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解放战争中辽沈战役时,傅作义有60万大军,为何不肯发兵相救

导语:在日本宣布全面投降之后,中国的老百姓都在欢呼的海洋中,以为中国即将全面解放。不料却迎来了国民党反动派挑起的内战,在4年的内战里,中国红军迅速的化整为零,集结了几乎所有的军队,重新编制,为的就是与蒋介石的国民党做最后的决战。

内战的4年中有三大战役是至关重要,其中最主要的目的便是消灭华北东北各方面蒋介石残留的国民党部队。当时的淮北和东北率先开打,战争局面陷入焦灼的时候,作为东北的守军,傅作义并没有伸以援手,最终导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

解放战争中辽沈战役时,傅作义有60万大军,为何不肯发兵相救

三大战役期间,傅作义手握60万大兵,为什么却选择按兵不动

包括国民党内部也觉得不可思议,傅作义当时手里掌握的可是60万大军。如果当时傅作义有所行动,支援东北和淮海战场,那么中国红军便不会那么轻易的拿下国民党。

然而对于傅作义而言,不伸出援手,自有他的道理。傅作义本身并非蒋介石所信赖的部下,而是阎锡山的兵,所以他对蒋介石并不是完全相信。再加上国民党内部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即使友军有难,大家也都各自为政。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为什么傅作义当时选择不出兵?

解放战争中辽沈战役时,傅作义有60万大军,为何不肯发兵相救

首先傅作义会考虑到,如果他一出兵,战争结果并没有如他想象的话,那么他自己就可能被完全架空,包括他的军队都会被届时重新收编。这并非傅作义小人之心,而是蒋介石之前已经有过先例。所以傅作义即使要出兵,战场也一定是在华北军区。

其次国民党军队的内部并非像表面那么般的有组织纪律性。这与中国红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合作调配方面几乎是完美的协作关系。国民党内部的组织,一团的混乱,甚至在协作方面更是一塌糊涂。

解放战争中辽沈战役时,傅作义有60万大军,为何不肯发兵相救

并非只有蒋介石的军队组织混乱,当时傅作义的华北军内部也是同样的混乱。当时说傅作义手上有掌握60万的大军,其实真正意义上属于他的只有20多万,而其中还有30多万是蒋介石中央军用来约束他的部队。这完全就是蒋介石对他的不信任。

由此更能看出国民党内部军队十分的不统一,这也是间接导致了军阀之间不愿意相互配合,导致傅作义不愿意出兵。就是因为这种内部的分裂,才让国民党最终走向失败。60万的军队尚且如此的分裂,何况是百万的军队,更不可能去相互信任,更谈不上相互支援。

解放战争中辽沈战役时,傅作义有60万大军,为何不肯发兵相救

这种事情在中国红军的内部是绝对不会发生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抗日战争还有内战期间,中国在对上国民党军队的时候,都是整个团地消灭他们。国民党打胜的几场战争中很有意思的,是从没有系统上消灭过我军一个师以上的兵团。从这儿就显而易见,因为中国红军的协作意识很强,团结意识很强。

国民党的军队就像一盘散沙。另外还有一个客观的原因,就是华北战场上我军的兵力有将近30万,这也让傅作义迟迟不能下定决心。

解放战争中辽沈战役时,傅作义有60万大军,为何不肯发兵相救

当时在华北和淮海战场上只有傅作义的华北军能够进行协助支援。最终傅作义却选择不与东北野战部队为敌,当时他便以华北军队要偷袭石家庄为由,拒绝了支援,想要因此保全自己的实力,最终延误了战机。其实傅作义的军事战斗能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国民党内部的高层也是心中有数。然而最大的缺点就是目光比较短浅。

他似乎并没有想过,如果东北一旦失败,淮海战场如果失败,华北还能够保全吗?格局在当时国民党内部都已经十分的透彻,所以对于傅作义不出兵的这个举动,实在是让国民党内部高层感到费解。

解放战争中辽沈战役时,傅作义有60万大军,为何不肯发兵相救

结语:再者当时傅作义带领军队占领华北地区的时候,由于战线过长导致兵力分散打下来的。的每一座城池都要分兵把守,到最后机动力量不够。而中国红军最大的优势便是机动力量灵活,当时红军以野战部队和机动部队为主。并不关心城池土地,所以就没有去守卫城池的顾虑和负担。

这就给了红军逐一击破国民党军队的机会,最后客观的因素在于当时在时间和地域上面来不及,几十万的军队跨区域的调兵,在当时国民党的条件是不允许的。所以最终傅作义选择了按兵不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