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孝”与中华传统》—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本文字数4386,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孝”与中华传统》。

作者陈正宏,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版本目录学、比较文献学、美术文献与美术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东亚汉籍版本学初探》《史记精读》《沈周年谱》《诗画合璧史丛考》《时空:的本纪、表与书》等。

孝是仁的根源,又是仁的实践,所以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本书聚焦“‘孝’与中华传统”这一主题,对“孝”从学理上进行追根溯源,并对“二十四孝”故事进行具体阐释与辨析,透过故事中的小情小景与小孝行,揭示出其背后的大仁大义与大道德。中国的孝道教育沿着由至亲到远人,由个人到国家的发展进程,不断扩充,最终达到博爱的目的。

分享这本书是因为对古籍、诗词很感兴趣,现在也在网站上面整理这些内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我们对于这些文化知之甚少。之前总说“百善孝为先”,但我们对什么是“孝”的理解又有多少呢?希望这本书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会。

1

古人所说的“孝”

我们常说到“孝顺”这个词,内涵无非包括两点,首先尽到赡养义务,维持父母的正常生活;其次,要尽可能让父母心情舒畅,精神愉悦。简言之就是“对父母好”。不过,“孝”的对象最初并不是父母。

1、崇拜祖宗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作者开篇便给我们剖析了“孝”这个汉字。“孝”是个象形字,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上,字形从古至今变化不大,传达的基本信息都是一个后生小子背着一位老人。不过,这位老人指的不是父母,而是指过世的祖宗。

试着对比两个字,一个是刚才提到的“孝”,另一个是考试的“考”字。你有没有发现“孝”和“考”这两个字的外形看起来非常像。

作者认为,这两个字不只是外形相似,含义也紧密相关。“考”在古汉语中可指代死去的父辈,而“孝”字的意思也跟祖先崇拜有关。作者列举了很多证据。翻开先秦典籍,“孝”字绝大多数的使用场景都是祭祀祖先。

比如《诗经·小雅》的《楚茨》篇中有这样两句:“先祖是皇,神保是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这两句诗描写的是西周时期贵族祭祀祖先的场景。贵族们供奉了洁净的牛羊肉,祖宗们晃晃悠悠返回人间,享用供品。看到子孙的一片孝心,祖先把福赐给他们,保佑子孙万寿无疆。

作者还进一步做了统计,《诗经》有305篇文章,“孝”字出现在其中的11篇里。而这11篇文章都属于《雅》和《颂》。我们知道,《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展示的是地方的民间乐歌,而《雅》和《颂》都跟王室有关。

《雅》收录的是“王畿”也就是西周王族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特指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可见,诗经中的“孝”跟王族生活以及王族的祖先崇拜有关。

这种关系是怎么产生的呢?作者认为,“孝”其实是上古时期贵族维护自身特权统治的一种手段。随着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居于上层的统治者会面临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这就是如何管理这个愈发庞大的群体。

简单说,往前追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我们的身体里都流淌着共同的血液,所以,我们是一家人,我们都应该对“祖宗神”心怀敬畏。

2、敬重父母

既然“孝”的对象最初的是祖先,后来怎么演变成父母呢?

作者提到,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许许多多的个体家庭产生。这时,只靠血缘、只强调对已逝祖先的崇敬,已经无法把社会聚拢在一起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根本不在乎他们彼此同姓。这时,已经被打破的社会秩序怎么才能恢复呢?

儒家主张,应该继续在“孝”这个古老的观念上做文章。儒家有一套治理逻辑:“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想天下太平,首先要保证每一个“家”都井井有条。

儒家学者口中的“齐家”的“家”,并不是以夫妻为主体的小家庭,而是包括了父辈、祖辈以及兄弟姐妹在内的家族。家族内部关系复杂,如何才能秩序井然呢?这就要强化“孝”的作用了。

以前,“孝”的重点是对祖先的崇敬,现在,儒家学者把“孝”的对象扩大从崇拜祖先,扩展到敬重父母,强调子女和父母之间的爱是出自人的本性,由此,形成一整套有关“孝”的伦理。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孝亲敬长”“长幼有序”的观念在中华文化的肌体内生长起来。

中国古代有一个长期不变的社会特点,中华民族是农耕民族,村落组织是构成“农耕中国”的全部基础。所以,农村治理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

但麻烦的是,中国的地域过于广阔,各地情况过于复杂,仅凭农业时代的国家系统,根本没有办法处理天南海北每个村落那么多的事情。所以,中国历史研究者常说“皇权不下县”,也就是说,像村落这样县一级以下的社会单元,需要靠本地力量来治理。

依照什么原则来实现自治呢?“父为子纲”。在家庭内,由于体力、智力和经验的差别,父子之间长期是领导、教育和指导的关系。即便孩子成年了,体力超过了父亲,父亲的经验、人脉也会保障他在家庭决策中的支配地位。

在传统农耕社会,人们的预期寿命有限,“人生七十古来稀”,绝大多数父亲作为家庭决策者和领导者通常会定格在中壮年。在这个时候,父亲的体力、智力都处在巅峰时期,是当之无愧的一家之主。要想保障父亲的决策能够被顺利落实,就要大力提倡“孝”道,儿子要坚决服从父亲,服从家庭秩序。

“孝”其实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孝”作为一种可以复刻的模板,能像矢量图一样随意放大,嵌入社会各个角落。

2

古人如何达到“孝”的目标

作者把古代的“孝”归为两大范畴,一是“奉养”,怎么对待父母;二是“追孝”,长辈死后又该怎么对待他们。在古代,古人要想做到“奉养”“追孝”,是非常艰难的。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二十四孝”。所谓“二十四孝”,据作者说是元代一位叫郭居敬的人筛选整理的,他还为每个故事配上一首诗,成为明清时期影响力最大的儿童启蒙读物 。

1、奉养

简单说就是子女成年后,要让父母衣食无忧。从高标准讲,子女要对父母提出的各种物质欲望尽力满足。

比如,“卧冰求鲤”的故事:汉末晋初,有位叫王祥的孩子。他早年丧母,继母对他很刻薄,经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他坏话,导致他失去父亲的疼爱,只能整天干脏活儿。但王祥仍然尽心尽力照顾双亲。一年冬天,继母生病了,想吃鲤鱼。由于天气寒冷,河水冰冻,无法钓鱼,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要用体温来融化冰面。王祥的孝心感动上天,忽然间冰面裂开,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高兴坏了,捉住鲤鱼回家供奉继母。

作者说,这个故事之所以这样广为流传,传达的价值观正是我们前面说的“奉养”的高标准。

那“低标准”呢?就是在极端情况下,子女也要尽力孝敬父母。按照儒家要求,在衣食紧缺的时候,子女要首先保证年迈的父母活下去,其次才是自己和孩子。

比如,“为母埋儿”。晋朝时期 ,有一位叫郭巨的孝子,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给两位弟弟,自己只选择供养母亲。因为家里穷,食物有限,郭巨为了供养母亲,竟然说服妻子,打算把儿子给活埋了,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口粮节省出来留给母亲。郭巨的孝心撼天动地,以至于他在挖坑的时候,突然挖到黄金,一家人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既然要承担赡养母亲的义务,为什么不在分家产的时候备足口粮。没钱没粮的时候,为什么不想办法获取粮食,而是非要害死自己的孩子呢?

古人是要通过这个故事,来传达一种道德取舍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古人强调,要毅然决然地选择父母。

作者认为,“奉养”的内涵不仅包括“高标准”和“低标准”,还要在时间轴上展示出“孝”的无时无刻。

比如,早晚要请安,做错事要受罚,获得肯定要跪谢,总之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礼数,让父母感受到被尊重,精神上获得满足。

2、追孝

作者提到,“追孝”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葬之以礼”,一个是“祭之以礼”。传统社会衡量子女是否“孝”有个重要标准,这就是看父母去世后,子女是否举行了合乎习俗的葬礼。

如果子女远在他乡,得知噩耗后,他们要立刻放下手头的事情赶回家乡料理丧事,这叫“奔丧”。子女要为亡故的亲人穿戴整齐,把他的灵柩停放在临时处所,这种临时处所有个专门的名称叫“殡”。灵柩停放时长不超过70天,不少于50天。为什么停这么久呢?

这期间,满怀悲痛的子女要四处奔波,为亡亲寻找一个合适的安葬之所。也有人说,是因为古代医疗条件有限,当场无法确认死者真的死亡了。等到备好墓地,便迎来葬礼的高潮,孝子要极其悲痛地让亡亲入土为安。

亲人安葬后,儿子还要服丧三年,作者提到,服丧时间准确说是二十七个月,日子从得知死者过世那一天算起。在这二十七个月内,儿女不可以做官、考试、嫁娶。为了体现极端痛苦,他们还要住茅屋、喝稀粥、睡破席、枕土块,越悲哀越能赢得别人的赞誉。

为什么传统社会,要鼓励这些行为呢?人们常说,“人类爱的天平往往是向子女一方倾斜的”,由于“自私的基因”,所有生物天生都更“关心”繁衍后代,而不是上一辈。而且,服从和听话并不是人的天性,幼儿通常依恋父母,但从青春期开始后,父子亲情就不足以保证孩子自发孝敬和服从父母了。

所以,中国古人常说“养儿方知父母恩”。今天的生活资料相对充分,儿子给父母留一口饭吃很容易做到,但在古代,生活资料稀缺几乎是常态。而且,由于缺少贸易市场和技术手段,即便人在年轻的时候想到自己总有一天会老去,也无法囤积大量食物或财富,留给几十年后的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养老必然是社会难题。如果不以某种制度要求子女为父母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老人的生活注定悲惨,对整个社会而言,老人也会成为村落的巨大负担。

当然,古人在强调“子孝”的时候,也会强调“父慈”。在古人的观念中,只要能真正做到“父慈子孝”,这个家庭就会和睦,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也就牢固了。

为什么中国古人强调“父慈”,而不提“母慈”呢?母亲比父亲更关心后代,父慈比母慈更难做到。历史记载也一再证明这一点,比如“郭巨埋儿”的故事,常言道“虎毒不食子”,但郭巨作为父亲竟然心生邪念活埋自己的儿子。

不过,传统社会,男性是家庭的主要的养护者,抚养幼子阶段,更需要男性协助来分享生活食物和生存经验。所以,要想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就需要对父亲提出要求,要求他善待幼子。

作者认为,儒家提出“父慈”这个理论,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一条道德规范,更是一个家庭和村落的构成规范。对于女性,“父慈”就意味着男性更顾家,这能大大减轻女性的养育责任,改善了女性的生活状态。

对于子女,“父慈”也能让他更有正当性地领导孩子,更顺利地向孩子传递生活经验和生产技能。对于自己的家庭,由于社会生存的竞争,坚持实践“父慈”的家庭往往能培育出素质更高的后代。

对于别的家庭,“父慈”是某个家族家风的重要展示,这会成为待嫁女性择偶的基本标准。而对于整个社会,“父慈”会推动“子孝”,正所谓“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正因为这样,“父慈”成为农耕社会家庭制度的核心规范之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