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禅不是扶不起來的阿鬥,“樂不思蜀”裡蘊含了大智慧

我們可能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你就是個扶不起來的阿鬥!”,阿鬥仿佛已經成為了廢物的代名詞了,但是曆史上的阿鬥可能還真不像大家所認為的那樣是個廢物,反而可能是個很有智慧的人。

劉禅不是扶不起來的阿鬥,“樂不思蜀”裡蘊含了大智慧

首先,我們來看阿鬥為什麼會讓人覺得是個廢物呢?這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我們的印象中,諸葛亮是個神人,尤其在添油加醋的《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幾乎成了完人,魯迅就說“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為了突出諸葛亮的能力,劉禅則被描寫成了一個昏庸的君主。

諸葛亮活着的時候,劉禅甘心做個傀儡,把大權交予諸葛亮,有人以為劉禅是因為劉備白帝城托孤而尊重諸葛亮,但是,你看諸葛亮死後,劉禅幹了什麼?

劉禅不是扶不起來的阿鬥,“樂不思蜀”裡蘊含了大智慧

其一,他不準朝臣和國民為諸葛亮奔喪,且禁止為諸葛亮立廟,讓世人都明白誰是君誰是臣;其二,直接廢除“丞相”職位,将軍政分離,第一時間就将權力收回到自己的手裡,就這兩手豈是一般庸才能幹得出來的?

但諸葛亮在蜀漢的聲望太高,雖然明令禁止,群眾還是私自祭奠諸葛亮,最終劉禅并沒有一意孤行,允許為諸葛亮在沔陽立廟,也算順應了民意。

再者,雖然收回了權利,但是對于諸葛亮推薦的人員任命大部分都落實了,這也看出了劉禅的格局,他并沒有因為諸葛亮大權獨攬多年而怨恨在心,他清楚諸葛亮推薦的這些人确實都是人才,而非諸葛亮的親信。

從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開始,到公元263年,鄧艾奇襲成都,劉禅聽取了谯周進言,舉國投降為止,劉禅守了家業29年,試問一介昏君能守這麼久麼?

劉禅不是扶不起來的阿鬥,“樂不思蜀”裡蘊含了大智慧

再說劉禅不戰而降這事兒,當時蜀漢式微,以蜀國的版圖、軍力及人才儲備,被曹魏統一那都是遲早的事情,劉禅隻是選擇了一個最為和平的方式結束了一切,避免了蜀漢軍民的大規模傷亡,對百姓來說,這無疑是一件幸事。

再說劉禅遷居洛陽之後,司馬昭某日設宴款待劉禅,讓人在席間演奏蜀中樂曲,并以歌舞助興,在座蜀漢舊臣無不觸景傷情,唯獨劉禅看得津津有味,司馬昭就問劉禅難道不思念蜀國嗎?劉禅就說出了那句千古名句:“此間樂,不思蜀也。”這也就是樂不思蜀的由來。而這一幕讓舊臣卻正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就趁着上廁所的機會跟劉禅說,如果司馬昭再問同樣的問題,您就先看宮殿上方,然後閉上眼睛一段時間再慢慢張開,認真地跟他說,“先人的墳墓都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啊!”如此,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地了。劉禅嘴上答應了,但是心中想的卻是“你在教我做事?”

劉禅不是扶不起來的阿鬥,“樂不思蜀”裡蘊含了大智慧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司馬昭果然又問了劉禅一次,劉禅就按卻正所說的演了一遍,結果司馬昭一看就說,這話怎麼像是卻正的口氣啊?劉禅立馬驚奇地說道:“你怎麼知道的啊!”司馬昭聽此哈哈大笑,覺得劉禅果然是個憨憨,從此再不懷疑劉禅。

劉禅不是扶不起來的阿鬥,“樂不思蜀”裡蘊含了大智慧

有人就有以此嘲諷劉禅,但是相信大家上學的時候都背過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其中一句“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道出了同為亡國之君的李煜對故國的懷念之情,但這也為他人生畫上了句号。

司馬昭試探劉禅,難道是真的想放劉禅回蜀地嗎?司馬昭是什麼人,看看他爹司馬懿的狠辣程度就知道了,如果劉禅真的表現出想回蜀地,想必下場會跟李煜一樣,這時候我們再看卻正和劉禅,大家覺得誰才是那個憨憨?

劉禅不是扶不起來的阿鬥,“樂不思蜀”裡蘊含了大智慧

總的來說,劉禅的一生不完美,作為一國之君,他沒能保住社稷,确實有失敗的一面,但是劉禅雖生在帝王之家,卻沒有一手好牌,蜀漢資源匮乏,敗亡之相從劉備被火燒連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後諸葛亮時代,他仍然能守29年,還想要求他做多少呢?用現在的話來說,劉禅最終選擇了“躺平”,安穩度過餘生也是大智慧。

人人笑阿鬥,其實人人都不如阿鬥,你覺得如果你是劉禅,你能守住江山幾年?你願意與江山共存亡還是當一個安樂公逍遙度過一生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