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禅不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乐不思蜀”里蕴含了大智慧

我们可能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你就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阿斗仿佛已经成为了废物的代名词了,但是历史上的阿斗可能还真不像大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个废物,反而可能是个很有智慧的人。

刘禅不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乐不思蜀”里蕴含了大智慧

首先,我们来看阿斗为什么会让人觉得是个废物呢?这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我们的印象中,诸葛亮是个神人,尤其在添油加醋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几乎成了完人,鲁迅就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为了突出诸葛亮的能力,刘禅则被描写成了一个昏庸的君主。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刘禅甘心做个傀儡,把大权交予诸葛亮,有人以为刘禅是因为刘备白帝城托孤而尊重诸葛亮,但是,你看诸葛亮死后,刘禅干了什么?

刘禅不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乐不思蜀”里蕴含了大智慧

其一,他不准朝臣和国民为诸葛亮奔丧,且禁止为诸葛亮立庙,让世人都明白谁是君谁是臣;其二,直接废除“丞相”职位,将军政分离,第一时间就将权力收回到自己的手里,就这两手岂是一般庸才能干得出来的?

但诸葛亮在蜀汉的声望太高,虽然明令禁止,民众还是私自祭奠诸葛亮,最终刘禅并没有一意孤行,允许为诸葛亮在沔阳立庙,也算顺应了民意。

再者,虽然收回了权利,但是对于诸葛亮推荐的人员任命大部分都落实了,这也看出了刘禅的格局,他并没有因为诸葛亮大权独揽多年而怨恨在心,他清楚诸葛亮推荐的这些人确实都是人才,而非诸葛亮的亲信。

从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开始,到公元263年,邓艾奇袭成都,刘禅听取了谯周进言,举国投降为止,刘禅守了家业29年,试问一介昏君能守这么久么?

刘禅不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乐不思蜀”里蕴含了大智慧

再说刘禅不战而降这事儿,当时蜀汉式微,以蜀国的版图、军力及人才储备,被曹魏统一那都是迟早的事情,刘禅只是选择了一个最为和平的方式结束了一切,避免了蜀汉军民的大规模伤亡,对百姓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幸事。

再说刘禅迁居洛阳之后,司马昭某日设宴款待刘禅,让人在席间演奏蜀中乐曲,并以歌舞助兴,在座蜀汉旧臣无不触景伤情,唯独刘禅看得津津有味,司马昭就问刘禅难道不思念蜀国吗?刘禅就说出了那句千古名句:“此间乐,不思蜀也。”这也就是乐不思蜀的由来。而这一幕让旧臣却正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就趁着上厕所的机会跟刘禅说,如果司马昭再问同样的问题,您就先看宫殿上方,然后闭上眼睛一段时间再慢慢张开,认真地跟他说,“先人的坟墓都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啊!”如此,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地了。刘禅嘴上答应了,但是心中想的却是“你在教我做事?”

刘禅不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乐不思蜀”里蕴含了大智慧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司马昭果然又问了刘禅一次,刘禅就按却正所说的演了一遍,结果司马昭一看就说,这话怎么像是却正的口气啊?刘禅立马惊奇地说道:“你怎么知道的啊!”司马昭听此哈哈大笑,觉得刘禅果然是个憨憨,从此再不怀疑刘禅。

刘禅不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乐不思蜀”里蕴含了大智慧

有人就有以此嘲讽刘禅,但是相信大家上学的时候都背过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其中一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道出了同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对故国的怀念之情,但这也为他人生画上了句号。

司马昭试探刘禅,难道是真的想放刘禅回蜀地吗?司马昭是什么人,看看他爹司马懿的狠辣程度就知道了,如果刘禅真的表现出想回蜀地,想必下场会跟李煜一样,这时候我们再看却正和刘禅,大家觉得谁才是那个憨憨?

刘禅不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乐不思蜀”里蕴含了大智慧

总的来说,刘禅的一生不完美,作为一国之君,他没能保住社稷,确实有失败的一面,但是刘禅虽生在帝王之家,却没有一手好牌,蜀汉资源匮乏,败亡之相从刘备被火烧连营的时候就开始了,在后诸葛亮时代,他仍然能守29年,还想要求他做多少呢?用现在的话来说,刘禅最终选择了“躺平”,安稳度过余生也是大智慧。

人人笑阿斗,其实人人都不如阿斗,你觉得如果你是刘禅,你能守住江山几年?你愿意与江山共存亡还是当一个安乐公逍遥度过一生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