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许穆夫人:除才貌双全,她还懂政治,关键是爱国情怀让男子都汗颜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身为卫国贵族的许穆夫人自幼在卫都朝歌长大,据传她十分喜欢在淇水边垂钓荡舟,淇河边至今留有许多“许穆夫人钓鱼处”。从日后的婚嫁情况看,父母的婚姻形式并没有对她的闺阁生活形成负面影响,而她也理所应当地遗传了母亲的美貌。可是许穆夫人是怎么成长为一个诗人的呢?

1、许穆夫人所处的环境

就外在而言,春秋是中国历史上文风极盛的一个时代,几乎所有形态的智慧都在这一时期发育成熟,而最为完备地保存了周代文化的文质彬彬的鲁国又是卫的近邻,文化影响不可低估;就内在而言,卫本是周武王之少弟康叔的始封之国,卫国本身的文化即带有典型的周文化的特征,兼之所封之地又是文化相对发达的殷商故地,文化底蕴自然较为深厚,《诗经》所收卫国民歌数量相对较多且多有名篇也是例证之一。

许穆夫人:除才貌双全,她还懂政治,关键是爱国情怀让男子都汗颜

进一步就卫国宗室而言,相传《硕人》一诗即是许穆夫人嫡祖母庄姜的傅母所作,而《绿衣》、《燕燕》、《日月》、《终风》也被《毛诗序》认为是庄姜本人的作品。虽然该说未能得到学界确信,却足以证明卫国的文学风气颇为浓郁。

诗人除文才之外还要有思想,被记述在刘向的《列女传》中许穆夫人少女时代的一则逸事亦可证明这一点。

《列女传·仁智传》记载:

许穆夫人者,卫懿公之女,许穆公之夫人也。初,许求之,齐亦求之,懿公将与许。女因其傅母而言曰:“古者诸侯之有女子也,所以苞苴玩弄,系援于大国也。言今者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维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舍近而就远,离大而附小,一旦有车驰之难,孰可与虑社稷?”

卫侯不听,而嫁之于许。其后翟人攻卫,大破之,而许不能救,卫侯遂奔走,涉河而南,至楚丘。齐桓往而存之,遂城楚丘以居。卫侯于是悔不用其言。当败之时,许夫人驰驱而吊唁卫侯,因疾之而作诗云: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我们姑且忽略刘向文字中关于许穆夫人身世的舛误,只看她的清醒思考。

对春秋女性而言,婚姻中最重要的附加值决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家国的利益。自幼长于贵族之家又有着那样独特身世的许穆夫人早就明白这一点,并早已时刻准备着为国家作出相应的奉献与牺牲。

许穆夫人:除才貌双全,她还懂政治,关键是爱国情怀让男子都汗颜

许穆夫人的智慧在于,她清楚地知道诸侯间缔结婚姻的主要目的在于“系援于大国”,“舍近而就远,离大而附小”实在是最不明智之举。

仅从这一论断我们就可以看出,许穆夫人虽是一介女子却着实有着不让须眉甚至远胜过卫侯之类须眉男子的远见与卓识,对政治和军事亦有着非凡的洞察能力。

历史证明,许穆夫人未嫁时的预言竟成了若干年后不幸的事实。《左传》闵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60年狄人的军队冲向了卫国。

宣公之时因为父夺子妇而使卫国遭受的祸乱还只是其时常见的宫闱之争,且远没有形成晋国骊姬之乱那样惨烈的后果,但卫惠公之后卫懿公执政时的狄人来犯就已经不是内忧而是外患了。

随着天下形势的变化,狄人早已不甘心居于一隅。当年犬戎能够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狄人当然也不甘示弱,希望能够冲击中原所谓的正统势力并抓住一切机会扩张自己的力量。

许穆夫人:除才貌双全,她还懂政治,关键是爱国情怀让男子都汗颜

在伐卫的上一年,他们就开始试着攻伐卫的近邻邢国,只是由于齐国的干涉才以失败收场。

因为卫懿公好鹤种下的恶果,战争的形势当然不利于卫国,“狄入卫”几乎成了必然的结局。就算立戴公于曹也只是偏安的小朝廷,人们面对的只能是覆巢之下难有完卵的岌岌可危的局面,卫之存亡仍旧朝不保夕。

直到齐桓公出兵,局面才得以控制进而才有《左传·僖公二年》所记:

僖之元年,齐桓公迁邢于夷仪。二年,封卫于楚丘。邢迁如归,卫国忘亡。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

许穆夫人:除才貌双全,她还懂政治,关键是爱国情怀让男子都汗颜

卫戴公即位之年即死而文公继之,卫文公勤俭治国,励精图治,国力大增,后又吞并邢国,使卫国呈现出复兴之势。后卫成公为避狄人侵扰,再迁帝丘(今濮阳西南),经百余年休养生息,重又呈现出繁荣景象。

进入战国,卫成为最后灭亡的周代封国。

2、她有多爱国?

许穆夫人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女诗人”。白寿彝《中国通史·妇女》中认为:“《诗·国风》里有不少歌咏妇女的诗,也可能有不少为妇女自己所做。但一直到现在,可确认女作者姓名的诗,以许穆夫人所赋《载驰》为唯一的诗篇。

如单以做诗的时间而论,许穆夫人的《载驰》要比屈原的《离骚》早三百几十年。”不但如此,她比西方第一个女诗人萨福(约公元前630年至公元前612年)也还要早几十年。

许穆夫人:除才貌双全,她还懂政治,关键是爱国情怀让男子都汗颜

《毛诗·鄘风·载驰序》云:

“《载驰》,许穆夫人作也。闵其宗国颠覆,自伤不能救也,卫懿公为狄人所灭,国人分散,露于漕邑,许穆夫人闵卫之亡,伤许之小,力不能救,思归唁其兄,又义不得,故赋是诗也。”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虻。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秭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朱熹认为此诗是许穆夫人动身往漕,途中遇许国大夫的劝阻,被迫返许而作,说法与《毛诗序》相似。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与今之一些学者则认为此诗当为许穆夫人到达漕邑后所作。

事实上,无论此诗作于何时有几个重要的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进行深人思考的:

第一,许穆夫人为何执意要“归唁卫侯”;第二,她的行为为何会致使“许人尤之”;第三,她“控于大邦”的目的是如何达到的;第四,许穆夫人日后在许国的生活情形又会是怎样的呢?

许穆夫人:除才貌双全,她还懂政治,关键是爱国情怀让男子都汗颜

当卫国为狄人所破的时候,玩物丧志的卫懿公多少还表现出了一些国君的气节,能够“不去其旗”。

他的使者当然要快马加鞭地赴告各个相关国家,或为通告,或为求援。

此时最先有所反应的便是有姻亲关系的宋国,因为许穆夫人的姐姐是宋桓公夫人的缘故,于是便有了“及败,宋桓公逆诸河,宵济”的及时救援,并立卫戴公于曹(漕)。宋是卫的邻国,这也正印证了许穆夫人关于“诸侯嫁女不宜舍近求远”的观点的正确性。

当卫国灭亡的消息越过郑国传到相对遥远的许国时,我们可以想象许穆公与他来自卫国的夫人发生了怎样的争执。时刻心怀卫国的许穆夫人面对国破家亡的惨景难免心潮澎湃,她必然会请求许穆公在第一时间出兵救卫,但胆小怕事畏惧狄人的许穆公一定以国力不济、路途遥远(这也确是实情)为由拒绝了她。

许穆夫人:除才貌双全,她还懂政治,关键是爱国情怀让男子都汗颜

因此伤心欲绝、气愤不已的许穆夫人才毅然决然地在诗中表示要“载驰载驱,归唁卫侯”,她是要回去亲自看一眼残破的家园,也是要表达对许穆公无动于衷的强烈抗议。

3、不难想到的凄婉晚景

按照那个时代的礼法,当父母已不在堂时出嫁的女儿就再没有归宁(女子回娘家省亲)的机会,因为姊妹终归要陆续出嫁,兄弟则早是那个“男女七岁不同席”时就已被分隔开的“外人”。许穆夫人就是这样一个已嫁之女。

这就意味着,在礼法身份上,她将永远不必也无法再回到卫国。但在国破家亡之际,一个“礼”字已无法阻止许穆夫人胸中“情”的浪潮,所以她想要义无反顾地踏上回国之路。许人之“尤”固然有利地持有着礼法上的依据,却难以掩饰他们害怕惹火上身的真正意图。

从《左传》记述看,这个后来在某种意义上拯救了卫国的许穆夫人应该是宣姜最小的女儿。

而宣姜是在惠公元年之后嫁给昭伯的,惠公即位三十一年而亡,其子懿公执政九年而亡,也就是说赋《载驰》之时的许穆夫人最多只是三十出头的年纪,有此气度着实不凡。

许穆夫人:除才貌双全,她还懂政治,关键是爱国情怀让男子都汗颜

可是,当年鲁迅问“娜拉出走之后会怎样”,如今我们要问的却是“许穆夫人返许之后会怎样”。作为已经嫁出的女儿,卫国没有她的容身之地,她的人生归宿只能在许国。

而她在救卫之事上与许穆公所发生的矛盾恐怕不会是很好解决的。

那是一个多妻的社会,“诸侯一娶九女”,多妻制背景下的夫人只是有她看似尊贵的地位,却从不意味着她会因此得到丈夫的宠爱。

如果说楚武王还欣赏邓曼的智慧、卫定公还需要定姜的扶助,那么许穆夫人的才情与胆识恐怕都不是许穆公这样胆怯的男人所需要的。

我们几乎可以断言,回到许国的许穆夫人将生活在凄凉与悲惨之中,怀抱复兴卫国的梦想最终死去。

许穆夫人:除才貌双全,她还懂政治,关键是爱国情怀让男子都汗颜

临终前,她的眼前或许仍会出现淇水的钓竿、姊妹的欢颜,但也只能是仅此而已。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