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首虞美人,後主李煜與納蘭性德的比試,孰優孰劣?

作者:談詩論詞

美好的記憶總是令人難忘,心情舒暢時可能喜歡與人分享,悲愁不堪處根本不願提及。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經曆過坎坷的人生,也遭遇過無數悲歡離合的事情,如果身邊無人可述,就隻能将那些悲愁和煩惱深藏心中。

一個人文采出衆,深受世人敬仰,這到底是一件幸事,還是一種羁絆?或許您沒有這種體驗,可是古代一些才子卻感受深刻。下面分享兩首虞美人,後主李煜與納蘭性德的比試,孰優孰劣?

兩首虞美人,後主李煜與納蘭性德的比試,孰優孰劣?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顔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的詞牌乃是雙調56個字,共用4個韻,這首詞中的“了、少,在、改”就是仄聲的韻腳,“風、中,愁、流”則是平聲韻腳。

同時每句都遵守平仄規律,讀者可以根據“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原則、以及律詩中粘對的規定,自行分析其平仄關系。

兩首虞美人,後主李煜與納蘭性德的比試,孰優孰劣?

南唐後主李煜在位時受到北宋朝廷的極大壓力,作為末代皇帝,他沉溺聲色、盡情享樂,又不斷地給宋王室奉獻金銀貢物,以圖幸存于江南。可是宋室很快就兵伐南唐,攻破金陵,李煜肉袒出降,并被解往宋京,從此便開啟了階下囚的生活,朝夕以淚洗面,這首詞就寫于此時。

李煜在身為俘虜的愁苦生活中,難耐美好時光,怕見春花秋月。往事重重,小樓昨夜東風吹來,才子便想起了難忘的春天。然而故國亡破,詞人在春宵月下,無法忍受回憶故國的痛苦滋味。

兩首虞美人,後主李煜與納蘭性德的比試,孰優孰劣?

在憂患的日子裡,回憶以往的歡樂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卻又欲罷不能。詞人回想江南故國,雕欄玉砌依然如故,它們不知人間愁苦,可是此時的李煜怎能消受得了。

如今朱顔已改,愁不勝愁,愁思宛如春江潮水,詞人撫今追昔,并對比過往的歡樂與當下的愁苦,強烈地懷念起往昔的故國風物。全文感慨深沉,表達自然,“不堪、應猶,隻是、恰似”等虛詞的合理運用,更使詞作的藝術表現力得到了加強。

兩首虞美人,後主李煜與納蘭性德的比試,孰優孰劣?

虞美人 納蘭性德

曲闌深處重相見,勻淚偎人顫。凄涼别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過,山枕檀痕涴。憶來何事最銷魂,第一折枝花樣畫羅裙。

這首詞的韻腳與前一首的規律相同,“見、顫,過、涴”乃是仄聲韻腳,“同、中,魂、裙”則是平聲韻腳。再如首句的“瀾、處、相”就是平仄平的順序,讀起來抑揚頓挫,頗有音韻之美。

次句“淚、人”則是仄平的順序,又與首句形成“對”的關系;而第三句中的“涼、後、應”又是平仄平,與次句并未形成“粘”的關系,和律詩的粘對規律還是有所差別,是以初學者需要加以注意。

兩首虞美人,後主李煜與納蘭性德的比試,孰優孰劣?

納蘭性德是深受讀者喜愛的清代才子,他出生于鐘鳴鼎食之家,從小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文武雙全,重情重義。作為皇帝身邊的侍衛,本來可以呼風喚雨,倍受世人羨慕,可是才子卻對仕途毫無興趣,反而更喜歡吟風弄月。這首詞就展現出一對青年男女的幽會情景,傳達出才子對美好愛情的贊美之意。

開篇以“曲闌深處”領起,又用“重相見”三字表明這對情侶并非萍水相逢,而是别後重聚,是以才會激動地淚顫。可是“凄涼”二字,又傳達出他們克服了重重阻力,才終于得以幽會。月明星稀,良辰美景,本該盡情享受,可是他們又不得不匆匆别離,于是反而覺得“不勝清怨”。

兩首虞美人,後主李煜與納蘭性德的比試,孰優孰劣?

無法相守,卻又止不住思念之情,才子于是開始傾訴一腔深情,“半生已分孤眠過,山枕檀痕涴。”主人公自述分别後隻覺得半生孤苦,夜深人靜時輾轉難寐,情到深處,枕上更是淚痕點點。涴(wò),浸染的意思,此處指淚水濕透了枕頭。

結尾兩句不忍卒讀,主人公覺得最讓人心動的一刻,便是那繪有折枝圖案的彩色羅裙。羅裙的意象在古詩詞中代表柔美、清純的美人,作者不說内心深愛對方,而是采用以物寫人的方法,含蓄地表達出無盡的思念,可謂技法高妙!

相比較而言,李煜的名篇描述了一位亡國君主的内心悲愁,讀之令人感到震撼,更具有警示意味。納蘭的作品沒有宏大的時代背景,描述的隻是小我的精神世界,不過由于技法高超,也值得大家稱贊。朋友們,請說說您的觀點,到底孰優孰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