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台湾国语恢复的三大功臣

作者:梁继超

1945年10月国府代表陈仪上将来到台湾接受日本投降,由于一年多前进行了充分准备,日本把军事、警察、行政、财产和文教等各种权力机构如期交付国府。约50万日俘日侨在几个月内被遣送,日本殖民势力被驱逐出台湾。陈仪率领工作团队开始着手重建台湾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事业,其中文化心理改造工作迫在眉睫。

台湾国语恢复的三大功臣

由于日本在台湾推行皇民同化教育,学校全部使用日文教学,改日本名、说日本话和读日文书成为当时台湾广大青少年生活常态。据统计,到1940年台湾日语普及率已达70%,台湾地区的中华文化根脉面临被断绝的危险。

台湾国语恢复的三大功臣

为了尽快在台湾恢中华文化,在陈仪指示下率先通过了《台湾省人民回复原有姓名办法要点》,恢复台胞的汉姓汉名。为了从根本上清除日本皇民思想余毒,陈仪从大陆邀请了一批文化、教育、文学、语言和翻译界人士,如夏涛声、沈云龙、李万居、黎烈文、任高雄,龙瑛宗、雷石榆、许寿裳、台静农、魏建功、何容、方师铎、李剑南、齐铁恨、孙培良、王玉川、马学良、黎锦熙、李霁野和李何林等一大批文化精英来到台湾,恢复重建台湾中华文化体系,让台胞重新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习祖国的历史文化。在台湾恢复国语运动中,两岸同仁尽心尽力,通力合作。其中编译馆长许寿裳、“国推会”主任魏建功和教育处长范寿康三位是杰出代表,成效卓著,贡献突出。

台湾国语恢复的三大功臣

一、言犹未尽许寿裳

许寿裳(1883—1948),浙江绍兴人,学者、传记作家。许寿裳与鲁迅和陈仪早年在日本学习是同乡、同学和挚友。1946年夏,许寿裳受陈仪邀请抵台从事编译工作,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组建编译馆。他把编译馆分为四个组:学校教材组;社会读物组;名著编译组;台湾研究组。前两组工作重点是治标用急,迅速提高台胞的语文程度,后两组致力于台湾文化的长远培植发展,用于培根铸魂。编译组工作内容分为四类:一是编中小学文史教本,包括历史、地理、国文、常识和国学等教料书,此项工作在当时最为迫切;二是编中小学教师参考读物,为教员教学工作提供资料参考;三是编三民主义与各种政令小册子,旨在提高公务员的政治常识和心理建设;四是编纂辞典和翻译外国名著,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具性书目,以提高台胞国学素养。

台湾国语恢复的三大功臣

为了帮助台胞学习国语,许寿裳编写《怎样学习国语和国文》,他针对台湾口语表达现状,提出国语运动中先复原台语(闽南话),然再过渡到学习国语。这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推广方式,非常适合台湾青少年学习国语国文。

台湾国语恢复的三大功臣

介绍和宣传鲁迅文学作品和思想,是许寿裳决定来台湾的重要原因。在许寿裳等人推介下,光复后的台湾一度掀起了鲁迅文化热。一批台湾进步青年通过阅读鲁迅作品,一方面可以学习国文,一方面接受大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教育,尤其是学习鲁迅的革命思想和战斗精神,克服日本的奴化思想教育。许寿裳在编译馆大会上指出:“我们为台湾人民编中小学教科书也要以鲁迅为榜样,要站在大众的立场,提倡科学与民主,不能复古倒退。”宣传学习鲁迅及著作,是肃清皇民奴化教育,培养台湾人民爱国革命精神的重要途径。

台湾国语恢复的三大功臣

令人痛惜的是,1948年2月18日,睡梦中的许寿裳在台湾大学教授宿舍被人连砍数刀,惨死家中。此案是谋财害命还是政治谋杀一直争论不休。

台湾国语恢复的三大功臣

为此汪毅夫评价说:“许寿裳先生是为台湾而来,为台湾而死的人,是死于台湾、得永生于台湾的人。”正所谓:

百战疮痍待愈伤,只身狐箧离原乡。

国语经典传根脉,中华精神放光茫。

二、恩泽后学魏建功

魏建功(1901年至1980年),江苏如皋人。文字学家、音韵学家与教育家,中国国语普及与推行的先行者之一。

台湾国语恢复的三大功臣

魏建功

1945年8月,魏建功被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借调”来到台湾推行国语,组建“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并任主任。为了确保国语推行工作落到实处,魏建功在台湾各县、市分层设立“国语示范推行所”29处,“国语推行所”主任由各县、市长亲自兼任,成员由教育处遴选。同时制定国语推行标准和原则,邀请大陆同行来台助力,这样从组织、技术和师资上保证台湾国语推行工作的有序推进。

台湾国语恢复的三大功臣

办报刊搞讲座也是国语推行的有效手段,魏建功于1948年10月25日创办了台湾第一份国语报纸《国语日报》。报纸从最初4版发展到后来的16版,坚持每天出刊,在每个字上标记注音符号,数十年来为台湾民众的国语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海峡两岸的文化统一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台湾国语恢复的三大功臣

江苏海安,魏建功纪念馆

回到大陆后魏建功主持编纂《新华字典》,这是迄今最广泛、最权威的一部小型汉语字典。

宝岛新生逐倭戎,正本清源魏建功。

识字读文复国语,恩泽后学遮殊荣。

三、落叶归根范寿康

范寿康(1896-1983),浙江上虞人,教育家、哲学家。1945年随上司陈仪来台湾,任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处长。教育处主要是落实长官公署的各项政策和方案,组织教育系统的各级官员和各类学校推行国语。通过调整各校学习课程,加重国文、历史、地理科目,强行规定每周学习国语课时数,要求新生入校先补习一学期语文、史地教育等。

台湾国语恢复的三大功臣

范寿康

在社会上,教育处举办全省国语演说竞赛,举办公务员语文实习班,将全省铁路、公路、民营公司站牌以及台北市街巷名,一律换回中文,并加上注音符号。同时要求各机关、镇公所、各学校使用中国汉语汉字、悬挂中国地图、演奏中国歌曲、穿着中国服饰、阅读中国书籍、施行中式礼节和食用中国菜肴等等方式来恢复传播中华文化传统,从根本上实现台湾重新中国化。

台湾国语恢复的三大功臣

1982年,邓小平接见范寿康

光复后的台湾有上千所中小学急需国语教师,为了解决师资短缺,范寿康组织人力从祖国大陆邀请更多老师和师范生来台湾。同时创建台湾师范学院(今天的台湾师范大学),就地培训国语师资。国语恢复后转台湾大学讲授哲学。

在两岸尚未直接往来的1982年,范寿康冲破重重困难从美国回到祖国大陆定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并赋诗一首:

飘飘宛似一沙鸥,华府逢秋风满楼。

故国山河无限好,暮春飞渡上神州。

在台湾行政长官公署统一领导下,魏建功的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负责宏观设计指导,许寿裳的编译馆负责为学校社会出版各类教材和公共读物,范寿康的教育处负责组织落实推进,这种有组织、有计划和有落实的三位一体工作进展顺利。至1948年底,台湾社会形成了浓烈的学国语说国语的氛围,使用国语的讲习班、杂志社、出版社、书店和比赛大量涌现。

两岸语言文字的统一,既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和标志,也是国家统一行政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工具。不仅便于海峡两岸的沟通交流,更能真正体现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同文同俗的同一性,对统一祖国大业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和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