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康熙如何处理与朝鲜的关系?以下八个字可以概括!

康熙二十四年,朝鲜请求暂停互市,在处理此事时康熙帝谈到:“抚驭外国之道,不可太严,亦不可太宽。朝鲜之人赋性狡诈。”

这段话大抵也是康熙帝处理与朝鲜关系的夫子自道。纵观康熙一朝,既有开恩减贡,也有因过罚银,对朝鲜可谓恩威并施。

在康熙二十五年,因有朝鲜人违禁越江,康熙帝对朝鲜国王肃宗李焞罚银二万两,朝鲜君臣在不得不接受处罚的情况下,认为这种侮辱是前所未有的,朝鲜国王李焞甚至说:“庚寅(指顺治七年)间敕行络绎,事机危急,而未有如今日之辱矣。”

对于处罚反应激烈,而对康熙帝的优待,朝鲜君臣也毫无感激之意,以下仅就朝鲜君臣对康熙帝明显的几项优遇的反应进行讨论。

康熙如何处理与朝鲜的关系?以下八个字可以概括!

(一)贡物减免与运米赈济

从《清实录》的记载来看,康熙帝裁减朝鲜岁贡主要有两次,一次在康熙三十二年,“顷复输应军需,捐进鸟枪三千杆,可嘉。年贡内黄金百两及蓝青红木棉,嗣后永着停止”。一次在康熙五十年,“其年例贡物内有白金一千两,红豹皮一百四十二张,犹恐艰于备办,嗣后将此二项永停贡献”。

很明显第一次减贡是因为朝鲜捐献军事器械,康熙帝对此是投桃报李,并无太多“优待”可言。况且所谓“捐进”,其实是清使强索,朝鲜国王不得已而捐进,即便是清使欲邀功而非康熙帝授意之举,朝鲜人对这样的捐进也是忍痛含辱、心怀不满。

康熙如何处理与朝鲜的关系?以下八个字可以概括!

对于第二次减贡,朝鲜人认为“彼数十年内,待我过厚,至于减贡者,必有其故”,并联想到清国派员查勘中朝边界一事,从而认定“盖百年中土,狃于锦绣、梁肉,一朝还归漠北,势必难堪。早晩败归时,缓则欲自鱼盐物产,以至土地、民人,无不取资于我,急则欲取路于我西北,故此行将预察山川隘塞、道里远近也”。

也就是说,朝鲜人认为康熙帝对朝鲜的善待无非是在留后路,并认定将来清人必有求于朝鲜。

康熙如何处理与朝鲜的关系?以下八个字可以概括!

但这次赈济的真实情况却并非是朝鲜人的感恩戴德,甚至可以说反而激起朝鲜的反清情绪。先是平粜的米价纠纷,朝鲜人不得不接受远高于时价四倍的米价;其次,清国负责运米的吏部侍郎陶岱借机要挟贩运私货,朝鲜人最后也不得不同意,加之陶岱在往来书信中与朝鲜国王称兄道弟,朝鲜人以为大辱,此后朝鲜问安使借在沈阳面见康熙帝的机会告发陶岱贩运私货一事。

面对朝鲜朝中愤愤不平的舆论,主持此次粜米事宜的右议政崔锡鼎也不得不自请引咎辞职。即便事过八年之后,即康熙四十五年,朝鲜仍有联名参劾时已经升任为领议政的崔锡鼎,称其“乞粟虏庭之事,已是忘羞忍耻之甚者”,还翻出崔的祖父崔鸣吉曾经主张与清议和诸事,崔锡鼎不敢怠慢,上长疏为自己辩解。

朝鲜人谈起清国粜米事,称其为“乞粟于虏”,对其态度可想而知。贬低清米为“无用之红腐”已经是客气的,更有甚者如朝鲜臣僚金榦将清米形容为能够散布瘟疫的毒药,“晩以若干米斗,分给饥民,而米甚陈腐,味辛臭恶,作饭殆不堪食。食辄大痛,痛必传染,数月之内,疠气遍于一国,环东土数千里之内,无处不至,无人不痛。以致入路殒命者殆过数十馀万,兵燹之惨,未足喻此。”并且咒骂主持赈济的朝鲜官员是“甘犬羊嗟来之馈。卑辞乞米。腼然无耻”。

康熙如何处理与朝鲜的关系?以下八个字可以概括!

不过金榦也提到“燕米之至,士大夫家,无不甘心争食,略无愧耻。其中有识者,亦皆以为食此,少无所害于义理,多引不当引之事,游辞周遮。间有据义不食之士,反相嘲笑,目为怪异之人”。看来“饿死不食周粟”,平时说说可以,真要身体力行,却不是人人都能办到的。成书于1834年以后的《五洲衍文长笺散稿》谈及此事,则称“其时有义不食周粟为言者,然此专不知义理者之说。清虽有丙子之嫌,伊后讲和,旧衅不留,而适当大无赒赈之策,惟此一款,不然则人将尽刘矣,何嫌于周粟耶。且夷、齐元无不食粟饿死。则说者之义理诚迂矣”。

当时的朝鲜人绝对不会忘记,五十多年前,即顺治二年,多尔衮向朝鲜强征六万石米一事,与此次康熙帝的“一万石赏赉”相较之下轻重立判。期待朝鲜人迅速地遗忘过去,而对康熙帝感恩戴德是不现实的。粜米一事,并非清、朝关系转向的标志事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