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的棉签是巧克力味的”,核酸检测现场,医生叔叔阿姨对着孩子“放大招”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杨茜 通讯员 王文婷

最近一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迎来了一波小朋友的核酸检测高峰。为孩子们进行检测,对医护人员来说可谓是一种考验。为了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现场工作人员以及医护人员使出了浑身解数。

“叔叔,今天我表现得最好!”

这天,男孩恒恒被妈妈抱着来市一医院核酸检测点测核酸。等候时,恒恒就仿佛预测到什么一样,不时抬着头观察前方动态。

滴!信息录入完成,检测要开始啦。恒恒看着眼前的“大白”——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陈方慧,立刻蜷缩着脖子,一脸痛苦咧开了嘴哭闹,棉签还没伸到嘴里就一直往后缩。

抱着她的妈妈也一脸焦急,托着他的脑袋,不知如何是好。“恒恒从小喉咙就特别敏感,平时张大嘴就想吐,一有东西伸进嘴里还会干呕。”眼看后面排队做核酸的人越来越多,妈妈也越发焦躁不安起来。

“恒恒,你看前面那个小朋友!”陈医生灵机一动,指着刚刚做完核酸的一个男孩子。

“他是我家楼下的小哥哥!”恒恒眼睛亮了起来,又转过头怯怯地问,“小哥哥做了吗?”

“小哥哥可没你勇敢!他哭了整整5分钟才肯张大嘴巴呢。”陈医生直视恒恒的眼睛,很认真地说,“我答应你,小棉签抹一下就好。”

话音刚落,恒恒立刻长大了嘴巴,紧闭双眼乖乖地一动不动。陈医生立刻将棉签伸进他的嘴里,还没等恒恒反应过来,采样就完成了。

恒恒挣脱了妈妈的胳膊,跳下地面,使劲挺了挺瘦小的胸脯:“谢谢叔叔,今天我表现得比他好!”

“我的棉签是巧克力味的”,核酸检测现场,医生叔叔阿姨对着孩子“放大招”

比比皆是的“善意”谎言

这样的场景和对话比比皆是。

在市一医院核酸采样点的排队队伍中,很多10岁以下的小朋友。有些不停哭闹扭动,有些强装勇敢,还有一些甚至是在酣睡中被喊醒抱着去做核酸。

破防总是发生在不经意间。孩子们如小动物一样怯怯的眼神,让医务人员们总是忍不住心头一酸。但他们总是能够耐心安抚孩子情绪,说些善意的谎言哄孩子们开心,用最快捷的速度完成采样。

还不到4岁的女孩儿欣欣被妈妈领来市一医院检测核酸。

因为紧张,欣欣在排队时像复读机似的不停问:“妈妈,棉签伸到喉咙里有多深?疼不疼?”

妈妈一开始还耐心地回答,后来重复多了,也就不怎么理会了。欣欣无奈地东张西望,等待着“灾难”的降临。

“我的棉签是巧克力味的!” 轮到欣欣的时候,采样医生吴泽生竟然说了这么一句。

“真的?”欣欣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不信?试试?”

欣欣配合地长大嘴巴,吴医生赶紧将棉签伸进去,娴熟地迅速完成采样。

欣欣使劲咽了咽口水,自言自语:“好像真有点儿……”

这一个个小细节也让紧张的核酸采集现场多了一些趣味和暖意。

“我的棉签是巧克力味的”,核酸检测现场,医生叔叔阿姨对着孩子“放大招”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