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任哲中《新夜逃》一首悼亡诗一曲哀婉歌(附精彩音视频)

任哲中《新夜逃》一首悼亡诗一曲哀婉歌(附精彩音视频)

任哲中《周仁回府》剧照

任哲中先生从青年时期开始演出《周仁回府》,经数十年磨砺精进,已达到令人叹服的艺术高度。但他并未因此而停止继续攀登的步伐,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剧作家袁多寿先生重改《周仁回府》,又经任哲中在艺术上的再创造,使周仁这个舞台艺术形象更加血肉丰满。其中《夜逃》的唱段堪称人物声腔的精华。原有的“见嫂嫂直哭得悲哀伤痛”一段,早已脍炙人口广为流行,至今还在传唱,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袁先生觉得老唱腔的排比句、重叠词用得太多,似有文字堆砌之嫌,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揭示显得不够深沉。于是他在修改剧本时依照原韵重写了一板戏,即“夫妻们分生死人世至痛”。无疑,这是一种可贵的艺术追求,是对旧剧翻新的创造升华,秦腔界习惯称之为“新夜逃”。任先生对这段戏不但诚心认同,而且情有独钟,身体力行,进行了精心的再创造。

任哲中《新夜逃》一首悼亡诗一曲哀婉歌(附精彩音视频)

任先生演唱的《新夜逃》一段戏,开头四句为苦音二六板,戏由周仁见嫂哭妹而触景生情,不禁感慨万端,悲从中来,引发了周仁对贤妻的深切怀念。首句的一个“痛”字拖腔,实在是撕心裂肺!但当着嫂嫂的面,他又不能不极力克制,使痛苦的感情有所内敛。于是,哀婉低回的“一月来”三字,便把悠悠思念的凄楚心境,体现得相当深沉。然而,面对埋名隐姓的亡妻坟墓,感情的闸门再也无法控制,第四句“荒郊外”的“外”字,如决堤之水奔涌而来,拖腔音韵回旋波折,足见心灵的创伤之深。伤到痛极声悲咽,低音区唱出的“哭妻几声”,更如浪涡漩入水底,小舟沉于波谷,唱尽黯然伤神的悲怆之情。接下来的二倒板转苦音慢板四句唱,是周仁夫妻感情的具象描写,三个不同板式的转换,避免了对事件的平铺直叙,赋予了唱腔处理的感情色彩。首句二倒板“咱夫妻结发来相爱相敬”,流畅舒展,从容不迫,似在悲伤中回味到些许温馨;第二句转入苦音慢板,一唱三叹,柔肠百结,寄托着对爱妻的深深眷恋之情,“受苦终生”用低音拖腔到底,又极尽自愧惋惜之意;第三句“初结缡”时翻高八度,行腔跌宕顿挫,两次推进,似断又连,这是忘不了婚后艰难岁月的心声写照;接下来上板转苦音二六,第四句又把自己“失却皇饷”之后,妻子东奔西走为他分忧解愁的情形,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推到眼前,形象具体而鲜明生动。至此,思绪如涛,情难自已,整段唱腔一气呵成。这里,把夫妻诀别后的幽思之情,表现得更加浓烈深切。任哲中演唱这段戏时,紧紧把握住吐字、喷口、节奏、力度几个环节,把人物宣泄感情、直抒胸臆、呼天抢地、痛不欲生的心境,表现得淋漓酣畅,达到了艺术的极致。

任先生对整段唱腔的处理,两大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是情动于衷,声发于心,抑中有放,内涵深沉,抒情叙事,主次分明,传情贵在真切,寄意重在神韵,绝不任着嗓子蛮吼干唱,以博取廉价的掌声效果;二是从剧情出发,从人物出发,悲中含泣,泣中带咽,重在哀忆追思,意在倾吐心境,善用技巧而不卖弄技巧,更不追求表面的花哨,而偏离人物的性格轨迹。

“新夜逃”这段唱,是一首悼亡诗,一曲哀挽歌。任哲中以他特有的艺术风采,为人们留下炉火纯青的千古绝唱。斯人虽去而艺长存,闻声犹见“活周仁”。

任哲中《新夜逃》一首悼亡诗一曲哀婉歌(附精彩音视频)

秦腔《周仁回府》夜逃

任哲中——周 仁

杨凤兰——胡秀英

王正义——吕 忠

来源/张晓斌《品味秦腔》

编辑/刘军 审核/妍薇 终审/何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