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枣宜会战,张自忠为何一心求死:欲洗汉奸骂名,殉国后妻子自尽

1940年5月16日下午,湖北枣阳十里长坡。

日军39师团231联队第三中队第四小队的松本少尉举起望远镜,向对面高地上观察,视野内出现的中国官兵还不到百人,他长舒一口气,自5月6日这支2千人的中国队伍渡过襄河作战以来,将日军231联队拦腰冲成两段,经过10多次交战,日军仍无法获胜。

直到今天,日军两支精锐旅凭借人数和武器的优势,打散了这支中国队伍,才包围了他们的指挥部。

视野中,一个穿崭新将军服的人引起了松本的注意,他本以为今天包围的只是个团部,可这个高大身材的军人身上明明穿的是将军礼服。

此人是谁?

他向联队长横山武彦汇报了刚才的发现,横山武彦下令第三中队包围指挥部、大声喊话劝降,指挥部里传来一连串枪声作为回答。

激战到傍晚,高地上仅剩的几十名中国卫兵都被派往前线,松本少尉看到,指挥部还剩下包括高个子将军在内的10人。

机不可失,中队长堂野和松本少尉带着第三中队的上百名步兵冲进指挥部,后来的场面,记录在日本官兵亲口讲述的《231联队史》这本档案中:

“第四分队的藤冈一等兵,是冲锋队伍中的一把尖刀,他端着刺刀向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然站起,眼睛死死瞪住藤冈……”

此时,身穿中将礼服的高个子将军左臂、左肋均已被炮弹炸伤,重伤垂危,藤冈举起刺刀、嚎叫着冲过去,却被将军的威仪吓住。

枣宜会战,张自忠为何一心求死:欲洗汉奸骂名,殉国后妻子自尽

张自忠

《231联队史》接着记录道:

“当冲到距这个高大身材军官只有不到13米的距离时,藤冈一等兵从他射来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原地。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第三中队长堂野军官射出了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他的脸上微微出现了难受的表情。与此同时,藤冈一等兵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起心来,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在这一刻,这个高大的身躯再也支持不住,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

这是张自忠中将壮烈殉国的场景,这一年,他49岁,刚当上祖父。

直到此时,松本等人仍然不知道他的名字,他们从将军服的口袋里找出一支派克笔,上面刻着“张自忠”三个字。

松本与堂野不禁向后倒退两步,向张自忠遗体肃然敬了个军礼,后将遗体送到联防队长横山武彦处辨认,确认是张自忠中将后,就地安葬在襄阳南瓜店。

当晚,张自忠的部下、38师师长黄维纲带敢死队击退横山武彦联队,抢回张自忠遗体,擦洗后,发现身上有八处伤口:2处炮弹伤、5处枪弹伤、1处刺刀伤,最重的是一处洞穿胸口的炮弹伤。

将军遗体被送往重庆安葬,路过宜昌时,十万军民沿途恭送上船,其间三架日机飞临,祭奠百姓无一人逃散,而日机最终一弹未投、盘旋而去,未敢伤及将军灵柩。

作为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本不必渡过襄河,到只有两个团的前线阵地作战,而他却以必死的决心,留下两封诀别信,毅然渡河求死,在给副总司令冯治安的绝笔信中,张自忠写道:

“仰之吾弟如晤:因为战区全面战争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

不顾部下劝阻、渡河决战之际,张自忠已经下定了求死的决心,只有殉国而死,才能洗刷清多年来舆论和流言给他强加的“汉奸”罪名,重获清白,也因此,他成为抗战中牺牲的国民党部队最高级别将领。

对于军人来说,荣誉比生命更重要。

1、因误中日军陷阱、获汉奸骂名,舆论之下、百口莫辩

张自忠,字荩忱,189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唐园的张家大院东楼。

曾任江苏赣榆知县的父亲为他起名“自忠”,从《诗经·大雅》的“王之荩臣,无念尔祖”中为他取字“荩臣”,意为尽忠之臣。

作为山东汉子的张自忠从小性情刚烈,爱读《三国演义》、《说唐》、《精忠岳飞传》等书,对英雄们的浩然之气充满崇敬。

1916年,张自忠从天津法政学堂毕业后,同乡好友车震带他前往廊坊,面见西北军首领冯玉祥,冯玉祥见他高大威武、一表人材,很是欣赏,当场留下他当见习军官。

枣宜会战,张自忠为何一心求死:欲洗汉奸骂名,殉国后妻子自尽

从此,张自忠投笔从戎,因作战英勇,十几年后被提拔为西北军的一名师长。

1930年,中原大战时,张自忠指挥第6师多次挫败蒋军,参谋长张克侠曾评价他:“其决心坚强,临危振奋。每当情况急近之时,辄镇静自持,神色夷然。”

中原大战结束时,张自忠的第6师还剩下2个旅、1个手枪团共5千人,是西北军残部里保持最完整的部队。

1931年,部分西北军被整编成国民政府第29军,宋哲元任军长,张自忠任38师师长。

1933年长城抗战时,29军奉命阻敌,张自忠与副手冯治安率38师与日军在三屯营激战七日,日军无法获胜,只得转攻罗文峪的37师。张自忠立即增援2个团上去,结果日军再遭败绩、狼狈撤退,这是抗战前期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胜利。

此役,装备极其低劣、不得不以大刀杀敌的29军打退了日军几十次猛攻,歼敌6千人,令日本朝野震惊。

枣宜会战,张自忠为何一心求死:欲洗汉奸骂名,殉国后妻子自尽

29军大刀队

日本报纸气愤地写道:“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

北平诗人醉丐特地在报纸上发表了一首《颂29军38师师长张自忠》,表达了对张自忠在长城抗战中英勇杀敌的景仰之情:

“军称模范久驰名,誓与倭奴苦战争。深夜出兵来杀贼,刀光闪烁气峥嵘。”

而不久后,为了集中主力部队围剿红军,蒋介石政府派何应钦与冈村宁次签订了媾和的《塘沽协定》,将冀东定为“非武装区”。

1935年1月,关东军贴出告示,要“断然扫荡宋哲元军”,以2千兵力猛攻张自忠部,被打得惨败撤退,又增援2千人,以4千人的军队包围了张自忠部。

宋哲元见事态恶化,上报北平何应钦,而何应钦却让他“克制、勿扩大事态”,后以双方互有退让告终。

不久,河北亲日分子胡恩溥、白逾桓遭暗杀,日军以“河北事件”为借口施压,何应钦与梅津美治郎口头达成“何梅协定”:取消国民党在河北及平津的党部并撤走驻河北的东北军、中央军和宪兵第三团……实际放弃了华北地区的控制权,舆论哗然,这也为后来日军全面侵华拉开了序幕。

为了逃避舆论指责,也为了保存中央军的力量,蒋介石命令中央军退出河北,派29军这个非嫡系部队进驻平津,由宋哲元任晋察政务委员会会长(后任北平市长),张自忠任天津市长。

也就是说,蒋介石知道自己一昧媾和不得民心,怕被千夫所指,才在“何梅协定”已成的情况下,甩出29军到平津去顶包,而宋哲元也不甘被骂汉奸,多次告病隐退、向人大骂蒋介石假抗日,因此,最终的替罪羊就成了张自忠。

日军当时试图策划“华北自治”,极力拉拢宋哲元这个非嫡系将领,要求他的五省机关聘用日本人,被宋哲元拒绝。

1936年5月,日军在华北大举增兵,而蒋介石给宋的命令是“本维护领土完整原则,妥慎处理察事”,当年11月,华北日军举行了为期八天的秋季大演习,意在向29军示威,作为回应,29军的两个师也进行了4天的军事演习,北平军民积极前来劳军。

此时,真正驻守平津的中国部队只有29军的4万多人,日军陆续增兵至30多万,还有一个航空兵团,宋哲元从蒋介石那里得到的指示又是周旋,他只能硬着头皮维持场面。

1937年2月,见国共抗日统一战线即将达成,日本政府邀请宋哲元访日,在这个敏感时期,宋哲元没有得到蒋介石指示,既不敢拒绝,也不愿访日落人口实,便委派张自忠代为访日一个月,而这也就造成了张自忠一生洗不清的污点。

日军长期拉拢宋哲元无效,将视线投到了张自忠身上,玩弄鬼蜮伎俩,欲坐实张自忠的亲日形象。

张自忠访问日本期间,日本报纸上铺天盖地报道张自忠与日本军政首脑见面的新闻,炮制他被赠送礼物的消息,欲营造日本与华北中国部队“亲善”的假象,在中日战事一触即发的时期,这些新闻令张自忠在民众心中地位一落千丈。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驻丰台日军以士兵走失为借口寻衅,8日,冯治安的37师奋起还击,而38师却按兵不动。

此时,张自忠与宋哲元均指望能通过谈判解决争端,张自忠手下的旅长何基沣建议与敌血战,被张自忠在电话中呵斥,称:“打起来……我们西北军辛辛苦苦搞起来的冀察地盘就完蛋了。”

但日军却欺骗了他与宋哲元,利用谈判时间调兵遣将。

很快,“驻屯军”兵临城下、开始进攻,7月27日,宋哲元彻底打消幻想,通电29军抗战。

7月28日拂晓,遭日军三个机械化混成旅团攻击,29军措手不及、伤亡五千多人,不得不退守保定,8月3日,羞愧难当的宋哲元宣布辞职,将冀察政务委员长、北平市长等职务全部交给张自忠代理,以期拖延时间。

枣宜会战,张自忠为何一心求死:欲洗汉奸骂名,殉国后妻子自尽

城破之际,还有什么北平市长可言?张自忠勉强当了两天,命人在北平街头贴出安民告示,8月6日,也宣布辞职,偕两名副官躲入东交民巷德国医院,8月8日,北平沦陷,张自忠逃往南京。

应该说,张自忠在这段时间的行为不是全无指摘之处,在日军侵华意图明显的情况下,他还一再试图稳定局面,其实是为了保住西北军的地盘和29军的实力,也因此,他才被报纸口诛笔伐为“汉奸”。

其中颇有些微妙,经过几年盘踞,宋哲元已视冀察为西北军地盘,且因前两年蒋介石有绥靖态度,他不相信蒋介石这次会真心抗战,更不相信日本会发动全面战争。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一再下令坚决抵抗,宋哲元却口口声声要为冯玉祥的西北军“留点底子”,不愿即刻决战,并拒绝中央军北上增援,最终中了日本人缓兵之计,日军利用谈判之机,一面向关内运兵,一面分兵吃掉分散在丰台、廊坊的中国守兵,以较小的代价攻克了北平。

1938年,宋哲元率部在河南战场溃败后,因肝病、脑血栓导致半瘫,辞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职务,1940年初病故,病榻之上,他仍不忘鸣冤,认为自己不该对华北战局负全部责任。

宋哲元病退后,骂名全落到张自忠头上,让他成为千夫所指,报刊上均称他为“汉奸”、“逆贼”、“自忠者自以为忠也”。

舆论之下,张自忠百口莫辩。

2、多次写血书求死,以洗刷污名

张自忠擅长打仗,却不懂政治,他个性廉正、憨厚、忠勇、讲义气,对冯玉祥忠心耿耿,西北军大部投降蒋介石后,他却打心底不肯归顺,希望能与宋哲元在平津一带拥有一块属于西北军的地盘,这种军阀割据的思想,导致了日军趁虚而入。

可面对侵略者,张自忠绝无半点投降打算。

枣宜会战,张自忠为何一心求死:欲洗汉奸骂名,殉国后妻子自尽

七七事变期间,为了分化29军,日军喊出了“只打冯治安,不打张自忠”的口号,令民间百姓误会当时是“37师打、38师看”,认定38师师长张自忠亲日媚日、是个大汉奸,他潜往南京后,还有人说他是“因为在北平混不下去,当不了汉奸才南返”的。

而事实上,日本人痛恨抵抗态度顽强、杀敌无数的张自忠,张自忠也无半点投日打算。

谈判期间,天津商会领袖徐柏园曾去探望张自忠,在回忆录里称:

“那时日军已提出我国军队应撤至永定河西以西的要求,他苦闷极了,在市府大楼的走廊上往来徘徊,时而仰视长空,时而俯首叹息,我问他到底预备怎样?他握紧双拳,如虎相扑:混蛋的日本人,当然是要杀尽他们才痛快!但若仍有一线的希望,目前总以弥患为是。”

后来,张自忠才意识到,这种危机深重之际,仍寄希望于谈判、想保实力的做法,确实是错误的。

一旦醒悟过来,张自忠就开始了浴血奋战。

来到南京后,张自忠被撤职,顶着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的大量舆论压力,他苦闷不堪,曾打算跳楼自杀,后来被人劝住。

此后,他写了一封封的血书给蒋介石,又得李宗仁说情,才得重新任用。

1938年,张自忠的38师被改编为第59军,在临沂之战中痛击日军最精锐的坂垣师团,在抗日正面战场上第一次取得胜利。

台儿庄战役中,张自忠长途奔袭,增援淮河防线阻击日寇荻州第13军团后,又迅速回兵几百里到北线第二次痛击坂垣师团。

1939年的随枣会战,第59军在鄂北截断日军后路,杀敌最多,张自忠被日军称为“活关公”。1939年,张自忠指挥第33集团军全歼日军第11军一个旅团,令第11军司令官咬牙切齿。

数次大捷令张自忠得以被授陆军中将加上将之衔,而这些战功却洗不去他曾经的污名,仍然有报纸捏造他“收受日本美女”的流言,仍然不断有人说他是汉奸。

不擅言辞的张自忠无处申辩,一次宴会上,他借着酒劲,当众大声说道“就现在!诸君可以上来,把我张自忠的脑袋砸个稀八烂!看一看我老张的脑袋里,有没有一点汉奸气味!”

视荣誉高于生命的张自忠决意以死自证清白。

从此,每次作战,他都写下遗书,将总司令部放在敌人炮火线内,有一次,敌人炮弹把司令部房子的瓦都打碎了,他仍然坐镇其间,毫无畏怯。

李宗仁看出他的求死之志,多次劝他:“集团军总司令,就不要去一线战斗!”张自忠仍我行我素。

1939年底的冬季攻势中,李宗仁的第五战区战果最辉煌:歼敌30840人,俘虏日军36人,其中张自忠的功劳占三分之一。

而就在这个冬天,张自忠去重庆见冯玉祥,向老长官郑重说道:“不管枪不如人,炮不如人,人不如人,我总要拼命的干一场,作一个榜样给人看。看我一定尽我所有的力量,报效国家,不给先生丢脸。活着我也要活一个样子,死也要死个样子。我觉得越走越光明。先生你看着,我一定要这么办。”

1940年5月1日,为守住长江运输线,张自忠参加了枣宜会战。

此时,张自忠已担任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指挥二三十万人的军队,还是第33集团军的总司令,本不必亲临前线,但他却命令副总司令冯治安留在大本营,自己带59军的74师2千人于5月6日渡襄河作战。

枣宜会战,张自忠为何一心求死:欲洗汉奸骂名,殉国后妻子自尽

张自忠绝笔信

行前,他留了两封绝笔信,一封给老搭档冯治安,即本文开篇中的信件,称:“仰之吾弟如晤:因为战区全面战争之关系,及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河与敌一拼……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

还有一封长信给他的老部下,称:

“近日之事,我与弟等共有两条路可走:第一条是敷衍,一切敷衍,我对弟等敷衍,弟对部下也敷衍;敌人未来,我们对敌人是敷衍的布置;敌人即来,我们也是敷敷衍衍地抵抗,敷衍一下就走。

这样的做法,看起来似乎聪明,其实最笨;似乎容易,其实更难;似乎近便宜,其实更吃亏。因为今天不打,明天还是要打;在这里不打,退到任何地方还是要打。平定是一样的平定,牺牲是一样的牺牲。

所以这条路的结果,一定是身败名裂,不但国家因此败坏于我们之手,就连我们自己的性命,也要为我们所断送。这就等于自杀,所以这条路是死路,沉沦灭亡之路。我与弟等同生死、共患难十余年,感情逾于骨肉,义气逾于同胞,我是不忍弟等走这条灭亡的死路。

弟等素识大体、明大义,谅必也绝不肯走这条死路。无疑地,我们只有走另外一条路,就是拼。我们既然奉令守这条线,我们就决定在这条线上拼,与其退到后面还是要拼,我们不如在这条线上拼到底,拼完算完,不奉令绝不后退。我与弟等受国家豢养数十年,无论如何艰难,我们还拼不了吗?

幸而我们的拼,能挡住了敌人,则不仅少数的几个人,就连我们全军,也必然在中华民国享有着无上的光荣,我们的官兵也永远保持着光荣的地位。万一不幸而拼完了,我与弟等也对得起国家,也对得起四万万同胞父老,我们没有亏负了他们的豢养,我们也不愧做了一世的军人。

所以这条路是光明的,是我们唯一无二应该走的路。我与弟等参加抗战以来,已经受了千辛万苦,现在到最后一个时期,为山九仞,何忍功亏一篑?故惟有盼弟等打起精神,咬定牙根,拼这一仗,我们在中国以后算人抑算鬼,将于这一仗见之。”

身为战士,浴血疆场、马革裹尸,才是张自忠将军最终的追求。

肉体或许牺牲了,而为国尽忠、拼死杀敌的精神与浩气却会永生,也能洗刷掉那些流言给他带来的压力与侮辱。

自长城抗战时起,张自忠就一心杀敌报国,全面抗战以来,更是多次获得大捷。可那些藏在暗处的中伤者,却始终盯着他曾经的错误不放,对他的荣誉、忠诚极尽质疑。

正因此,枣宜会战中,张自忠放弃了一切撤退逃生的机会,绝不后退半步。他率74师2千多人在南瓜店对阵日军39师团5千人,经过几天激战,被日军分割包围。

张自忠拒绝了部下保护他撤退的劝告,将自己身边最后剩下的特务排一百多人也派上了前线,指挥部里只留下10个人,他知道最后的时刻已经来到,换上陆军中将的礼服,整理好军仪,迎接日军的再一次冲锋,并拔出腰间蒋介石亲赐的军刀,准备以29军的老传统来手刃鬼子。

日军见他宁死不降,占领了对面一个山坡,炮轰指挥部,张自忠左臂、前胸重伤,浑身虚弱,正欲拔刀自杀,日军一个小队几十名步兵冲进了指挥部,他从血泊中巍然站起,吓退了刚冲到他面前的上等兵藤冈,随后被堂野枪击、藤冈刺伤身亡。

张自忠殉国身亡之后,日军得知其身份,肃然起敬,将其安葬于南瓜店附近,立碑称:“支那大将张自忠之墓”,并全体行军礼致敬。

日军设在汉口的广播电台播放了张自忠阵亡的消息:“我皇军第三十九师团官兵在荒凉的战场上,对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奉上了最虔诚的崇敬的默祷。”

听到电台里传来的张自忠死讯,38师立刻组织了敢死队,不顾一切地往日军39师团司令总部发起冲锋。《231联队史记载》:“当夜,张自忠的遗体即被数百名中国士兵采取夜袭的方式而取走。”

枣宜会战,张自忠为何一心求死:欲洗汉奸骂名,殉国后妻子自尽

张自忠葬礼

黄维纲与部下擦洗了张自忠的遗体,佩戴好将军短剑和领章,装入当时极其贵重的楠木棺材,由宜昌登船送往陪都重庆,一路上,两岸巴东、巫山、涪陵的百姓均以供桌、香火相送,5月28日,张自忠灵柩到达重庆,蒋介石上船迎接,亲为扶灵下葬,重庆百姓倾城而出为将军祭吊。

葬礼上,蒋介石终于为张自忠洗刷了曾经的污名,称:“荩忱前主察政,后长津市,皆以身当樽俎折冲之交,忍痛含垢,与敌周旋。众谤群疑,无所摇夺,而未尝以一语自明。”

张自忠的确没有为自己申辩过几次,可他却以自己的生命来为忠诚做了诠释,群谤齐至,能破谣言的不就是报国一死吗?

可那些自始至终怀疑他的人,那些旧时代的“键盘侠”,却又何曾感到过惭愧?

1943年,周恩来为张自忠亲笔题字,称他为“抗日军人之魂”。

而令人感佩的是,张自忠的妻子李慧敏得到消息后,冷静得一颗眼泪都没有落下,知书达礼的李慧敏淡淡说道:“张自忠的牺牲,是为了国家,为国而死,我不难过,我也有份。”

此后的两个月中,她有条不紊地把家中琐事一一料理完毕,为刚出生的孙子起名“张纪祖”,就关在卧室里不吃不喝,七天后绝食身亡,1940年,她与张自忠在重庆梅花山夫妻合葬。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张自忠求死的真正意义,而作为第33集团军总司令,他的死也激发了部下的斗志,从此,33军集团军与日军39师团成为死敌,多次激战。

1943年3月18日,原39师团231联队的联队长横山武彦少将、害死张自忠的元凶,在湖北当阳落入33集团军179师何基沣部下的埋伏圈,当场被子弹击中,又被重炮手一个炮弹炸成了碎片,总算是为总司令报仇雪恨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