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被誉为四野“智囊”的科瓦廖夫,在辽沈战役中到底扮演怎样的角色

科瓦廖夫“指挥”了辽沈战役

1948年11月2日,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正式宣告结束。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全歼国军47.2万余人,取得史诗般的大捷。而作为解放战争中第一场重要的战略决战,辽沈战场的开门红,也为之后平津和淮海两大战役的展开提供了最良好的契机。

被誉为四野“智囊”的科瓦廖夫,在辽沈战役中到底扮演怎样的角色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部队挺进东北,与东北抗联合组为东北民主联军。此时东北地区的解放军部队总兵力只有27万,且装备老旧,有些部队甚至“赤手空拳”就上了战场。但仅仅4年之后,第四野战军百万大军挥师南下,取得两大战役胜利,并从黑土地一直打到了海南岛的天涯海角。

被誉为四野“智囊”的科瓦廖夫,在辽沈战役中到底扮演怎样的角色

但这样过于“奇迹”般的转变,也让有些人对四野的发家史产生了异议,其中最典型的一种观点则认为,四野在武器装备和战略指挥上的提升,都有苏军的功劳。比如苏军在战胜关东军后,曾将缴获武器的大部分转交给了东北民主联军。而以科瓦廖夫为首的21人“顾问”,则成为了四野最重要的智囊团。甚至有人直接提出,辽沈战役,正是幕后的科瓦廖夫一手策划和指挥的。

科瓦廖夫:朱可夫身后的萧何

1939年7月,在远东与日军作战的朱可夫元帅曾向斯大林抱怨“这里的交通线非常糟糕,我的兵员和后勤根本到不了哈勒欣河前线,我需要一个库图佐夫式的将领。” 朱可夫口中的库图佐夫,是18世纪俄国元帅,曾被誉为当时西方最有学问的人,一位伟大的组织者。在苏军眼中,他就是同时拥有韩信的军事才能和萧何组织才能的天才。

被誉为四野“智囊”的科瓦廖夫,在辽沈战役中到底扮演怎样的角色

而斯大林为朱可夫挑选的“库图佐夫”,正是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科瓦廖夫。赴任远东的科瓦廖夫,创造性地提出了“转运蜘蛛网”方案,将地区内的火车、汽车交通线进行统一调配,紧急修建铁道,帮助前线的朱可夫彻底解决了后勤难题。经此一役,大放异彩的科瓦廖夫,也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被誉为“后勤权威”。

被誉为四野“智囊”的科瓦廖夫,在辽沈战役中到底扮演怎样的角色

苏军“顾问”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1948年4月,一直在交通部门蹉跎岁月的科瓦廖夫再次接受了一个新的任务:带领顾问团前往东北,支援解放军进行经济建设和前线支援。但是科瓦廖夫带来的团队,并不像很多人所说的那样,是21位身经百战将军组成的“军事团”,而是一支“经济专家组”。

其实包括科瓦廖夫自己,一直被称为“技术兵中将”,在军事战略方面并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地方,说他教着四野将领打仗,甚至指挥辽沈战役纯粹为无稽之谈。在科瓦廖夫到达东北后,他所接到的任务,就是配合解放军将集结在长春附近的大军和物资快速运输到千里之外的锦州前线。干他的老本行,保证铁路线的畅通,修复被战争损坏的交通线。

被誉为四野“智囊”的科瓦廖夫,在辽沈战役中到底扮演怎样的角色

对于辽沈战役的胜利,科瓦廖夫确实是立下了大功的。在他的提议下,东北野战军在铁道团的基础上扩编了铁道纵队,并装备了部分苏军支援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跟着专家学习了铁道和桥梁修复。可以说,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能够各种千里转战,一定要感谢这位站在幕后的苏军“后勤大师”。但是硬要把军事指挥的功劳也分给他一份,就显得勉强了,因为科瓦廖夫说到底只是半个“库图佐夫”,只会萧何的组织,不会韩信的兵法。

打仗,外国人那一套在中国行不通

其实对于苏军顾问指挥四野作战观点,本身就存在很大的漏洞。1933年,德国人李德就曾担任过红军的顾问,在博古的支持下,掌握了绝对的军事指挥权。而正是这位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的洋专家,照搬西方的战略战术理论,让当时整体实力处于绝对劣势的红军去顶着飞机大炮的轰炸打阵地战,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被誉为四野“智囊”的科瓦廖夫,在辽沈战役中到底扮演怎样的角色

伟人曾反对李德在军事上拥有“乾坤独断”的权力,认为这位外国顾问不懂中国的具体情况,各种生搬硬套,不可避免的要败仗。也正因为有了李德这样的前车之鉴,有着自己独特军事理念和战术体系的四野,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不同国情和军情和洋顾问身上。辽沈战役,是一场纯粹属于中国人的战术盛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