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首唐代七律,一语双关,饱含哲理,金圣叹读完也连声称妙

作者:谈诗论词

古代士大夫自小接受儒家思想,他们慎思笃行、品德高尚,同时又积极进取、不骄不躁,更能看淡得失、激流勇退,体现出一种气宇轩昂、通晓事理的精神风貌。

比如北宋大文豪王安石被宋神宗提拔为宰相时,虽然贺客盈门、恭喜不断,他却镇定自若地吟诵霜筠雪竹钟山寺,投老归欤寄此生,表现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襟怀。

有些文人墨客虽然仕途不顺,却在文学创作上造诣非凡,更因为丰富的阅历、高深的见解,而使得他们的作品出类拔萃,又耐人寻味。下面分享一首唐代七律,一语双关,又饱含哲理,金圣叹读完也连声称妙。

一首唐代七律,一语双关,饱含哲理,金圣叹读完也连声称妙

题睦州乌龙山禅居

唐 · 方干

曙后月华犹冷湿,自知坐卧逼天宫。

晨鸡未暇鸣山底,早日先来照屋东。

人世驱驰方丈内,海波摇动一杯中。

伴师长住应难住,归去仍须入俗笼。

一首唐代七律,一语双关,饱含哲理,金圣叹读完也连声称妙

说起方干,很多读者一定会感到非常陌生,也不清楚他还是一位唐代诗人。据记载,方干相貌丑陋,堪比晚唐诗人罗隐,他还曾因不小心摔倒而少了一块嘴唇。很多人以貌取人,都不愿与其交往,唯有当时名士徐凝爱惜他的才华,既教授他诗律,又助其考取进士。

不过方干最终还是未能在仕途中大展宏图,他在唐代诗坛中的地位也不突出。在世人眼里,他的存在就像一片浪花落入苍茫的大海,不会掀起一丝涟漪。可是话又说回来,一个人能够留下传世千年的作品,必然显得文笔不凡,也比那些无病呻吟的打油诗强的太多。

一首唐代七律,一语双关,饱含哲理,金圣叹读完也连声称妙

乌龙山位于浙江建德的东面,也在新安江、富春江的交汇处,那里群山蜿蜒、山体乌黑,山中的古刹环境清幽、香客云集。唐代很多落魄才子都经常登临山寺,他们希望与高僧交流,从而感悟禅理,并获得心灵的解脱,方干此行也有这样的愿望。

首联表现高士们禅居的环境,“曙后月华犹冷湿,自知坐卧逼天宫。”曙光初现,月华犹见,禅居之地显得冰冷潮湿,坐卧其中,简直就像身在天宫。之所以会产生如此感受,都是因为寺院所处的高峻位置。

一首唐代七律,一语双关,饱含哲理,金圣叹读完也连声称妙

颔联继续抒写作者的这种真切感受,“晨鸡未暇鸣山底,早日先来照屋东。”山巅绝壁之上,已经是日照东墙;山下却一片漆黑,晨鸡尚未报晓。山上和山下如此悬殊的差异,形象地说明了乌龙山之高耸入云,天气状况也宛如天地之别。

同时,日光率先照耀屋东,而雄鸡没有及时报晓,正呼应开篇的“冷湿”二字,作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从侧面进行烘托,从而加深了读者对禅居地理位置的了解。作者不提山峰之高,却又委婉地刻画出高山中景物的特点,可谓技法高妙。

一首唐代七律,一语双关,饱含哲理,金圣叹读完也连声称妙

颈联一语双关,又颇有理趣,“人世驱驰方丈内,海波摇动一杯中。”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说,禅者只能在斗室中来回走动;杯中水晃动时产生的波纹,也无法脱离那狭小空间。“方丈”二字,非指寺院的掌管者,而是形容房间的面积很小,大约只有一丈见方左右。

仔细回味,其实作者另有深意。凡俗之辈无论如何辛劳、折腾,终究无法改变整个社会和现实,就像孙悟空再会翻跟头,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同时一杯水在晃动中看似波澜壮阔,其实与大海上汹涌的波涛相比,简直不值一提。诗人以此告诫世人,凡事既要有达观和超然的态度,又不能自以为是、妄自尊大。

一首唐代七律,一语双关,饱含哲理,金圣叹读完也连声称妙

结尾表达出诗人对感慨,“伴师长住应难住,归去仍须入俗笼。”经过与寺院里大师的一番畅谈,诗人应该有所感悟,但是即使大师热情挽留,方干也没有长住。他更叹息下上之后,自己依然就像笼中之鸟,会被俗世的各种事务羁绊。

金圣叹读完这首诗,也连说三个“妙”字,并作出如此:“众生尽智竭力,何曾跳出禅榻?”作为凡夫俗子,我们既缺乏与僧侣们的交流,也无法真实体验唐人的生活情况,不过有些事情古今同理,在人世“驱驰”一生,不断地在得与失、悲和喜之间彷徨和焦虑,其实就像“摇动一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