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隐帝劉承祐:本來就沒有好牌,又讓他打得稀爛
文/老張在路上
後漢高祖劉知遠與皇後李三娘的愛情故事,被元人改編成《劉知遠白兔記》南戲,後來的平劇以及川、滇、湘、豫、漢、潮劇等地方劇種,都有改編,《磨房産子》《井台會》《磨房會》《紅袍記》等劇目,久演不衰,李氏在戲中稱李三娘,成為中國民間家喻戶曉的人物。
各本戲曲故事基本相似,五代時,劉知遠貧苦無依,為李員外收留,并以其女三娘許配為妻。三娘兄嫂甚為不滿,時常時奚落劉知遠;逼得劉知遠投軍太原,與三娘在瓜園分别時三娘已懷孕三月。劉知遠走後,三娘在家仍受其兄嫂虐待,後産子取名咬臍郎,由窦公抱至太原,交與劉知遠,其兄嫂想逼三娘再嫁,又寄信劉知遠,詐稱三娘急病身亡。十六年後,劉知遠立軍功任九州安撫使,兵至中原。一日,咬臍郎往郊外行獵,射中一白兔,追至井台旁,遇見三娘在井邊汲水,母子相見,不敢相認。三娘咬指寫血書,要咬臍郎回營代交知遠。知遠見血書知三娘未死,易服回家,與三娘在磨房相會,一家團圓。
劉知遠史料記載一共有三個兒子,長子名承訓,“少溫厚,美姿儀,高祖尤鐘愛。在晉累官至檢校司空,國初授左衛上将軍。高祖将赴洛,命承訓北京大内巡檢,未幾,诏赴阙,授開封尹、檢校太尉、同平章事。以天福十二年十二月十一日薨于府署,年二十六。高祖發哀于太平宮,哭之大恸,以至于不豫。是月,追封魏王。歸葬于太原。”
天福十二年為公元947年,劉承訓26歲,那麼他當生于公元921或922年。此時是後梁末年,劉知遠還是李嗣源手下一個小小的軍校,正随李嗣源在黃河邊和後梁隔河争戰。
幼子劉承勳,“乾祐三年冬十一月,蕭牆之亂,隐帝崩,軍情欲立勳為嗣。時勳已病,大臣及諸将請候勳起居,太後令左右以卧榻舁之以見,諸将就視,知勳之不能興,故議立劉赟。周廣順元年春卒。周太祖下诏封陳王。”
有人說咬臍郎是劉知遠次子,即後來的後漢隐帝劉承祐。劉承祐生于公元930年,此時是後唐長興元年,是李嗣源的時代,劉知遠開始發迹,成為石敬塘的部下将領。
按正常的邏輯推理,咬臍郎應該是長子劉承訓,而不應該是次子就是後來的後漢隐帝劉承祐。劉承訓雖然史料上沒有明确記載是李皇後所生,但既為長子,當是劉知遠青年時期沒有發迹時和李氏成親後所生。史料記載李氏是劉知遠在軍中放馬時搶親成家的,他那個時候當然不可能有其他的三妻四妾再生下長子劉承訓。
本應該繼位後漢皇帝的劉承訓不幸早逝,皇帝之位留給了劉知遠的次子劉承祐,大好的一片江山在劉承祐手裡僅僅三年時間,就成了别人的桃子,劉知遠在地下估計也會死不瞑目。
一
劉承祐,生于後唐長興元年三月七日(930年)。劉知遠還是李嗣源麾下的一名下級軍校。不過從劉承祐出生後,劉知遠似乎時來運轉,公元934年後唐末帝李從珂繼位以後,任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國、威塞等軍蕃漢馬步總管。石敬瑭因為劉知遠當初護援有功,奏請将劉知遠留在自己帳下,做了一名牙門都校。這一年,劉知遠行将40歲。
後晉天福十二年(947年)二月,劉知遠在太原建立後漢,劉知遠此時已經52歲。
五月,劉知遠采納郭威“由汾水南下取河南、進而圖天下”的建議,命史弘肇為先鋒,舉兵南下,一路勢如破竹,所向無敵,很快拿下了洛陽。
六月劉知遠進入開封并定都,劉知遠改名為暠,改國号為漢。皇子劉承訓、劉承祐、劉承勳皆為将軍,随軍而行。
劉知遠定都開封、穩定中原局勢後,卻暴露了他治理國家的短闆:昏庸無道,殘忍嗜殺。司馬光在《資治通鑒·卷287》評論道:“漢高祖(劉知遠)殺幽州無辜千五百人,非仁也;誘張琏而誅之,非信也;杜重威罪大而赦之,非刑也。仁以合衆,信以行令,刑以懲奸;失此三者,何以守國!其祚運之不延也,宜哉!”
舊五代史》說:“在昔皇天降禍,諸夏無君。漢高祖肇起并汾,遄臨汴洛,乘虛而取神器,因亂而有帝圖,雖曰人謀,諒由天啟。然帝昔莅戎藩,素虧物望,洎登宸極,未厭人心,徒矜拯溺之功,莫契來蘇之望。良以急于止殺,不暇崇仁。燕薊降師,既連營而受戮;邺台叛帥,因閉壘以偷生。蓋撫禦以乖方,俾征伐之不息。及回銮辂,尋堕烏号,故雖有應運之名,而未睹為君之德也。”
劉知遠濫殺立威的方式冥冥中遭到天譴。劉知遠的長子魏王劉承訓年長而賢明,劉知遠很喜愛他。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劉承訓剛立為皇位繼承人就病死了,劉知遠正病重,悲哀使病迅速加重,劉知遠在病榻上召來幾位大臣,将劉承祐托付給将相們。宰相蘇逢吉說皇子劉承祐還未封王,請劉知遠盡快封劉承祐為王。正月二十七日,劉承祐還未來得及被封王,劉知遠便去世了,宰相蘇逢吉等人秘不發喪,誘殺了投降契丹領軍滅後晉的杜重威。
乾祐元年(948年)二月初一日,授任劉承祐為特進、檢校太尉、同平章事,進封周王,當日在劉知遠靈柩前即皇帝位,沿用劉知遠乾祐的年号。
二
劉承祐即位時,剛剛18歲。劉知遠駕崩前,遺诏給兒子留下幾位顧命大臣,他們分别是:楊邠、蘇逢吉、史弘肇、郭威、王章。
正所謂種下龍種收獲跳蚤,一手好牌讓劉承祐打了個稀爛。而且吊詭的是,正是這幾位得到劉知遠信任的顧命大臣,最終和劉承祐聯手讓後漢成了又一個短命王朝。
《舊五代史》對此有過評論:“隐帝以尚幼之年,嗣新造之業。受命之主,德非禹、湯;輔政之臣,複非伊、呂。将欲保延洪之運,守不拔之基,固不可得也。然西摧三叛,雖僅滅于欃槍,而内稔群兇,俄自取于狼狽。自古覆宗絕祀之速者,未有如帝之甚也。噫!蓋人謀之弗臧,非天命之遽奪也。”
劉承祐剛剛繼位,還沒有輪到和幾位顧命大臣開嗆,就首先迎來了“三鎮叛亂”。參與叛亂的三鎮為:原永興節度使軍校趙思绾,鳳翔巡檢使王景崇,河中護國軍節度使李守貞。
李守貞初為河陽牙将,得後晉高祖石敬塘器重,拜客省使,升任宣徽使。出帝石重貴時,李守貞平定楊光遠叛亂,拜為同平章事、兵馬都監。耶律德光入侵,李守貞和杜重威一起投降契丹,遷天平軍節度使。劉知遠建立後漢後,拜為河中節度使。
早在杜重威被殺後,李守貞就有兔死狐悲之感,害怕下一個會輪到自己。于是他一面上書表忠心,一面加強城池,訓練兵馬,準備打仗。
就在李守貞舉棋不定之時,有一個僧人上門拜訪,自稱能聽聲算命,判斷吉兇。李守貞叫出所有家眷,讓他們一一在廳後說話,讓僧人評斷。當輪到李守貞的兒子李崇訓的老婆符氏開口說話時,總倫斷定地說:“此女大福大貴,将來一定能母儀天下!"李守貞心想:兒媳都能母儀天下了,自己奪取天下定能成功。
李守貞反叛旗幟樹起來後,自封為秦王。派自己的手下王繼勳出兵攻占潼關,并任命趙思绾為晉昌軍節度使,又聯絡王景崇,三鎮互相呼應,一時朝廷大震。
劉承佑先派鎮甯節度使郭從義為永興行營都部署,率領侍衛兵馬讨伐趙思绾;又以保義節度使白文珂為河中行營都部署,内客省使王峻為都監,讨伐李守守貞;再以甯江節度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尚洪遷為西面行營都虞侯,讨伐王景崇。
其中白文珂初戰擊敗李守貞後,李守貞退守河中城,閉門不戰。白文珂等人圍城,從春天一直圍到夏天,始終沒有攻破河中城。
讨伐趙思绾的那一邊,郭從義圍城數月,趙思绾所據城中糧盡,趙思绾殺人而食,每次犒宴士兵,殺人數百。趙思绾生性殘暴,取活人之膽以酒吞之,對部下說:“食膽至千,則勇無敵矣!”但久之計窮,招募死士挖掘道地,準備投奔後蜀,但手下判官陳讓能認為:“公比于國無嫌,但懼死而為此爾!今國家用兵三方,勞敝不已,誠能翻然效順,率先自歸,以功補過,庶幾有生;若坐守窮城,待死而已。”趙思绾也以為然,于是命教練使劉珪前往郭從義營中乞降,并派牙将劉筠奉表于朝廷,劉承佑任趙思绾為鎮國軍留後,讓其盡快赴任,但趙思绾遲遲不願意出發。
三鎮反叛遲遲不能解決,朝中另外4位托孤大臣主張任命大将郭威挂帥,平定叛亂。于是劉承祐命郭威為西征軍主帥,全權負責西線平叛。
《新五代史》記下了兩句有趣的對話:皇帝對大将說:“吾欲煩公可乎?”大将回答:“臣不敢請,亦不敢辭,惟陛下命。”
郭威領大軍西進,就在此次西征途中,郭威軍中來了一人投軍,他就是後來建立宋朝的趙匡胤。
郭威帶着部隊将河中三面包圍,但隻圍而不攻。李守貞見郭威一直沒動靜,也無計可施,讓手下帶兵突圍,可無論從哪個方向沖,都被擋了回來。
李守貞在河中被困了将近一年時間,城中糧食所剩無幾,軍民餓死許多人,唯一的出路隻有突圍。然而兩次突圍損兵折将。郭威寫了勸降書,用箭射入城中。這一招管用,河中副使周光遜、骁将王繼勳、聶知遇等将領率本部人馬出城投降。這幾員大将的出逃,使李守貞成為光杆司令。
另一鎮永興軍,後蜀派人招引趙思绾,趙思绾準備投蜀,攻打永興軍的郭從義将此事密報告給郭威,郭威命郭從義以詐謀召趙思绾入城,然後伏兵擒之,趙思绾與其子被斬于鬧市。
乾祐二年(949年)六月底,趙思绾被消滅後,郭威将部隊分成兩隊,日夜輪番攻城,李守貞抵擋不住,隻得退往内城。此時守城的士兵不願意再為他賣命了,他們自發地打開城門,迎接官軍進城。
李守貞聽到官兵已進城的消息後,将全家人召集起來,一把火點燃了房子。官軍沖進城中後,河中府衙已是火光沖天。郭鹹命士兵取水滅火,并搜尋李守貞及他的家人。郭威讓清點人數,少了一個李崇訓,李守貞的兒子。
郭威指令沖進内室搜查時,見滿地的屍體,也不知哪一個是李崇訓。卻發現一個女子坐在内室。“你是誰?”有士兵問。女子說道:“魏國公、平盧軍節度使符彥卿是我的父親,郭大帥是我叔叔。”
士兵立即禀告郭威,郭威也很奇怪,于是進了内堂。這女人見郭威,立即叫了一聲“郭世叔!”然後下拜,失聲痛哭。
郭威和符彥卿當年曾并肩抵抗遼兵的入侵。郭威認識這是符家長女。他伸手将符氏扶起來說:“世侄女,讓你受驚了,我這就派人送你回娘家。”
原來李府大火初起時,李崇訓要拉着符氏一起投火自盡。符氏不願意當這個屈死鬼,就躲了起來,靠自己的機智逃過了一劫。
這個女人後來真的“母儀天下”,她就是柴榮的宣懿皇後符氏。
李守貞、趙思绾相繼失敗,王景崇的軍師周璨認為:“公能守此者,以有河中、京兆也。今皆敗矣,何所恃乎?不如降也。”王景崇說:“誠累君等,然事急矣,吾欲為萬有一得之計可乎?吾聞趙晖精兵皆在城北,今使公孫辇等燒城東門僞降,吾以牙兵擊其城北兵,脫使不成而死,猶勝于束手也。”周璨深以為然。天亮後,公孫辇剛焚燒東門詐降,王景崇已與全家自焚而死。
至此,後漢三鎮反叛全部平定。
三
外患始平,内憂又起。
這個内憂在劉知遠臨死前安排顧命大臣的那個時刻就注定有此一局了。
在五個顧命大臣中,楊邠、蘇逢吉、史弘肇負責政事,郭威負責征伐叛逆,王章主管财政。這個安排看似很全面,然而人的因素第一位,這五人中,郭威老誠持重、威望十足、識見深遠、接納賢才、體察民情、有所作為,而且一開始對新皇帝足夠尊重,并沒有想到要造劉家的反。其他幾個,或為人陰險冷酷,或恃功而驕,或蠻橫無知,或行為猖狂,或殘暴絕倫,小皇帝在這些人面前他們還真看不上眼。
楊邠起家魏州府吏,憑借租庸使孔謙的姻親,曆任孟、華、郓三州糧料使。劉知遠稱帝,他官拜樞密使、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也就是後漢宰相。他出身小吏,不喜文士,及為相,方招聘文士撰寫史傳。楊邠為政儉靜、不收賄賂,不能拒者,收之交給皇帝。是以深得信賴,選為顧命大臣。
劉承祐繼位後,楊邠總領軍政大權。精于吏道,繕修甲兵,充實府庫。然而大概因為權力太大,楊邠開始專恣弄權。
劉承祐的舅舅李業和聶文進、後贊、郭允明一起,天天開玩笑互相取樂,還在宮中放風筝玩耍,楊邠很是看不慣。後來朝廷宣徽使的職務出缺,李業很想得到它,便動員姐姐李太後、小皇帝去跟輔政大臣們推薦自己,蘇逢吉對此表示同意,但楊邠、史弘肇卻不同意。
楊邠不僅阻止李業出任宣徽使,而且還趁勢勸谏劉承祐要遠離這些小人。事後,李業對楊邠恨之入骨,便不斷地鼓動外甥殺死此人。《新五代史》:“帝方與業及聶文進、後贊、郭允明等狎昵,多為廋語相诮戲,放紙鸢于宮中。”“業由此怨望,謀殺邠等。”
劉承祐想立愛妃耿夫人為後,因為楊邠不同意而沒有立成。不久耿夫人死了,小皇帝要以皇後禮葬,楊邠又持反對态度。“帝欲立所愛耿夫人為後,邠又以為不可;夫人死,将以後禮葬之,邠又以為不可。由是隐帝大怒,而左右乘間構之。”(引文同上)
還有更出格的非臣之道,《新五代史·卷三十·漢臣傳第十八》記載了一件事:“(楊)邠常與王章論事帝前,帝曰:‘事行之後,勿使有言也!’邠遽曰:‘陛下但禁聲,有臣在。’聞者為之戰栗。”
楊邠在朝堂上公然羞辱劉承祐,要求皇帝閉嘴。小皇帝的心中的暗恨一天天在增加,如肉中刺,楊邠卻不自知。
《舊五代史》評論史弘肇時是這樣說的:“宏肇都轄禁軍,警衛都邑,專行刑殺,略無顧避,無賴之輩,望風匿迹,路有遺棄,人不敢取。然而不問罪之輕重,理之所在,但雲有犯,便處極刑,枉濫之家,莫敢上訴。”
史弘肇不喜歡和文人來往,經常說:“這些文人讓我無法忍受,他們總是輕視我們這些武将,說我們是小卒子,真是可恨!真是可恨!”史弘肇對武将出身的郭威極力拉攏,凡事都盡量和郭威他們站在一起,主政大臣中的蘇逢吉由于是文臣,史弘肇就和他過不去。
史弘肇輔政後殺戮過濫,手段強硬,嚴酷無情,他早年治軍就相當嚴厲,凡是他手下的将士,不管是誰,隻要違犯軍紀,絕不寬恕姑息。他的手下有一個指揮使,由于不肯聽從調遣,被史弘肇當場亂棍打死,将士們見狀都吓得腿直發抖。士兵隻要有一點過錯也被處死,根本不問罪的輕重,被冤枉的人家也不敢申訴,唯恐再遭不幸。有人擡頭看在白天出現的太白金星,被認為私自觀看天象,有反叛之心,于是被腰斬處死。有個百姓喝多了酒,和一個士兵發生口角,就誣陷他惡語傷人,也處死,并暴屍街頭。
史弘肇執政時一些殘酷的刑罰被廣泛使用,如斷舌、抽筋、折足等等。史弘肇還京城親自審問,手下人認為有罪的就抓來,史弘肇一聽屬下簡單回報的情況,也不再重新審問,就伸出三個手指頭,屬下馬上就明白了,拖出去就處死了。
蘇逢吉出身武功蘇氏,起家河東節度判官,深得劉知遠器重。後漢建立後,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成為宰相之一,裁決朝廷大事。乾祐二年,拜司空。《新五代史》對蘇逢吉是這樣說的:“然逢吉為人貪詐無行,喜為殺戮。高祖嘗以生日遣逢吉疏理獄囚以祈福,謂之‘靜獄。'逢吉入獄中閱囚,無輕重曲直悉殺之,以報曰:‘獄靜矣。'”
對于主管财政的王章,《舊五代史》這樣說:“是時,契丹去汴之後,國家新造,物力未充。章與周、史宏肇、楊邠等盡心王室,知無不為,罷不急之務,惜無用之費,收聚财賦,專事西征,軍旅所資,供饋無乏。及三叛平,賜與之外,國有餘積。然以專于權利,剝下過當,斂怨歸上,物論非之。”
有這些人的顧命和輔政,小皇帝劉承祐當然不開心,在蘇逢吉和李業、郭允明等人的唆使下,劉承祐利用楊邠、史弘肇、王章上朝的機會,派宮中衛士将他們殺死,時在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初。
一天之内殺死三位位高權重的大臣後,劉承祐并沒有就此罷手,他将目标轉向郭威,
郭威在平定三鎮叛亂後,移師北伐,大敗契丹,以功進封邺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兼樞密使,河北諸州郡皆聽郭威節制,此時正駐軍魏州(今河北大名西)。
劉承祐與李業密謀,密诏領邺都行營馬軍都指揮使,兼天雄軍都巡檢使郭崇威誅殺宣徽使王峻、郭威等;诏令鎮甯軍節度李弘義誅殺侍衛步軍指揮使王殷,企圖一舉鏟除前朝舊将勢力。
李弘義是劉承祐另一個舅舅,李洪義和李業不同,他不想加害郭威等人,接到密诏的李弘義以诏書密示于王殷,王殷立即派人向郭威告急。郭威見事情緊急,采用謀士魏仁浦之計,僞作诏書,宣稱劉承祐令郭威誅殺諸将,緻使群情激憤,推舉郭威起兵讨伐,以“清君側”。
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十四日,郭威率兵渡河,劉承祐派開封尹侯益、保大軍節度使張彥超、客省使閻晉卿等率兵抗拒郭威,又派宦官瑽脫偵察郭威的動向。瑽脫被郭威軍抓住,郭威讓瑽脫回京奏請劉承祐把李業等人縛送軍中。
劉承祐拿着瑽脫帶回來的郭威奏章給李業等人看,李業等都說郭威的反狀已明,就把郭威在京的家屬全部殺死,其中包括郭威還尚在襁褓中的兒子。《新五代史》特别記道:“嬰孺無免者。”
這一慘無人道之舉徹底斷了郭威的後路。
郭威率軍抵達汴京城下。《新五代史》載:“周兵犯京師,開封尹侯益謂隐帝曰:‘北兵之來,其家屬皆在京師,宜閉門以挫其銳,遣其妻子登陴以招北兵,可使解甲。’彥超诮益曰:‘益老矣!此懦夫之計也。’隐帝乃遣彥超副益,将兵于北郊。周兵至,益夜叛降于周。彥超力戰于七裡,隐帝出勞軍,太後使人告彥超善衛帝,彥超大言報曰:‘北兵何能為?當于陣上喝坐使歸營。’又謂隐帝曰:‘官家宮中無事,明日可出觀臣戰。’明日隐帝複出勞軍,彥超戰敗奔兖州,隐帝遇弑于北郊。”
慕容彥超是劉知遠同母異父的弟弟,是一個志大才疏紙上談兵的馬谡一樣的人物。劉承祐到城外劉子坡觀戰,慕容彥超卻打了大敗仗。
劉承祐第二天清晨匆忙要逃回城去,開封尹劉铢據城不讓其入内。劉承祐隻得帶了蘇逢吉、聶文進和茶酒使郭允明等人向開封西北奔逃。逃到趙村,忽見後面塵埃大起,劉承祐以為是追兵,便倉皇下馬,打算躲入村民屋中。郭允明見形勢危急,想以劉承祐作為進見禮投降追兵,猛然趕上幾步,狠命一刀,将劉承祐刺死。其實後面并不是追兵,而是劉承祐的親兵趕來護駕。郭允明見自己弄巧成拙,也隻好橫刀自刎而死。
劉承祐在出逃途中為郭允明所殺,郭威帶兵入京,觐見李太後(李三娘),讓太後臨朝聽政,并且假意擁立劉氏宗室、武甯節度使劉赟為帝。随後,突報契丹南下,郭威率軍北上抵禦。途經澶州時,士兵發動兵變,黃袍加身。郭威傳回開封,逼迫太後授為“監國”,奪得國政。
廣順元年 (951年)正月丁卯日(初五日),郭威正式稱帝,國号大周,定都汴京,史稱後周。
(本文圖檔為網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