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伪君子要远比真小人更为可怕,真小人的花招用在明处,让你明知道他道德低下,但最起码给了你防范的准备。但伪君子则不然,他们有着华丽的伪装,处处以仁义道德自榜,最后在你最信任他的时候背后捅刀子,让人防不胜防。
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可谓把真小人左冷禅和伪君子岳不群刻画的淋漓尽致,左冷禅属于全天下都知道他是坏人,而且他自己也丝毫不避讳自己的野心,为了达到一统江湖的目标不择手段,令天下英雄所不齿。
而岳不群忍辱负重了几十年,处处以“君子”之风处事,但最后的质变却让人目瞪口呆、瞠目结舌,说到心计和坏水,十个左冷禅也不抵一个岳不群。

一、陈友谅是真小人还是伪君子?
当然,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陈友谅经历了鄱阳湖大战的失败后,在历史上就注定不会留下美名。
陈友谅原名陈九四,和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一样,在元朝,这是汉人取名的标配。陈友谅从小读过两年私塾,稍微有点文化,成年之后,为了混口饭吃,他到了当地的县衙做了一名衙役,生活也还算过得去,但陈友谅从小便胸怀大志,显然,一个小小的职位满足不了他的野心。
后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动摇了元朝统治的根基,此时不甘平庸的陈友谅决定在乱世之中分得一杯羹,当徐寿辉的部将倪文俊经略沔阳时,陈友谅加入到了起义的队伍之中。
陈友谅作战勇敢,每次攻城必身先士卒,慢慢的得到了倪文俊的赏识,以战功升为了元帅。但后来倪文俊生了反心,他想取徐寿辉而代之,而陈友谅则面临着人生的两条道路,要么跟着主人造反,要么维护最高统帅。
不得不说,陈友谅的判断是正确的。倪文俊造反不成,最后败亡,陈友谅此时则坚决拥护徐寿辉,与倪文俊决裂,诛杀了倪文俊后得到了徐寿辉的赏识,不但令其取代了倪文俊的位置,还让他担任了平章政事。
凭借着多年的征讨,陈友谅逐渐成为了徐寿辉部下中实力最强的一位军阀,后来陈友谅干脆把徐寿辉接到自己的老巢江州,徐寿辉刚一入城,就被陈友谅实现准备的伏兵杀死在城内。
不但吞并了徐寿辉的队伍,而且在江州自立为汉王,从此,陈友谅成为了江南最炙手可热的农民军首领。作为一个真小人,陈友谅从来不曾掩饰自己的野心,他敢想敢干,敢作敢当,两次杀害自己的主子,他野心勃勃,娇纵膨胀,唯我独尊,有统一天下的大志,然而现实很无奈,他碰上了千年不遇的帝王朱元璋,真可谓“既生谅,何生璋”。
以至于后来朱元璋在和刘伯温的聊天中都对陈友谅盛赞不已,朱元璋说道:“消灭了陈友谅,天下就不难平定了”。而刘伯温则说:“陈友谅胸怀大志,相比较于偏安一隅的张士诚,实在是我们的最大敌人。”
二、三国中谁人与陈友谅相像?
说起陈友谅被后世最为诟病的无非还是他的两次弑主事件,可以说他能走到后来的汉王,是一步步通过内部的政变而达到的。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想到于此,我不禁想起了大名鼎鼎的吕布,吕布刚开始跟随并州刺史丁原,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与十常侍闹得不可开交,袁绍便给何进出了个馊主意:召外将入京,诛杀宦官!
无脑的何进果然相信了这些鬼话,可无奈还没能等到自己的勤王部队,就被太监们合谋杀害了。而袁绍等人立即率兵包围皇宫,把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全部诛杀。外戚与宦官的两败俱伤导致京城洛阳立即陷入到了权力的真空。
而董卓入京,不费吹灰之力就捡到了这个大馅饼,同董卓一样,丁原也是奉召入京的外将。为了吞并丁原的队伍,消除自己的隐患,便差人收买吕布,诛杀了丁原。《三国演义》对这一段描写的很到位,说董卓用赤兔宝马换的了吕布的效忠。
后来吕布拜董卓为义父,跟随董卓战关东诸侯,不过董卓性格暴躁,喜怒无常,因吕布与自己的婢女有染而向吕布掷戟,父子俩产生隔阂,后来在王允的离间下,吕布将董卓杀死,短暂的恢复了汉朝的天下。
作为乱世枭雄,吕布实在没有忠义可言,是个有奶便是娘的主,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做出任何事,实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人。不过吕布有勇无谋,实在和陈友谅的雄才大略无法相提并论,不过他们弑主的本领倒是有的一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