥立代王刘恒进京继任大统。

长安的使者来到代国,通报了众人要拥立他即位的消息。

02

听到这消息,刘恒并没有欣喜若狂,反倒是很冷静地把身边重臣喊过来,听取他们对于是否接受即位的意见。

意见分两派,意见不统一,都有各自的理由,最终还是要刘恒自己决断。

刘恒决定进京。

到达长安后,众人按礼仪迎接。这时,刘恒展现出了他的另一面。

功臣周勃请求与刘恒说句私话,尽管周勃在剿灭吕氏集团中功劳巨大,但刘恒并没有给这个面子,而是直接予以拒绝:如果是公事,那不妨公开说,如果是私事,那还是不要说了。

汉文帝刘恒即位(前202年-前157年)后,先做人事安排,他把自己代国的亲信宋昌、张武,安排了京城最关键的职务,宋昌掌管南北军,张武控制宫廷禁卫队。

而以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不仅进不了汉文帝的核心区域,还遭到了无情的打击。

汉文帝先任用周勃为丞相,稳定局面,然后要求周勃带头执行列侯回国的政策,周勃虽然想待在京城,但无法反抗这种明文规则,只好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一年后,有人告周勃谋反,于是周勃下狱,在狱中遭到了狱吏的各种折磨,后来,周勃用钱买通狱吏,狱吏给他一个提醒,要通过皇帝身边的人来证明自己没有谋反。周勃的儿媳是汉文帝女儿,她在汉文帝面前证明周勃清白。同时,周勃还打通了汉文帝母亲薄太后的关系,薄太后也在汉文帝面前说好话,最终,周勃被放了出来。出狱后,周勃再也不问政治,得以善终。

陈平于汉文帝二年病逝,他病逝的很是个时候,避免了周勃一样的遭遇。

03

刘恒稳稳当当地做了二十三年皇帝,死后谥为文,号太宗。

太宗是仅次于太祖或高祖的庙号,超过文的谥号也不多。事实上秦汉两代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四大天王”:始皇帝嬴政,高皇帝刘邦,文皇帝刘恒,武皇帝刘彻。

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是盛世的一个典范,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开启这段盛世的就是汉文帝刘恒。

汉文帝的治国方针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要烦扰百姓。不过,这不是因为他很精明,而是因为他有很高的德行。

汉文帝墓找到了!《二十四孝》主角就有他

汉文帝刘恒是出了名的孝子。他就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这就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故事。

《史记·孝文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话:“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这段话的意思是,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饰、用具等都没有增加,而且他非常爱民,一旦发现什么政策不利于百姓,给百姓带来麻烦,就会马上改进。

他曾经想建露台,经过估算,发现要耗费上百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收入,于是马上打消了这个念头,还说:“我住在先帝的宫殿里已经很不自在,经常担心自己会让它蒙羞,还修这么个露台做什么呢?”

可见,汉文帝不但爱民,而且节俭。他自己穿着粗丝衣服,也不许宠妃慎夫人穿拖地的华服,还不准在帏帐上绣花,以类似的行为展现敦厚质朴的品德,为天下人做出表率。

这样一位节俭闻名的帝王,刚刚发现的霸陵里面有多少宝贝,可想而知了。

他的坟墓霸陵跟其他皇帝的陵墓不一样,里面没有值钱的陪葬,甚至没有昂贵的装饰,所有装饰一律用瓦器,不许使用金银铜锡,还不许把坟墓修得过于高大。总之就是能省则省,不在安葬上花钱。

汉文帝还下令废除肉刑,减轻刑罚,他在元年十二月,就废除了株连九族的连坐法。二年五月,废诽谤妖言罪。十三年五月,又废除刺青、削鼻、断足三种肉刑。

汉文帝墓找到了!《二十四孝》主角就有他

汉文帝的胸怀之宽广,在历代帝王中也是非常突出的。比如,赵佗在岭南私自称帝,赵佗是河北人,统治长江以南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云南、贵州等半个中国了。

赵佗是与刘邦同时起来革命的人,拿现在的话叫革命,老话是打天下。他已在整军要北伐,准备统一中国了。

汉文帝写了一封信给他,第一句话是:“皇帝谨问南越王甚苦心劳意,朕高皇帝侧室之子……”

他是个皇帝,很客气地讲:赵伯伯,我算什么,我不过是刘邦小老婆的儿子而已,这一句话就把对方打垮了。

赵佗一看,刘邦有这样的儿子,不得了啊,谦虚到了极点。

汉文帝信里接着讲:现在中央出问题了,他们把我找来当皇帝,我年纪又轻,什么都不懂。你是老前辈,不过呢,你的家小,你的亲属还在河北,有一部分在山西,我通通叫人照顾好了,那么国内的军事怎么布局,请你指教。

赵佗准备起来做皇帝,半个中国在手上了,看了这一封信,马上回一封信给他,跟他一样客气,“蛮夷大长老臣佗……”,他说南方没有文化,自己只是蛮夷的大酋长,以前的一切都不谈了,过去大家的错误都不要讲了。

汉文帝叫来了赵佗的兄弟,赐予高官厚禄,以德相报,令赵佗大受感动,于是赵佗取消帝号,心甘情愿地向汉朝称臣。

天底下最好的征服和统治,其实是不去征服和统治,只管感化和服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