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解读辽沈战役|国民党如何失去东北

前几天在百度上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辽沈战役国民党失败不是败在蒋介石而是败在卫立煌,因为他没有坚决执行老蒋撤守锦州的命令。文章所述确实符合史实,自然也就有很多人跟着评论,指责卫指挥失当,但是他们恐怕是不知其二了。我个人认为,任何一场战役的胜败都不是某一个人能单独决定的,在此我以有限的历史知识解读一下辽沈战役。

解读辽沈战役|国民党如何失去东北

解读辽沈战役(1):国共抢占东北,共产党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谈辽沈战役,要从内战爆发前一年的1945年说起。

欧洲的战争结束之后,百万苏联红军开进中国打击日军。日本投降后,东北出现了政权真空,国共双方同时注意到了东北的重要性。

毛泽东的理由是:我们现在这一点点根据地,被敌人分割得相当分散,各个山头、根据地都是不巩固的,也没有工业,有灭亡的危险。所以我们要争那么一个整块的地方,只要东北在我们的领导之下,中国革命就有了胜利的基础。抗战期间共产党就在东北组织了东北抗联,涌现了赵一曼、赵尚志、杨靖宇等一批抗日英雄。抗联失败后很多官兵撤到了苏联,大部跟着苏军参加了卫国战争,还跟着苏军打回了东北。而老蒋则是把东北看做“革命的归宿地”,他从广州“革命”,只要占领了东北他就算彻底“胜利”了。

但是双方兵力部署的差异立即显现:蒋军主力位于大西南,这与东北是中国版图的两极。而共军冀热辽边区李运昌部距东北仅百余公里,共军得以抢先进入东北。此时毛泽东与蒋介石的重庆谈判正在进行,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立即命令苏北、山东我军主力陆行、海运辽宁,共抽调了十万部队和两万地方干部奔赴东北。同时作出决定:第一步,放弃华南的根据地;第二步,放弃江南的根据地;第三步,放弃江北的根据地。这一方面是重庆谈判的某种姿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填补主力开走后山东的兵力空虚。

而老蒋认为,东北不存在国共停战问题,只有国民政府从苏军手中接收主权问题,因此拒绝与共产党就东北进行谈判。由于共军占据着铁路线的中间部分,蒋军想通过车运进入东北没有可能。也由于东北是遏制苏联的前哨堡垒,因此美蒋联姻,美国花费六亿美元帮助老蒋空、海运兵械强攻东北,致使解放战争初期东北我军处境艰难,林彪主力一直被赶到了松花江以北。

必须实事求是地说,当时共产党并没有做与蒋军全面内战的准备。因为当时共产党的军力还很弱小,满打满算只有一百二十万兵力,而国民党的军力已达到了四百三十万人。因此唯一的理想就是先挫败国民党几轮进攻,然后两党妥协下来,争取和平民主建国的新前途,这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看来都是非常务实的态度。共产党甚至一直担心,一旦共同对日这个大前提消失,内战之火将会重燃。为此毛泽东曾询问到访延安的美军观察组:美国是否有可能在延安设立一个领事馆?因为蒋介石“消灭我们的主意老早定了”,要想避免内战,共产党必须要有一定的自卫能力,同时也要看其他方面力量对国民党的制约。毛泽东很看重美国人的态度。

解读辽沈战役|国民党如何失去东北

重庆谈判的最终成果——《双十协定》的签订给共产党人带来了某种希望,但是接下来美蒋《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和旨在为国军充分提供军火的《处置租借物资协定》的签署还是彻底激怒了毛泽东。《条约》规定,两国资本可以相互自由投资,两国舰机可以相互自由航行和驻泊。中国除了四大家族搜刮来存在美国银行的钱,有什么资本可以到美国去投资?中国有什么舰机可以去美国航行驻泊?这是字面上平等实则是空前绝后的最大的不平等的卖国条约,无疑便利美国资本控制中国的国民经济。《协定》则是美国出钱出枪,老蒋出人的一场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前哨战。同时国民党与苏联签署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规定只有蒋军可以接收东北,这三大条约足以让“政府有信心在八个月到十个月的时间内消灭共产党的军队”。共产党同时面对与国民党和美国“两个破裂”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毛泽东也曾陷入两难。但最终还是认为,要想争取民族解放必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能指望美国的调停。也正是毛泽东作出的勇敢决定,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了胜利道路!

由于蒋军占领的地盘越来越大,战线拉得越来越长,兵力部署上开始捉襟见肘。我党则在东北改革了土地,发动了群众,剿灭了土匪,经济和军力迅速增加。除一直据有哈尔滨等黑龙江各城市外,还占领了吉、辽的部分城市和广大乡村。

经过两年多的拉锯,国军仅能龟缩于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大据点和铁路线附近的部分区域,仅控制着东北百分之三的土地和百分之十四的人口。彼此间的陆路联系都已被切断,兵员粮弹补给因此都发生了困难。尤其被围困之后的长春,已经到了无米为炊的地步。除新三十八、一八二两个主力师每天有四两大豆维持外,其余四个师只能靠熬菜汤。卫立煌尽了最大努力为长春实施空运,但从运力与消耗相比绝不能让长春守军维持到明年开春,而且还没有把冬天所需要的取暖燃料计算在内。大房身机场被攻占以后再无空运可能,只能靠空投。由于共军对空火力猛烈,迫使运输机不敢低飞。有限的空投由于准确度极差,近三分之一落到了城外成了共军的给养。守军除了到市民家中搜刮粮食,还要拆民房、砍树木,甚至把马路上的柏油都挖起来当燃料烧了。整个兵团在饥寒交迫中度日如年。

解读辽沈战役:锦州还是长春,毛泽东与林彪产生战略分歧

当时东北我军作战也面临压力。由于可供攻击的小的据点已经不存在,林彪必须组织庞大的兵力进行城市攻坚战,且需同样庞大的兵力用于打援,为此双方最高统帅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一个点上——锦州。

锦州位于辽西走廊南口,北宁铁路和公路穿城而过,是维系东北与华北联系的陆路唯一咽喉。东北地区虽然幅员辽阔,但是这个鸡形国土的颈部最窄处只有不足三百公里,其喉管更是不足十二公里。谁占据了锦州,整个东北就关上了大门,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鉴于东北国军的紧张局势,美国军事顾问团团长巴大维少将提议全面撤退至锦州固守,未获认可。美国顾问团又提出至少把长春守军撤至沈阳,集中兵力,这样进可收复长春退可撤守锦州。老蒋认为长春既为己有就不应放弃,只是他的理由有点古怪:长春是伪满的都城,放弃了有碍国际视听。自己的都城都快成问题了,何以关心一个全世界都不承认的伪“都城”?当然老蒋想固守东北还有其他原因:他刚刚“当选”总统,马上就丢掉东北那真是有碍国际视听了,另外东北籍的国民党大员们也坚持保全东北。忧心忡忡的美国顾问团信誓旦旦地说,如果国军不从东北全面撤退至锦州,也不从长春局部撤退至沈阳,那么从共军手里夺回东北的机会将不会再有了。随着局势的日益紧迫,老蒋最终接受了美国人的建议。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重兵撤退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等到局势真的紧迫了,撤退也就不可能了。

恰在此时,毛泽东也命令林彪奔袭锦州,“而置长春沈阳之敌于不顾”,占领锦州,彻底堵留蒋军于东北全部歼灭。

林彪认为奔袭锦州兵力与补给调动需要铁路,从修复进度看短时间内还没有这个能力。同时锦州范汉杰集团四个军十四个师十五万人,比长春还多五万,仅三十公里外的锦西和葫芦岛还可以大规模增援,“尚无把握”,建议先搬掉长春这块家门口的绊脚石再说。

毛泽东并不认为林彪在有意避战。林彪打仗精于计算,他对林彪总是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战果的作风了如指掌。但是此时的东北已经不是着力于这种计算的时候了,东北我军无论经济还是兵力都超过了对方,应当迅速关闭东北大门瓮中捉鳖。攻打长春并不符合毛泽东的战略设想,因为长春被攻占可能带来一个后果:国民党军因为卸下了一个包袱,从而迅速决定撤守锦州。鉴于林彪表示十天半月即可打下长春,中央只好勉强同意先打长春。

解读辽沈战役|国民党如何失去东北

但是东野对长春的攻击严重受挫。林彪命令萧劲光、萧华以十二纵加五个独立师对长春久困长围,希望在守敌“困难继续增加而不得不被迫突围”时包围在野外歼灭。或者待沈阳增援,先歼援敌后打长春。这是一个没有预定时间的模糊概念,而毛泽东恰恰担心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沈阳蒋军撤守锦州。两个月的时间在寂静中过去了,长敌没有突围的迹象,沈阳的卫立煌更是无论如何也不出动,攻城和打援都成了问题。中央与林彪又开始了频繁的电报往来,毛泽东明确要求林彪:一,确立攻占锦州、榆关、唐山一线的决心;二,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时敢于同他作战;三,筹办所需兵员粮弹。这足以证明毛泽东要将东北国军全部歼灭的宏大气魄,最终林彪下定决心攻击锦州。

解读辽沈战役|国民党如何失去东北

林彪对攻打锦州的顾虑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我军攻克锦州后将反客为主,那时锦州的城防工事已全部被毁,难以抵挡蒋军的东西夹击,恐难逃重蹈二战四平失败的覆辙。问题是此时的蒋军已气数渐尽,如果是内战初期,国民党军是一支上下一心、协同一致的部队,我军攻打这样的大城市必会三思而行。当时死守四平是为了在谈判桌上获得筹码,锦州则不同,攻克后我军不会死守,而是寻机继续在运动中大量歼敌,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共产党人应该庆幸的是,这两个月也正是国民党为是否撤守锦州争吵不休的时候,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撤退没有实行。

解读辽沈战役(3):围点打援,共产党火速攻锦;是退是守,国民党插翅难逃

按照当时的历史现实,东北国军只有暂时固守筑有坚阵的城市的能力,出击作战并且战而制胜已经是完全不可能了。这种情况下老蒋命令集中兵力撤守锦州,不仅可以与华北国军衔接,还可以把林彪的七十万大军彻底封闭在关外,从而保证华北的稳定。从战略上来讲,这是有其合理成分的。当然撤守锦州也不是没有风险,但是再大的风险,也总比被林彪占领了以后再妄图东西对进收复锦州要容易得多。

解读辽沈战役|国民党如何失去东北

刚刚结束长达一年的出国旅行考察,上任东北“剿总”总司令的陆军副总司令卫立煌二级上将(所谓出国考察,其实不过是老蒋剥夺了他的兵权把他撵出了国),作为征战了几十年,指挥过三分之一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这点道理他不可能不懂,却始终拒绝执行这一命令。半年前参谋总长陈诚雄心勃勃地就任东北行辕主任,企图和林彪决一死战,结果部队被歼得稀里哗啦。有此前车之鉴,卫立煌始终坚信,只要他不出击,不移动,林彪就拿他没办法。此时林彪确实也因为他坚守不出而找不到实施运动战的战机。固守沈阳的战略被卫立煌发挥到了极致,任凭哪个据点被围被歼他也不出援,眼看着沈阳成了一座孤岛。

卫没能把沈阳主力撤至锦州,其原因十分复杂甚至令人费解,但有两点是肯定的:第一,不能扔下长春的十几万弟兄不管。而如果由沈阳出兵接应长春突围然后一起撤防锦州,则“犹如纵井救人,长春即不能救,沈阳也必定乱得站不稳阵脚”;第二,庞大的兵力,还带着家眷辎重,步行每天能行进五公里就不错了。背辽河、绕阳河、新开河三条大水侧敌行动,一旦遇到攻击岂不是大人哭孩子叫?还没走到锦州就有被分割围歼的可能。到时候撤守锦州未成,沈阳主力也送掉了,这历史责任由谁来负?这两点是他与老蒋抗衡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东北国军到了这种地步,攻不能攻,守不能守,连撤都不能撤了。“为今之计,沈阳唯有固守以自保。至于长春方面,目前请政府加强空运。”至于空运的运力如何以及机械及燃料的花费,关他一个战区总司令什么事?

解读辽沈战役|国民党如何失去东北

林彪大军集结锦州城下的时候,第九兵团司令官廖耀湘曾提出一个相对较好的建议:共军集结主力围攻锦州,长春周围和辽南因此相对空虚。而沈阳近三十万国军驻防集中,两天内就可以集结完毕。一举奔袭占领营口,一可以从海上得到必要的补给,二可以经盘山、沟帮子向北打解锦州之围,三形势不利时可以从海上撤退。同时长春也可以趁机突围集结沈阳。

事实上老蒋已决心放弃东北,但又不对卫讲明,他需要部下把这个建议提出来他再作出勉强批准的样子以推卸责任。当然这样的建议是没有人敢于提出来的。林彪已经向锦州扑过来了,整个东北岌岌可危。他的意图已不仅仅是单纯从东北安全撤退,而是要在锦州与林彪来一次决战,消耗林彪实力,否则华北就有问题。因此他拒绝了廖耀湘的建议,强硬地命令卫、廖出沈阳西进,配合葫芦岛东进部队夹击我军,廖无奈率兵西出。

解读辽沈战役|国民党如何失去东北

此时在锦州以西塔山阻击葫芦岛东进兵团的我东野四纵、十一纵,以四个师挡住了由第十七兵团司令官侯镜如指挥的国民党军十一个师的轮番猛攻。东进兵团兵力强大,炮火浓密,还有海空军的火力支援,但直到东北全境解放也没能前进一步。

因惧怕林彪围点打援的战法,廖不是极速向西南攻击前进,而是先向西,继而又向北,朝锦州的相反方向而去了。这种行动无论如何看不出其中的玄机,而他的理由是:锦葫部队尚未会师,东西夹击共军的战略在时间和空间上还无法协同。此时应先占领彰武、新立屯一线并破坏铁路,切断共军补给线,给围攻锦州的共军造成混乱。对此我军早有准备,为了不刺激廖耀湘迅速增援锦州,林彪甚至决定把彰武县城让给他。毛泽东对廖兵团兴师动众的增援行动更是抱以极大的蔑视:只要他一占领彰武,必然费去五天时间,到时候再想增援锦州也不可得。

解读辽沈战役|国民党如何失去东北

经三十一个小时激战,锦州解放,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所属第六兵团附第六十军一八四师被歼。新八军军长沈向奎逃出战场,范及第六兵团司令官卢浚泉、九十三军军长盛家兴等被俘。东进兵团的将领们获悉后,心惊胆战地等着林彪调头来打自己。此时老蒋仅以有六成的把握就命令廖、葫部队收复锦州。有六成把握就敢决战?他不是急糊涂了就是老糊涂了。中央和林彪认为,只要全歼廖兵团,东北大局将定,遂决定坚决阻住东进兵团,等廖兵团再进一步,待其离沈阳更远时,围攻锦州的主力转身向其发动攻击予以歼灭。

廖忽然发现,前面的锦州突然没了,后面的沈阳也有了相当的距离,整个兵团在旷野上呼啸的寒风中进退两难,国民党统帅部又开始了各有所私的紧急磋商。将帅之间有不同观点实属正常,但是如果发生在共产党内部,很快就会形成统一的意志和坚定的行动,在国民党内部则会演变成无休止的争吵。老蒋坚持收复锦州,卫坚持固守沈阳,廖坚持退据营口。最后唯一达成的共识是:不管进锦州、退营口、回沈阳,都必须先把黑山打下来。

解读辽沈战役|国民党如何失去东北

解读辽沈战役:生死突围,廖耀湘难逃被歼命运;沈阳营口,东北迎来全面解放

在东北战场上,头脑唯一清醒的就是廖耀湘。作为一线带兵的将领,他更多的想到的是官兵们的出路。他认为收复锦州完全没有可能,退守沈阳也不过是第二个长春,甚至还不如长春。长春还可以指望沈阳增援,锦州没了,沈阳靠谁来增援?唯一可行的就是向营口撤退。但碍于老蒋的命令,他只得一面命令向凤武第七十一军和第二○七师三旅强攻黑山,如果攻击得手或许可以收复锦州。一面命令郑庭笈第四十九军和新三军十四师强行通过黑山、大虎山走廊突击营口,为整个兵团撤退开路。东野我军十纵、一纵三师、内蒙古骑兵第一师死守黑山三昼夜赢得了时间,第四十九军因遭遇了我小小的独立二师就误以为撞上了林彪主力,本来已冲到包围圈边缘的他们又跑了回来。围攻锦州的我军的七个纵队就此赶到,他们会瞪大眼睛看着廖耀湘向任何一个地方去吗?除新一军军长潘裕昆、新三军军长龙天武侥幸逃回沈阳外,四十八小时之内,第九兵团及配属部队新一、新三、新六、第四十九、第七十一军等部五个军十二个师(旅)的步、坦、炮、工、骑兵十万人马被消灭得一个不剩,所有将领全部被俘。

同在此时,老蒋命令被困于长春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官、吉林省府主席郑洞国指挥所属两个军“拼死向沈阳突围,沈阳方面也有部队在路上接应”。但是“这七八百里地,中间没有一个国军。官兵又都饿得腿脚浮肿,不要说还要打仗,就是光走路都成问题”。郑在两难中认为:突围是战死,不突围也是饿死,横竖都是一死,不如落个坚决执行命令的军人名声。但是没有部队愿意和能够执行这一命令。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悲惨境况下,第六十军曾泽生部宣布起义,新七军李鸿部也与我军联络协议放下武器。郑洞国与副参谋长杨友梅率残部三百余人在中央银行大楼投诚。东北野战军以十万兵力围困对手十万兵力,最后兵不血刃解放了这座塞外春城,长春守军绝大部分改编为人民解放军。但是长春市民在长达七个半月的攻坚与围困中因病饿也死难了大约十二万人,这也是解放战争中的一大遗憾。

林彪因判断廖已经没有退营口的可能,确实忽视了对营口的控制,驻辽阳的敌第五十二军一天内赶到并占领了营口。毛泽东对此怒不可遏:“你们事先完全不估计敌人以营口为退路之一。在我们数电指出后,又根据第五十二军西进的不确实消息,忽视对营口的控制,是个不小的失着。”因为这有可能意味着我军以巨大代价关闭了东北大门,却让敌人从“侧门”溜走了。

由于我军主力全部用于围歼廖兵团而无兵可派,林彪命令原围困长春的第十二纵及三个独立师沿中长路星夜兼程奔袭营口追击。正在恐十二纵可能来不及的时候,沈敌不是一举向营口撤退,而是又作出“出奇”的部署:第五十二军海运撤退,其余部队收缩沈阳固守,沈阳就此暴露在东北我军的攻击之下。因需要等待船只,糜集海滩的第五十二军1.4万人被我军追歼,另一万人乘船逃脱。沈阳的第五十三军、第六军、新一军暂编五十三师、第二○七师一、二旅等部十四万人被歼。沈、营同一天解放,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解读辽沈战役|国民党如何失去东北

辽沈战役前后进行五十二天,歼灭国民党一个“剿匪”总司令部、一个锦州指挥所、四个兵团部、十一个军三十六个师(旅)及其他杂部共四十七万二千人,其中毙伤五万八千余人。东北野战军损失人员六万九千余人,其中阵亡官兵约一万一千人,他们倒下的时候,年轻的黑发与养育他们的黑土地永远融在了一起。

解读辽沈战役|国民党如何失去东北

解读辽沈战役:事在人为?卫立煌的身份及辽沈战役将官沉浮录

随着辽沈战役结束,加全国其他各战略区的胜利,共产党军队的兵力数量与蒋军发生了根本逆转。老蒋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的政权自此开始倾覆,共产党从他的“革命的归宿地”一直打到了大西南。解放战争紧张阶段的时候,毛泽东曾命令粟裕抽调几个纵队转战闽浙赣开辟游击区,以调动进攻苏北和鲁南的国民党军回防,因种种原因没有实行。共产党也没有想到,等到人民解放军向江南进军的时候,已不再是去开辟游击区,而是摧枯拉朽地占领整个南中国了。

此后葫芦岛的第六十二军、第九十二军二十一师、独立九十五师等部海撤秦皇岛,第五十四、三十九军海运上海、南京后又被转运徐州战场,承德的第十三军撤入关内,东北大地上再没有国民党军的一兵一卒。

从这些莫名其妙的部署上看,难道卫总司令的军事头脑发生问题了?但是绝大多数人都忽略了,甚至根本不知道还有个第三点。

解读辽沈战役|国民党如何失去东北

我军虽然始终没有把话讲明,但其实这是卫与共产党之间的某种默契。

从政治立场上讲,卫与共产党格格不入,与红军作战时他也毫不手软。但是作为非黄埔系将领,在抗日与反蒋这两点上是一致的。抗战期间卫曾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理论上八路军也受他统辖,两军相处甚恰。忻口战役结束后卫率部向中条山转移,特意绕道延安。此次延安之行后他逐渐倾向于共产党,回到西安后他立即签发了一道手令:即发第十八集团军,步枪子弹一百万发,手榴弹二十五万发。临发货时又命令加上一百八十箱牛肉罐头,当时国民党军联勤部调拨给第二战区的牛肉罐头也就仅有几百箱,这也是抗战期间国民党给共产党的最大的一次补给。为此他受到老蒋的严厉训斥,卫的回答也让老蒋无可奈何:他们归我指挥,我怎能下令让没有弹药的部队去打仗?朱总司令知道卫先生处境不太好,让他必要时可以骂骂八路军,但卫表示宁可保持沉默也不会骂八路军。这从卫与他的秘书赵荣声、与第十七兵团司令官侯镜如、在英国时与其侄女婿汪德昭的谈话中都可以窥见端倪。前两位都是中共地下党员,汪德昭是原子物理学家,但作为法共党员,他与中共素无联系,因此一些话他没能带到。辽沈战役时,他竟然放弃海外优渥的条件去东北当“剿总”办公室主任,这里面的原因不言自明。卫甚至提出过参加共产党的请求,林伯渠的回答是:卫先生如果能作为一个执行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国民党员,比他加入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更为有利。他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也许除了他自己任何人都没有答案。

更有甚者,辽沈战役期间老蒋在北平圆恩寺行邸召集军事会议,会后傅作义问卫立煌:“听蒋先生今天的言谈,沈阳没救了,我们华北该怎么办呢?”卫沉默良久:“廖兵团一完,按照共军过去的作风,两个月内就可以消化完毕。到时候林彪将达到百万大军,因此你绝不可守城。国共间问题是有望通过政治解决的,蒋的政权是否存在,只是少数人的生死存亡问题,不是中国人的生死存亡问题。”傅作义对此印象深刻,这也是傅最后举行北平和平起义的原因之一。

解读辽沈战役|国民党如何失去东北

沈阳城破前夕,卫与赵家骧(东北“剿总”参谋长、第六军军长)、潘裕昆、龙天武、王铁汉(原第四十九军军长、辽宁省府主席)等历尽艰辛乘飞机撤退至葫芦岛,老蒋立即命令第八兵团司令官兼第五十三军军长周福成代理卫的职务。能够取代卫成为最高军政长官,周受宠若惊,大言不惭地表示与沈阳共存亡。作为部队完整并且是老资格的军长,他认为自己可以有效地掌握部队,岂知所属四个师的师长甚至副军长都早已与他同床异梦,最后他也只有乖乖被俘。

卫后又撤至北平,紧跟着国民政府的命令到了:“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迟疑不决,坐失军机,致失重镇,着即撤职查办。”该办的事都包完了,还在乎你一个“撤职查办”吗?孤独地居住了几天后,他先飞上海又飞广州,后立即被军用飞机“送”到南京上海路家中软禁。1949年1月国民党垮台在即,他得以与夫人韩权华一起逃到香港,1955年成功摆脱特务的威胁回到内地,受到毛泽东等的隆重接待。1960年1月17日,北京天降大雪,戎马一生的卫立煌因病悄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

解读辽沈战役|国民党如何失去东北

辽沈战役乃至整个解放战争,国民党即不是败在蒋介石也不是败在卫立煌某个个人,根本原因是蒋所领导的党和政府为人民所反对,注定要被人民打倒。任何战争都不是单纯的军事较量,而且双方彼此人力物力消长的对比,特别是人民站在哪一边哪一边最终就会胜利。东北国军鏖战经年,抗战时曾经为民族和世界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国军,在反人民的战争中被悉数歼灭,很多部队都是被歼后重建或新建的,战力和抗战时的老底子不可同日而语。其兵员补充一是从关内靠火车调动,北宁路被切断以后行不通了,二是就地抓补壮丁。抓来的兵跟东北我军自愿参军的翻身农民能是一回事吗?“缴枪不杀”,绝大部分被俘士兵成了共军。这些被俘士兵虽然大多是贫苦出身,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沾染一些旧军队的习气,吃谁家粮当谁家兵的雇佣思想严重。但是经过政治教育和思想转化,很快就会成为合格的解放战士。武器弹药也被缴获了,紧接着更多的国军被歼,更多的兵员和“优良装备送给了共军,然后用来消灭我们自己”。美国还曾有人叫嚣要继续援助蒋军,等到平津战役解放天津时,很多美国侨民惊讶地发现:原本援助蒋军的武器最后都“援助”了共军,还是算了吧。

事情明摆在那里:只要东北国军全部被歼,华北也不能稳固了。淮海再一完,江北皆完,江南跟着也完,老蒋非滚蛋不可。应该说,卫的选择尽管有利用共产党反蒋的意思,但也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了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读辽沈战役|国民党如何失去东北

再说说几位主要主人公后来的命运。

巴大维少将后出任第十军第七师师长,1950年在朝鲜战场与我军见了面。其“北极熊团”第三十一团级战斗队在长津湖被几乎全歼,丝织的团旗被志愿军缴获。指挥官三十一团团长麦克莱恩上校、副指挥官三十二团一营营长费斯中校被击毙。全队总兵力四千余人,其中三千余人被歼,另一千余人离开被截断的公路走长津湖的冰面逃到了下碣隅里,肢体健全的仅三百余人。该团的番号随即被撤销,对于他们来说,战争已经结束了。

解读辽沈战役|国民党如何失去东北

第六十军改编为解放军第五十军,曾泽生仍任军长,该军参加了解放西南战役和湘西剿匪。三次入朝鲜作战,回国后又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战役。曾泽生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为数不多的中将军级干部之一。

郑洞国提出参加新中国建设的请求,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委员。

沈向奎逃走后改任第二十五军军长,在金门岛又与我军展开了一场血战。

赵家骧逃到台湾任金门防卫副司令官,与另两位副司令吉星文、章杰在首轮金门炮击中被炸死。

潘裕昆、龙天武出走香港,新中国成立后宣布脱离国民党阵营回到内地。

王铁汉逃到台湾,作为东北军将领,晚年以撰写东北军史料为精神寄托。

第五十二军残部在军长刘玉章率领下逃走,经过整补后又参加了淮海、上海战役,最后辗转撤退到台湾,成了老蒋的“香饽饽”。朝鲜战争期间,老蒋提出派该军参加“联合国军”,被杜鲁门拒绝。

被俘的国民党将领们先后被特赦,大多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廖耀湘文革时遭批斗,受到惊吓突发心脏病去世,后作为抗战名将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作者:焦丰,感谢作者授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