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后汉隐帝刘承祐:本来就没有好牌,又让他打得稀烂

后汉隐帝刘承祐:本来就没有好牌,又让他打得稀烂

后汉隐帝刘承祐:本来就没有好牌,又让他打得稀烂

文/老张在路上

后汉高祖刘知远与皇后李三娘的爱情故事,被元人改编成《刘知远白兔记》南戏,后来的京剧以及川、滇、湘、豫、汉、潮剧等地方剧种,都有改编,《磨房产子》《井台会》《磨房会》《红袍记》等剧目,久演不衰,李氏在戏中称李三娘,成为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

各本戏曲故事基本相似,五代时,刘知远贫苦无依,为李员外收留,并以其女三娘许配为妻。三娘兄嫂甚为不满,时常时奚落刘知远;逼得刘知远投军太原,与三娘在瓜园分别时三娘已怀孕三月。刘知远走后,三娘在家仍受其兄嫂虐待,后产子取名咬脐郎,由窦公抱至太原,交与刘知远,其兄嫂想逼三娘再嫁,又寄信刘知远,诈称三娘急病身亡。十六年后,刘知远立军功任九州安抚使,兵至中原。一日,咬脐郎往郊外行猎,射中一白兔,追至井台旁,遇见三娘在井边汲水,母子相见,不敢相认。三娘咬指写血书,要咬脐郎回营代交知远。知远见血书知三娘未死,易服回家,与三娘在磨房相会,一家团圆。

刘知远史料记载一共有三个儿子,长子名承训,“少温厚,美姿仪,高祖尤钟爱。在晋累官至检校司空,国初授左卫上将军。高祖将赴洛,命承训北京大内巡检,未几,诏赴阙,授开封尹、检校太尉、同平章事。以天福十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薨于府署,年二十六。高祖发哀于太平宫,哭之大恸,以至于不豫。是月,追封魏王。归葬于太原。”

天福十二年为公元947年,刘承训26岁,那么他当生于公元921或922年。此时是后梁末年,刘知远还是李嗣源手下一个小小的军校,正随李嗣源在黄河边和后梁隔河争战。

幼子刘承勋,“乾祐三年冬十一月,萧墙之乱,隐帝崩,军情欲立勋为嗣。时勋已病,大臣及诸将请候勋起居,太后令左右以卧榻舁之以见,诸将就视,知勋之不能兴,故议立刘赟。周广顺元年春卒。周太祖下诏封陈王。”

后汉隐帝刘承祐:本来就没有好牌,又让他打得稀烂

有人说咬脐郎是刘知远次子,即后来的后汉隐帝刘承祐。刘承祐生于公元930年,此时是后唐长兴元年,是李嗣源的时代,刘知远开始发迹,成为石敬塘的部下将领。

按正常的逻辑推理,咬脐郎应该是长子刘承训,而不应该是次子就是后来的后汉隐帝刘承祐。刘承训虽然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是李皇后所生,但既为长子,当是刘知远青年时期没有发迹时和李氏成亲后所生。史料记载李氏是刘知远在军中放马时抢亲成家的,他那个时候当然不可能有其他的三妻四妾再生下长子刘承训。

本应该继位后汉皇帝的刘承训不幸早逝,皇帝之位留给了刘知远的次子刘承祐,大好的一片江山在刘承祐手里仅仅三年时间,就成了别人的桃子,刘知远在地下估计也会死不瞑目。

后汉隐帝刘承祐:本来就没有好牌,又让他打得稀烂

刘承祐,生于后唐长兴元年三月七日(930年)。刘知远还是李嗣源麾下的一名下级军校。不过从刘承祐出生后,刘知远似乎时来运转,公元934年后唐末帝李从珂继位以后,任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石敬瑭因为刘知远当初护援有功,奏请将刘知远留在自己帐下,做了一名牙门都校。这一年,刘知远行将40岁。

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二月,刘知远在太原建立后汉,刘知远此时已经52岁。

五月,刘知远采纳郭威“由汾水南下取河南、进而图天下”的建议,命史弘肇为先锋,举兵南下,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无敌,很快拿下了洛阳。

六月刘知远进入开封并定都,刘知远改名为暠,改国号为汉。皇子刘承训、刘承祐、刘承勋皆为将军,随军而行。

后汉隐帝刘承祐:本来就没有好牌,又让他打得稀烂

刘知远定都开封、稳定中原局势后,却暴露了他治理国家的短板:昏庸无道,残忍嗜杀。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287》评论道:“汉高祖(刘知远)杀幽州无辜千五百人,非仁也;诱张琏而诛之,非信也;杜重威罪大而赦之,非刑也。仁以合众,信以行令,刑以惩奸;失此三者,何以守国!其祚运之不延也,宜哉!”

旧五代史》说:“在昔皇天降祸,诸夏无君。汉高祖肇起并汾,遄临汴洛,乘虚而取神器,因乱而有帝图,虽曰人谋,谅由天启。然帝昔莅戎藩,素亏物望,洎登宸极,未厌人心,徒矜拯溺之功,莫契来苏之望。良以急于止杀,不暇崇仁。燕蓟降师,既连营而受戮;邺台叛帅,因闭垒以偷生。盖抚御以乖方,俾征伐之不息。及回銮辂,寻堕乌号,故虽有应运之名,而未睹为君之德也。”

刘知远滥杀立威的方式冥冥中遭到天谴。刘知远的长子魏王刘承训年长而贤明,刘知远很喜爱他。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刘承训刚立为皇位继承人就病死了,刘知远正病重,悲哀使病迅速加重,刘知远在病榻上召来几位大臣,将刘承祐托付给将相们。宰相苏逢吉说皇子刘承祐还未封王,请刘知远尽快封刘承祐为王。正月二十七日,刘承祐还未来得及被封王,刘知远便去世了,宰相苏逢吉等人秘不发丧,诱杀了投降契丹领军灭后晋的杜重威。

乾祐元年(948年)二月初一日,授任刘承祐为特进、检校太尉、同平章事,进封周王,当日在刘知远灵柩前即皇帝位,沿用刘知远乾祐的年号。

后汉隐帝刘承祐:本来就没有好牌,又让他打得稀烂

刘承祐即位时,刚刚18岁。刘知远驾崩前,遗诏给儿子留下几位顾命大臣,他们分别是:杨邠、苏逢吉、史弘肇、郭威、王章。

正所谓种下龙种收获跳蚤,一手好牌让刘承祐打了个稀烂。而且吊诡的是,正是这几位得到刘知远信任的顾命大臣,最终和刘承祐联手让后汉成了又一个短命王朝。

《旧五代史》对此有过评论:“隐帝以尚幼之年,嗣新造之业。受命之主,德非禹、汤;辅政之臣,复非伊、吕。将欲保延洪之运,守不拔之基,固不可得也。然西摧三叛,虽仅灭于欃枪,而内稔群凶,俄自取于狼狈。自古覆宗绝祀之速者,未有如帝之甚也。噫!盖人谋之弗臧,非天命之遽夺也。”

后汉隐帝刘承祐:本来就没有好牌,又让他打得稀烂

刘承祐刚刚继位,还没有轮到和几位顾命大臣开呛,就首先迎来了“三镇叛乱”。参与叛乱的三镇为:原永兴节度使军校赵思绾,凤翔巡检使王景崇,河中护国军节度使李守贞。

李守贞初为河阳牙将,得后晋高祖石敬塘器重,拜客省使,升任宣徽使。出帝石重贵时,李守贞平定杨光远叛乱,拜为同平章事、兵马都监。耶律德光入侵,李守贞和杜重威一起投降契丹,迁天平军节度使。刘知远建立后汉后,拜为河中节度使。

早在杜重威被杀后,李守贞就有兔死狐悲之感,害怕下一个会轮到自己。于是他一面上书表忠心,一面加固城池,训练兵马,准备打仗。

就在李守贞举棋不定之时,有一个僧人上门拜访,自称能听声算命,判断吉凶。李守贞叫出所有家眷,让他们一一在厅后说话,让僧人评断。当轮到李守贞的儿子李崇训的老婆符氏开口说话时,总伦断定地说:“此女大福大贵,将来一定能母仪天下!"李守贞心想:儿媳都能母仪天下了,自己夺取天下定能成功。

李守贞反叛旗帜树起来后,自封为秦王。派自己的手下王继勋出兵攻占潼关,并任命赵思绾为晋昌军节度使,又联络王景崇,三镇互相呼应,一时朝廷大震。

后汉隐帝刘承祐:本来就没有好牌,又让他打得稀烂

刘承佑先派镇宁节度使郭从义为永兴行营都部署,率领侍卫兵马讨伐赵思绾;又以保义节度使白文珂为河中行营都部署,内客省使王峻为都监,讨伐李守守贞;再以宁江节度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尚洪迁为西面行营都虞侯,讨伐王景崇。

其中白文珂初战击败李守贞后,李守贞退守河中城,闭门不战。白文珂等人围城,从春天一直围到夏天,始终没有攻破河中城。

讨伐赵思绾的那一边,郭从义围城数月,赵思绾所据城中粮尽,赵思绾杀人而食,每次犒宴士兵,杀人数百。赵思绾生性残暴,取活人之胆以酒吞之,对部下说:“食胆至千,则勇无敌矣!”但久之计穷,招募死士挖掘地道,准备投奔后蜀,但手下判官陈让能认为:“公比于国无嫌,但惧死而为此尔!今国家用兵三方,劳敝不已,诚能翻然效顺,率先自归,以功补过,庶几有生;若坐守穷城,待死而已。”赵思绾也以为然,于是命教练使刘珪前往郭从义营中乞降,并派牙将刘筠奉表于朝廷,刘承佑任赵思绾为镇国军留后,让其尽快赴任,但赵思绾迟迟不愿意出发。

三镇反叛迟迟不能解决,朝中另外4位托孤大臣主张任命大将郭威挂帅,平定叛乱。于是刘承祐命郭威为西征军主帅,全权负责西线平叛。

后汉隐帝刘承祐:本来就没有好牌,又让他打得稀烂

《新五代史》记下了两句有趣的对话:皇帝对大将说:“吾欲烦公可乎?”大将回答:“臣不敢请,亦不敢辞,惟陛下命。”

郭威领大军西进,就在此次西征途中,郭威军中来了一人投军,他就是后来建立宋朝的赵匡胤。

郭威帶着部队将河中三面包围,但只围而不攻。李守贞见郭威一直没动静,也无计可施,让手下带兵突围,可无论从哪个方向冲,都被挡了回来。

李守贞在河中被困了将近一年时间,城中粮食所剩无几,军民饿死许多人,唯一的出路只有突围。然而两次突围损兵折将。郭威写了劝降书,用箭射入城中。这一招管用,河中副使周光逊、骁将王继勋、聂知遇等将领率本部人马出城投降。这几员大将的出逃,使李守贞成为光杆司令。

另一镇永兴军,后蜀派人招引赵思绾,赵思绾准备投蜀,攻打永兴军的郭从义将此事密报告给郭威,郭威命郭从义以诈谋召赵思绾入城,然后伏兵擒之,赵思绾与其子被斩于闹市。

后汉隐帝刘承祐:本来就没有好牌,又让他打得稀烂

乾祐二年(949年)六月底,赵思绾被消灭后,郭威将部队分成两队,日夜轮番攻城,李守贞抵挡不住,只得退往内城。此时守城的士兵不愿意再为他卖命了,他们自发地打开城门,迎接官军进城。

李守贞听到官兵已进城的消息后,将全家人召集起来,一把火点燃了房子。官军冲进城中后,河中府衙已是火光冲天。郭咸命士兵取水灭火,并搜寻李守贞及他的家人。郭威让清点人数,少了一个李崇训,李守贞的儿子。

郭威命令冲进内室搜查时,见满地的尸体,也不知哪一个是李崇训。却发现一个女子坐在内室。“你是谁?”有士兵问。女子说道:“魏国公、平卢军节度使符彦卿是我的父亲,郭大帅是我叔叔。”

士兵立即禀告郭威,郭威也很奇怪,于是进了内堂。这女人见郭威,立即叫了一声“郭世叔!”然后下拜,失声痛哭。

后汉隐帝刘承祐:本来就没有好牌,又让他打得稀烂

郭威和符彦卿当年曾并肩抵抗辽兵的入侵。郭威认识这是符家长女。他伸手将符氏扶起来说:“世侄女,让你受惊了,我这就派人送你回娘家。”

原来李府大火初起时,李崇训要拉着符氏一起投火自尽。符氏不愿意当这个屈死鬼,就躲了起来,靠自己的机智逃过了一劫。

这个女人后来真的“母仪天下”,她就是柴荣的宣懿皇后符氏。

李守贞、赵思绾相继失败,王景崇的军师周璨认为:“公能守此者,以有河中、京兆也。今皆败矣,何所恃乎?不如降也。”王景崇说:“诚累君等,然事急矣,吾欲为万有一得之计可乎?吾闻赵晖精兵皆在城北,今使公孙辇等烧城东门伪降,吾以牙兵击其城北兵,脱使不成而死,犹胜于束手也。”周璨深以为然。天亮后,公孙辇刚焚烧东门诈降,王景崇已与全家自焚而死。

至此,后汉三镇反叛全部平定。

后汉隐帝刘承祐:本来就没有好牌,又让他打得稀烂

外患始平,内忧又起。

这个内忧在刘知远临死前安排顾命大臣的那个时刻就注定有此一局了。

在五个顾命大臣中,杨邠、苏逢吉、史弘肇负责政事,郭威负责征伐叛逆,王章主管财政。这个安排看似很全面,然而人的因素第一位,这五人中,郭威老诚持重、威望十足、识见深远、接纳贤才、体察民情、有所作为,而且一开始对新皇帝足够尊重,并没有想到要造刘家的反。其他几个,或为人阴险冷酷,或恃功而骄,或蛮横无知,或行为猖狂,或残暴绝伦,小皇帝在这些人面前他们还真看不上眼。

杨邠起家魏州府吏,凭借租庸使孔谦的姻亲,历任孟、华、郓三州粮料使。刘知远称帝,他官拜枢密使、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也就是后汉宰相。他出身小吏,不喜文士,及为相,方招聘文士撰写史传。杨邠为政俭静、不收贿赂,不能拒者,收之交给皇帝。因此深得信赖,选为顾命大臣。

后汉隐帝刘承祐:本来就没有好牌,又让他打得稀烂

刘承祐继位后,杨邠总领军政大权。精于吏道,缮修甲兵,充实府库。然而大概因为权力太大,杨邠开始专恣弄权。

刘承祐的舅舅李业和聂文进、后赞、郭允明一起,天天开玩笑互相取乐,还在宫中放风筝玩耍,杨邠很是看不惯。后来朝廷宣徽使的职务出缺,李业很想得到它,便动员姐姐李太后、小皇帝去跟辅政大臣们推荐自己,苏逢吉对此表示同意,但杨邠、史弘肇却不同意。

杨邠不仅阻止李业出任宣徽使,而且还趁势劝谏刘承祐要远离这些小人。事后,李业对杨邠恨之入骨,便不断地鼓动外甥杀死此人。《新五代史》:“帝方与业及聂文进、后赞、郭允明等狎昵,多为廋语相诮戏,放纸鸢于宫中。”“业由此怨望,谋杀邠等。”

刘承祐想立爱妃耿夫人为后,因为杨邠不同意而没有立成。不久耿夫人死了,小皇帝要以皇后礼葬,杨邠又持反对态度。“帝欲立所爱耿夫人为后,邠又以为不可;夫人死,将以后礼葬之,邠又以为不可。由是隐帝大怒,而左右乘间构之。”(引文同上)

还有更出格的非臣之道,《新五代史·卷三十·汉臣传第十八》记载了一件事:“(杨)邠常与王章论事帝前,帝曰:‘事行之后,勿使有言也!’邠遽曰:‘陛下但禁声,有臣在。’闻者为之战栗。”

后汉隐帝刘承祐:本来就没有好牌,又让他打得稀烂

杨邠在朝堂上公然羞辱刘承祐,要求皇帝闭嘴。小皇帝的心中的暗恨一天天在增加,如肉中刺,杨邠却不自知。

《旧五代史》评论史弘肇时是这样说的:“宏肇都辖禁军,警卫都邑,专行刑杀,略无顾避,无赖之辈,望风匿迹,路有遗弃,人不敢取。然而不问罪之轻重,理之所在,但云有犯,便处极刑,枉滥之家,莫敢上诉。”

史弘肇不喜欢和文人来往,经常说:“这些文人让我无法忍受,他们总是轻视我们这些武将,说我们是小卒子,真是可恨!真是可恨!”史弘肇对武将出身的郭威极力拉拢,凡事都尽量和郭威他们站在一起,主政大臣中的苏逢吉由于是文臣,史弘肇就和他过不去。

史弘肇辅政后杀戮过滥,手段强硬,严酷无情,他早年治军就相当严厉,凡是他手下的将士,不管是谁,只要违犯军纪,绝不宽恕姑息。他的手下有一个指挥使,由于不肯听从调遣,被史弘肇当场乱棍打死,将士们见状都吓得腿直发抖。士兵只要有一点过错也被处死,根本不问罪的轻重,被冤枉的人家也不敢申诉,唯恐再遭不幸。有人抬头看在白天出现的太白金星,被认为私自观看天象,有反叛之心,于是被腰斩处死。有个百姓喝多了酒,和一个士兵发生口角,就诬陷他恶语伤人,也处死,并暴尸街头。

史弘肇执政时一些残酷的刑罚被广泛使用,如断舌、抽筋、折足等等。史弘肇还京城亲自审问,手下人认为有罪的就抓来,史弘肇一听属下简单回报的情况,也不再重新审问,就伸出三个手指头,属下马上就明白了,拖出去就处死了。

后汉隐帝刘承祐:本来就没有好牌,又让他打得稀烂

苏逢吉出身武功苏氏,起家河东节度判官,深得刘知远器重。后汉建立后,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之一,裁决朝廷大事。乾祐二年,拜司空。《新五代史》对苏逢吉是这样说的:“然逢吉为人贪诈无行,喜为杀戮。高祖尝以生日遣逢吉疏理狱囚以祈福,谓之‘静狱。'逢吉入狱中阅囚,无轻重曲直悉杀之,以报曰:‘狱静矣。'”

对于主管财政的王章,《旧五代史》这样说:“是时,契丹去汴之后,国家新造,物力未充。章与周、史宏肇、杨邠等尽心王室,知无不为,罢不急之务,惜无用之费,收聚财赋,专事西征,军旅所资,供馈无乏。及三叛平,赐与之外,国有余积。然以专于权利,剥下过当,敛怨归上,物论非之。”

有这些人的顾命和辅政,小皇帝刘承祐当然不开心,在苏逢吉和李业、郭允明等人的唆使下,刘承祐利用杨邠、史弘肇、王章上朝的机会,派宫中卫士将他们杀死,时在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初。

后汉隐帝刘承祐:本来就没有好牌,又让他打得稀烂

一天之内杀死三位位高权重的大臣后,刘承祐并没有就此罢手,他将目标转向郭威,

郭威在平定三镇叛乱后,移师北伐,大败契丹,以功进封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河北诸州郡皆听郭威节制,此时正驻军魏州(今河北大名西)。

刘承祐与李业密谋,密诏领邺都行营马军都指挥使,兼天雄军都巡检使郭崇威诛杀宣徽使王峻、郭威等;诏令镇宁军节度李弘义诛杀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企图一举铲除前朝旧将势力。

李弘义是刘承祐另一个舅舅,李洪义和李业不同,他不想加害郭威等人,接到密诏的李弘义以诏书密示于王殷,王殷立即派人向郭威告急。郭威见事情紧急,采用谋士魏仁浦之计,伪作诏书,宣称刘承祐令郭威诛杀诸将,致使群情激愤,推举郭威起兵讨伐,以“清君侧”。

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十四日,郭威率兵渡河,刘承祐派开封尹侯益、保大军节度使张彦超、客省使阎晋卿等率兵抗拒郭威,又派宦官瑽脱侦察郭威的动向。瑽脱被郭威军抓住,郭威让瑽脱回京奏请刘承祐把李业等人缚送军中。

后汉隐帝刘承祐:本来就没有好牌,又让他打得稀烂

刘承祐拿着瑽脱带回来的郭威奏章给李业等人看,李业等都说郭威的反状已明,就把郭威在京的家属全部杀死,其中包括郭威还尚在襁褓中的儿子。《新五代史》特别记道:“婴孺无免者。”

这一惨无人道之举彻底断了郭威的后路。

郭威率军抵达汴京城下。《新五代史》载:“周兵犯京师,开封尹侯益谓隐帝曰:‘北兵之来,其家属皆在京师,宜闭门以挫其锐,遣其妻子登陴以招北兵,可使解甲。’彦超诮益曰:‘益老矣!此懦夫之计也。’隐帝乃遣彦超副益,将兵于北郊。周兵至,益夜叛降于周。彦超力战于七里,隐帝出劳军,太后使人告彦超善卫帝,彦超大言报曰:‘北兵何能为?当于阵上喝坐使归营。’又谓隐帝曰:‘官家宫中无事,明日可出观臣战。’明日隐帝复出劳军,彦超战败奔兖州,隐帝遇弑于北郊。”

慕容彦超是刘知远同母异父的弟弟,是一个志大才疏纸上谈兵的马谡一样的人物。刘承祐到城外刘子坡观战,慕容彦超却打了大败仗。

刘承祐第二天清晨匆忙要逃回城去,开封尹刘铢据城不让其入内。刘承祐只得带了苏逢吉、聂文进和茶酒使郭允明等人向开封西北奔逃。逃到赵村,忽见后面尘埃大起,刘承祐以为是追兵,便仓皇下马,打算躲入村民屋中。郭允明见形势危急,想以刘承祐作为进见礼投降追兵,猛然赶上几步,狠命一刀,将刘承祐刺死。其实后面并不是追兵,而是刘承祐的亲兵赶来护驾。郭允明见自己弄巧成拙,也只好横刀自刎而死。

后汉隐帝刘承祐:本来就没有好牌,又让他打得稀烂

刘承祐在出逃途中为郭允明所杀,郭威带兵入京,觐见李太后(李三娘),让太后临朝听政,并且假意拥立刘氏宗室、武宁节度使刘赟为帝。随后,突报契丹南下,郭威率军北上抵御。途经澶州时,士兵发动兵变,黄袍加身。郭威返回开封,逼迫太后授为“监国”,夺得国政。

广顺元年 (951年)正月丁卯日(初五日),郭威正式称帝,国号大周,定都汴京,史称后周。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