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有人给中国历朝历代的粮仓建了一个博物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孔雨童

在跟随“道不尽齐鲁粮油好 粮安记者行”活动走进华夏粮仓博物馆之前,很多人完全不知道,在淄博桓台县205国道侯庄路口的一座办公楼内,藏着这样一方浓缩了中国几千年粮食仓储文明的天地。

展陈千年粮食仓储名片

华夏粮仓博物馆位于山东长江粮油仓储机械有限公司办公楼四层,三间展厅约600平。

有人给中国历朝历代的粮仓建了一个博物馆?
有人给中国历朝历代的粮仓建了一个博物馆?

走进展馆,一个个色彩、造型各异的“粮仓”罐就出现在眼前,宛如打开的时间卷轴:春秋战国时期的陶谷仓色彩暗淡、器型简单;汉代墓葬中出土的“囷(qūn)”,则有了圆形顶盖,底有兽型三足;到了魏晋南北朝,开始有了釉和瓷的出现;唐朝以丰满为美,所以唐朝的粮仓都比较圆润,陶仓楼和绿釉谷仓罐都圆鼓鼓的;而南宋重文轻武,粮仓罐就色彩都格外温润……

“古人讲究“死即生”,因而会将一些生前非常重要的东西,制作成陶器瓷器,死后放入墓葬陪葬。”博物馆专职解说员于晴说,正因如此,那些在历史各个时代、不同地区粮仓的形貌,通过这些陪葬品存留下来。这里收集的,实际是粮仓的“微缩版”。

除了这些“粮仓”,博物馆内还展陈了不同朝代涵盖农耕工具、粮食加工器具、粮食交易工具和票据以及炊器、食器、炭化粮食样本等各个领域2000余件历史文物。在展馆的最后,则陈列着诸多关于粮食的名句:从“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走进这座以粮仓为主题的博物馆,看到那些不同朝代集结了百姓智慧,只为减少损耗、更安全存储的粮仓冥器,更能深刻体会到“粮安天下”的真谛。

建这个粮仓博物馆的,是山东长江粮油仓储机械有限公司的领头人——杨长海。20年来,他在四处跑业务的同时走遍大江南北,将一尊尊微缩了不同时代粮仓风貌的器皿收购、抢救回来,2016年,这座粮仓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这里面的历史、文化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杨长海说,自己去国外的时候,也总爱去那些国家的博物馆看看。在美国洲立博物馆,看到他们最早的农耕用具,就是拖拉机。华夏粮仓博物馆常有国外的研究人员过来参观,并由衷感叹:“看到你们记录着几千年前农业文明的一些器具,觉得很羡慕,我们没有。”

2018年,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会同省财政厅研究制定《关于推进山东粮油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齐鲁粮油”品牌建设正式启动,齐鲁大地上一些沉淀已久的粮油文化资源也开始赋能企业品牌,转化为竞争优势。杨长海表示,“我们连续三年都跟着是齐鲁粮油公共品牌推广,跟着山东粮油产业博览会参展宣传,将长江集团的优势,以及我们的博物馆宣传了出去,推广了几千年的储粮文化,也带来了很多新的合作机遇。”

博物馆和孩子们

2016年起,华夏粮仓博物馆开始免费面向社会开放,尤其成为各地中小学生的研学游基地,年接待学生6万人次。孩子们在这里近距离观察各个朝代粮仓“微缩版”的外观,学习仓储文化,也更深入懂得了“珍惜粮食”的重要性。

有人给中国历朝历代的粮仓建了一个博物馆?
有人给中国历朝历代的粮仓建了一个博物馆?

2018年11月,华夏粮仓博物馆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20年被国家粮食与物资储备局、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科技部、全国妇联联合授予“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称号。如今的博物馆也在开拓跟粮食、粮仓相关的文创产品,找中央美院设计的粮票册子,已经面世了;还有汉代百万石仓瓦当的拓片,专门去安徽买宣纸一点点用手工拓下来制作。

博物馆开馆不久时,一位老先生带着自己的孙子来参观,回去后,老先生写了长长一篇文字,发在了朋友圈:“有人问,孩子这么小能看懂吗?但我觉得,博物馆是有磁场的……一件件充满魅力的储粮展品吸引目光,一声声清晰易懂的讲解回响耳畔,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刚过三周岁生日的孙子竟然没有闹着走。石刀石斧实物面前他仔细听,风谷车的把手他也摇的欢。在讲解阿姨的介绍和从小要节约粮食的启发下,孙子认认真真地背诵起了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午回到家,他还没有忘记博物馆宣传栏图片上的非洲小孩又饿又瘦的样子,告诉奶奶,我好好吃饭,不浪费了,咱们给非洲小朋友快递点粮食吧。

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如果孙子从小能养成珍惜粮食的意识,今天我就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粮安天下,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勤劳善良的中国人,将永远牢牢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