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人給中國曆朝曆代的糧倉建了一個博物館?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孔雨童

在跟随“道不盡齊魯糧油好 糧安記者行”活動走進華夏糧倉博物館之前,很多人完全不知道,在淄博桓台縣205國道侯莊路口的一座辦公樓内,藏着這樣一方濃縮了中國幾千年糧食倉儲文明的天地。

展陳千年糧食倉儲名片

華夏糧倉博物館位于山東長江糧油倉儲機械有限公司辦公樓四層,三間展廳約600平。

有人給中國曆朝曆代的糧倉建了一個博物館?
有人給中國曆朝曆代的糧倉建了一個博物館?

走進展館,一個個色彩、造型各異的“糧倉”罐就出現在眼前,宛如打開的時間卷軸:春秋戰國時期的陶谷倉色彩暗淡、器型簡單;漢代墓葬中出土的“囷(qūn)”,則有了圓形頂蓋,底有獸型三足;到了魏晉南北朝,開始有了釉和瓷的出現;唐朝以豐滿為美,是以唐朝的糧倉都比較圓潤,陶倉樓和綠釉谷倉罐都圓鼓鼓的;而南宋重文輕武,糧倉罐就色彩都格外溫潤……

“古人講究“死即生”,因而會将一些生前非常重要的東西,制作成陶器瓷器,死後放入墓葬陪葬。”博物館專職解說員于晴說,正因如此,那些在曆史各個時代、不同地區糧倉的形貌,通過這些陪葬品存留下來。這裡收集的,實際是糧倉的“微縮版”。

除了這些“糧倉”,博物館内還展陳了不同朝代涵蓋農耕工具、糧食加工器具、糧食交易工具和票據以及炊器、食器、炭化糧食樣本等各個領域2000餘件曆史文物。在展館的最後,則陳列着諸多關于糧食的名句:從“倉廪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到“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走進這座以糧倉為主題的博物館,看到那些不同朝代集結了百姓智慧,隻為減少損耗、更安全存儲的糧倉冥器,更能深刻體會到“糧安天下”的真谛。

建這個糧倉博物館的,是山東長江糧油倉儲機械有限公司的領頭人——楊長海。20年來,他在四處跑業務的同時走遍大江南北,将一尊尊微縮了不同時代糧倉風貌的器皿收購、搶救回來,2016年,這座糧倉博物館面向公衆開放。“這裡面的曆史、文化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楊長海說,自己去國外的時候,也總愛去那些國家的博物館看看。在美國洲立博物館,看到他們最早的農耕用具,就是拖拉機。華夏糧倉博物館常有國外的研究人員過來參觀,并由衷感歎:“看到你們記錄着幾千年前農業文明的一些器具,覺得很羨慕,我們沒有。”

2018年,山東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會同省财政廳研究制定《關于推進山東糧油品牌建設的實施意見》,“齊魯糧油”品牌建設正式啟動,齊魯大地上一些沉澱已久的糧油文化資源也開始賦能企業品牌,轉化為競争優勢。楊長海表示,“我們連續三年都跟着是齊魯糧油公共品牌推廣,跟着山東糧油産業博覽會參展宣傳,将長江集團的優勢,以及我們的博物館宣傳了出去,推廣了幾千年的儲糧文化,也帶來了很多新的合作機遇。”

博物館和孩子們

2016年起,華夏糧倉博物館開始免費面向社會開放,尤其成為各地中國小生的研學遊基地,年接待學生6萬人次。孩子們在這裡近距離觀察各個朝代糧倉“微縮版”的外觀,學習倉儲文化,也更深入懂得了“珍惜糧食”的重要性。

有人給中國曆朝曆代的糧倉建了一個博物館?
有人給中國曆朝曆代的糧倉建了一個博物館?

2018年11月,華夏糧倉博物館被國家教育部命名為全國中國小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2020年被國家糧食與物資儲備局、農業農村部、教育部、科技部、全國婦聯聯合授予“全國糧食安全宣傳教育基地”稱号。如今的博物館也在開拓跟糧食、糧倉相關的文創産品,找中央美院設計的糧票冊子,已經面世了;還有漢代百萬石倉瓦當的拓片,專門去安徽買宣紙一點點用手工拓下來制作。

博物館開館不久時,一位老先生帶着自己的孫子來參觀,回去後,老先生寫了長長一篇文字,發在了朋友圈:“有人問,孩子這麼小能看懂嗎?但我覺得,博物館是有磁場的……一件件充滿魅力的儲糧展品吸引目光,一聲聲清晰易懂的講解回響耳畔,不知不覺一個小時過去了,剛過三周歲生日的孫子竟然沒有鬧着走。石刀石斧實物面前他仔細聽,風谷車的把手他也搖的歡。在講解阿姨的介紹和從小要節約糧食的啟發下,孫子認認真真地背誦起了唐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午回到家,他還沒有忘記博物館宣傳欄圖檔上的非洲小孩又餓又瘦的樣子,告訴奶奶,我好好吃飯,不浪費了,咱們給非洲小朋友快遞點糧食吧。

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糧食汗珠換。如果孫子從小能養成珍惜糧食的意識,今天我就是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

糧安天下,民以食為天。古往今來,勤勞善良的中國人,将永遠牢牢把飯碗端在中國人自己手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