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家大女儿不顾父母反对,嫁给穷小子陈纪恩,结局很悲惨
自古以来,男女的婚姻就讲究门当户对,虽然这种想法被现代人诟病,但是很多时候门当户对并不是狭隘的门户之见,而是隐藏在身后的思想差距,民国孔家大小姐孔令仪就吃了这个亏。
孔令仪出身豪门,又出落得娴静大方,自然老早就有人为她说媒。但孔祥熙夫妇对孔令仪的婚事管得很严。他们首先考虑的是“门当户对”,希望与别的豪门结亲以加强家族的势力,或者与手握军权的实力派联姻来填补孔家在军事领域的空白。但这位性格温顺的孔大小姐并不遵从“父母之命、媒灼之言”,而是要“自己找婆家”。这样一来,她的婚姻问题就在家庭里掀起了波澜。
最初,宋美龄曾找过宋霭龄,说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中,就属胡宗南年轻而且是单身,和胡联姻还算是郎才女貌。宋霭龄把美龄的意思说了以后,孔令仪不愿意。她见过胡宗南,觉得他是一介武夫,缺少温情浪漫,她可不愿意为了虚名而牺牲自己的青春。
后来又有人给她介绍卫立煌,卫立煌的妻子得病去世,也是孤身一人。虽然年纪大了点,但是陆军上将,也是蒋介石的宠将。孔令仪还是不愿意,她总觉得嫁给那样的人就像去做小老婆,年纪相差一二十岁怎会有共同语言呢?
两次拒婚使孔祥熙和宋霭龄明白了女儿的心,原来她不想找个老头子,而想找一个年轻的英俊小生。

恰巧这时国民党新建的空军里出了个“英雄”,一下子又勾起了孔祥熙夫妇的女婿梦。大军阀韩复渠手下有一个师长叫孙桐萱,孙桐萱有个四弟孙桐岗在德国学习飞行。孙桐岗学成后突发奇想,想独自驾机从德国飞回中国,创造一个飞行纪录。在得到批准后,孙桐岗一人驾驶一架德国教练机从柏林起飞,飞越地中海、印度洋,最后安全在南京降落,当时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孙桐岗当时只有三十几岁,少年得志。
孔祥熙刚从德国访问回来,有心当航空部长,因此对孙桐岗极为赏识,在家里吃饭时大加吹捧。当时财政部参事李毓万在孔祥熙手下做事,碰巧和孙桐岗的哥哥孙桐萱是结拜兄弟,听说了此事后就想从中牵线,想给孙桐岗和孔令仪做媒。孔祥熙本来就对孙桐岗颇有好感,就同意让李航万从中操合。但是被孔令仪拒绝。孔祥熙虽然觉得恼火,但也无可奈何。
世界上最说不清的恐怕就是爱情。在旁人看来,好像是天生的一对,可他们在一起时却没有感觉;而在旁人看来好像根本不可能的两个人,却往往能奇迹般的产生爱情。孔令仪也是这样。
从陆军上将到名牌大学的博士生,从大户人家的公子到腰缠万贯的实业家,她一个也没看中,却在一个酒吧的舞会上认识了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并且一见钟情。
小伙子名叫陈纪恩,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生,父亲是上海一家舞厅乐队的指挥。孔祥熙夫妇知道后坚决反对,认为门不当户不对。但是孔令仪坚持自己的决定,并且要同陈继恩一道赴美留学。孔祥熙夫妇知道无法阻止孔令仪与陈纪恩的恋情,也只有默许了。
不久,陈纪恩被孔祥熙任命为国民党中央银行业务局的副局长。随后,又被公派美国,成为中央银行在美国办事处的业务代理。孔祥熙、宋德龄这样安排可谓煞费苦心。不知底细的人以为孔令仪找了个门当户对的大官。在舆论上面子上都过得去。但一般人又见不到这个女婿,因为孔家已经宣布,孔令仪和陈纪恩的婚礼将在美国举行。孔令仪如愿以偿,和心爱的恋人去了美国。宋霭龄要财政部直接税署署长高秉坊的妻子率领财政部妇女工作队,连夜为孔令仪制作嫁妆。一个星期后八个大樟木箱子的嫁妆被送到重庆的珊瑚坝机场,孔祥熙包了一架专机,将这八箱嫁妆送到美国。不料这架专机起飞不久便坠毁了,八大箱嫁妆连同那架飞机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孔祥熙夫妇又叫人赶制了六箱送到美国,了却了一桩心愿。
那时正是1943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时期。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新闻媒体对国民党上层的腐败丑行不断有所披露。就在运送嫁妆的飞机失事后不久,长沙《大公报》就以“谈孔小姐飞美结婚”为题作了评论,评论中指出:
“孔令仪乘飞机赴美的花费,可以使2000名灾民一年有吃有穿,还可以使他们维持简单再生产。如果把孔令仪的全部花费加起来,可以救济万人以上的难民。如果把财政部两次为孔令仪制作嫁妆的人力用来赶制前线将土的服装,大约供应两个师的被服不成问题。如果用这笔款子建一所大学,那么在决定了校长之后,只需聘任教授,出示招生广告就够了。”
《大公报》对孔祥熙嫁女事件的押击,引起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强烈不满。试想在那个多数人饥寒交迫,前方将士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孔祥熙夫妇为女儿赶制嫁妆,不仅耗费财政部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将所耗全部计在财政部的账上。如此明目张胆地贪赃枉法,怎能不令人愤慨!社会人士纷纷对孔祥熙进行指责,这成为孔家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这样盛大的婚礼并没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两个人结婚后,不同的思想观念导致很多的争吵,陈纪恩在外面还有了情人,这让孔令仪心碎不已,在一次争吵中,孔令仪流产了,这段婚姻也走到了尽头。
门当户对并不仅是偏见,这都是长辈们在一代代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还是有几分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