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导演手记|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

“30”又怎样

《朗读者》第三季 · 第五期

导演手记|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

导演时靖舒与周克希沟通

导演手记

by / 时靖舒

周克希先生,这一季我太难忘的一个嘉宾了。组里很多人跟我开玩笑说“小时,这一季你能做一个这样的嘉宾,值了”。我同意他们的说法。

纠结,取舍,喜悦,激动,惊恐,感动,怅然若失,值得。作为一个人物导演,一般情况下来说,不太容易在同一个嘉宾身上集结体会到上述所有的感受,但周克希就是让我感受了上述所有感受的一位法语翻译家。

周克希用12年时间,潜心翻译《追寻逝去的时光》

《草色遥看集》《译边草》这两本周克希先生的翻译生涯随笔,是我在见他之前放在身上随时翻阅的两本绿色封面的书。书已经被我圈圈画画地做了花花绿绿的笔记。

我不敢掉以轻心,毕竟,一位近80岁的翻译大家,要带着虔诚的心与之会面才不失对文学和翻译的敬重。

法国文学总在我的心中是浪漫的,法国这座城市也总是氤氲着这样的气息。一位上海翻译家又与法国文学有着如此密不可分的联系。

他还总说,自己是个没故事的人

出发之前我总在想要以什么样的面貌第一次出现在他面前。我们约在了上海交响乐团对面的一家咖啡厅,我拿了一束包装非常朴素的橙红色郁金香。

郁金香在我心里是最美的花,优雅高贵但又绝不招展,我想它应该配得上周先生的气质。

周先生非常谦逊,是个过度谦虚的人。前采中,他总在重复一句话“时老师,我不知道我这个事情算不算得上是一个故事”,我要一直要鼓励他,他才肯说,因为他总觉得他的那些人生大事其实都是一些不足挂齿的小事,他还总说,自己是个没故事的人。

第一天我们聊了四个小时,周先生对自己的回答并不满意。

在结束第一天的会面时,他让我给他布置了几个作业,即第二天希望我听到他回答些什么。他拿出笔,静静地在餐桌旁记,他说他晚上要回去好好准备,让我第二天对他“严加拷打”。他的认真,让我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动。

第二天,我们约在另一家他常去的西餐咖啡厅。我们就坐在阳光洒进来的二层窗边,又继续聊了四个小时。所以总共加起来,周先生的前采,我们聊了八个小时。喔,对,还外加一个回京后1小时的电话前采。

导演手记|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

一直不停的说话是很费元气的,我曾经有过一下午一直不停说话超过4小时的经历,结束后整个人就像散架一样。

可想而知一位古稀老人,在跟我几乎不间断如此之久的讲述中所耗费的体力和精力是怎样的。上海前采最后一次分别时,我看着周先生从咖啡厅转身离去的背影,我驻足很久,直到看不见他为止。

他拎着一个老人都爱用的布袋子,远去的步态缓慢,疲惫,他把当天所有的力气都给了我了。

他的故事依然值得细细品味

回京后,我纠结过,纠结周先生的故事呈现在朗读者的舞台上,是否真的能让那么多观众有直观的感动。

周先生的数学生涯33年,翻译生涯30余年,在我此前的观念中,像这样的人生一定会有大开大合跌宕起伏的故事,又或者有像《朗读者》此前节目中的许渊冲先生那样,有对翻译的那股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的激情。

周克希讲述50岁转行经历

但周先生是克制的,他在情感上是克制的,对翻译的热爱是克制的,甚至他的语言表达也是克制的。

他的克制并不是因为浓度淡,而是,高浓度背后因为为人低调谦逊对一切事物追求过于完美而后中和的克制。

导演手记|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

这是一种属于他那个年代,只有经历过上海文化和法国文化结合后,才会拥有的一种优雅和体面。

回京后的撰写工作与沟通工作,依然随时与周先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依然非常认真地配合我完成每一个节目中需要他做的任何准备。几乎我们每天都有联络。

台本撰写其实非常顺利,因为周先生的人生故事实在太好了,但很可惜,朗读者的呈现时长有限,即使做30分钟的访谈,他的故事依然值得细细品味。

导演手记|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

所以,之前的那份纠结,在我撰写完台本之后,放下了。

我相信《朗读者》的观众是有涵养且有耐心的。周克希先生是一位需要慢慢品的嘉宾。

作为周先生的内容导演,如果您能耐心看完我的导演手记,我相信在《朗读者》第三季中,您也能品味到周先生精彩的人生和他对普鲁斯特放下却又放不下的那份淡淡伤感——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

因为节目时长的关系,也出于我的私心,我想在导演手记中把一个节目中未能呈现的情节在这里写出来——关于周先生将普鲁斯特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在自己的译本中更改译名为《追寻逝去的时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