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首唐代七律,一語雙關,飽含哲理,金聖歎讀完也連聲稱妙

作者:談詩論詞

古代士大夫自小接受儒家思想,他們慎思笃行、品德高尚,同時又積極進取、不驕不躁,更能看淡得失、激流勇退,展現出一種氣宇軒昂、通曉事理的精神風貌。

比如北宋大文豪王安石被宋神宗提拔為宰相時,雖然賀客盈門、恭喜不斷,他卻鎮定自若地吟誦霜筠雪竹鐘山寺,投老歸欤寄此生,表現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襟懷。

有些文人墨客雖然仕途不順,卻在文學創作上造詣非凡,更因為豐富的閱曆、高深的見解,而使得他們的作品出類拔萃,又耐人尋味。下面分享一首唐代七律,一語雙關,又飽含哲理,金聖歎讀完也連聲稱妙。

一首唐代七律,一語雙關,飽含哲理,金聖歎讀完也連聲稱妙

題睦州烏龍山禅居

唐 · 方幹

曙後月華猶冷濕,自知坐卧逼天宮。

晨雞未暇鳴山底,早日先來照屋東。

人世驅馳方丈内,海波搖動一杯中。

伴師長住應難住,歸去仍須入俗籠。

一首唐代七律,一語雙關,飽含哲理,金聖歎讀完也連聲稱妙

說起方幹,很多讀者一定會感到非常陌生,也不清楚他還是一位唐代詩人。據記載,方幹相貌醜陋,堪比晚唐詩人羅隐,他還曾因不小心摔倒而少了一塊嘴唇。很多人以貌取人,都不願與其交往,唯有當時名士徐凝愛惜他的才華,既教授他詩律,又助其考取進士。

不過方幹最終還是未能在仕途中大展宏圖,他在唐代詩壇中的地位也不突出。在世人眼裡,他的存在就像一片浪花落入蒼茫的大海,不會掀起一絲漣漪。可是話又說回來,一個人能夠留下傳世千年的作品,必然顯得文筆不凡,也比那些無病呻吟的打油詩強的太多。

一首唐代七律,一語雙關,飽含哲理,金聖歎讀完也連聲稱妙

烏龍山位于浙江建德的東面,也在新安江、富春江的交彙處,那裡群山蜿蜒、山體烏黑,山中的古刹環境清幽、香客雲集。唐代很多落魄才子都經常登臨山寺,他們希望與高僧交流,進而感悟禅理,并獲得心靈的解脫,方幹此行也有這樣的願望。

首聯表現高士們禅居的環境,“曙後月華猶冷濕,自知坐卧逼天宮。”曙光初現,月華猶見,禅居之地顯得冰冷潮濕,坐卧其中,簡直就像身在天宮。之是以會産生如此感受,都是因為寺院所處的高峻位置。

一首唐代七律,一語雙關,飽含哲理,金聖歎讀完也連聲稱妙

颔聯繼續抒寫作者的這種真切感受,“晨雞未暇鳴山底,早日先來照屋東。”山巅絕壁之上,已經是日照東牆;山下卻一片漆黑,晨雞尚未報曉。山上和山下如此懸殊的差異,形象地說明了烏龍山之高聳入雲,天氣狀況也宛如天地之别。

同時,日光率先照耀屋東,而雄雞沒有及時報曉,正呼應開篇的“冷濕”二字,作者隻是換了一個角度,從側面進行烘托,進而加深了讀者對禅居地理位置的了解。作者不提山峰之高,卻又委婉地刻畫出高山中景物的特點,可謂技法高妙。

一首唐代七律,一語雙關,飽含哲理,金聖歎讀完也連聲稱妙

頸聯一語雙關,又頗有理趣,“人世驅馳方丈内,海波搖動一杯中。”這兩句的字面意思是說,禅者隻能在鬥室中來回走動;杯中水晃動時産生的波紋,也無法脫離那狹小空間。“方丈”二字,非指寺院的掌管者,而是形容房間的面積很小,大約隻有一丈見方左右。

仔細回味,其實作者另有深意。凡俗之輩無論如何辛勞、折騰,終究無法改變整個社會和現實,就像孫悟空再會翻跟頭,也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同時一杯水在晃動中看似波瀾壯闊,其實與大海上洶湧的波濤相比,簡直不值一提。詩人以此告誡世人,凡事既要有達觀和超然的态度,又不能自以為是、妄自尊大。

一首唐代七律,一語雙關,飽含哲理,金聖歎讀完也連聲稱妙

結尾表達出詩人對感慨,“伴師長住應難住,歸去仍須入俗籠。”經過與寺院裡大師的一番暢談,詩人應該有所感悟,但是即使大師熱情挽留,方幹也沒有長住。他更歎息下上之後,自己依然就像籠中之鳥,會被俗世的各種事務羁絆。

金聖歎讀完這首詩,也連說三個“妙”字,并作出如此:“衆生盡智竭力,何曾跳出禅榻?”作為凡夫俗子,我們既缺乏與僧侶們的交流,也無法真實體驗唐人的生活情況,不過有些事情古今同理,在人世“驅馳”一生,不斷地在得與失、悲和喜之間彷徨和焦慮,其實就像“搖動一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