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杯鸡和文天祥的传说

作者:阿森纳97

前些天在小红书上学习了一道菜——三杯鸡,把鸡腿切成小块,放入砂锅中,不放汤水,只用一杯甜米酒、一杯香油、一杯酱油同煨而成,故名“三杯鸡”。这道菜肉质酥嫩、原汁原味、浓香诱人、味道醇厚,是一道传统的江西名菜。

三杯鸡和文天祥的传说

学菜的同时,还听师傅讲了一个传说故事,原来这道三杯鸡有些来历,大概是源自南宋末年,有一位老婆婆到牢狱中去看望一位被俘的将军,但是因为行事仓促,第二天这位将军就要被开刀问斩,老婆婆没有时间准备熟鸡,只带了一只生鸡和一壶酒,于是便就地取材,找来一个瓦钵,把鸡块放入钵内,倒上米酒,加点盐,用几块砖头架起瓦钵,将鸡用小火煨制,一个时辰之后揭盖一看,鸡肉酥烂,香味四溢,她把做好的鸡肉送给将军食用,将军喝了酒,吃了肉,慷慨悲歌,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绝命诗《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天,将军英勇就义。后来,这道菜在南方流传开来,人们也通过吃这道菜来祭奠这位死去的民族英雄。

三杯鸡和文天祥的传说

这位民族英雄便是大名鼎鼎的文天祥,故事始终是故事,实际上,文天祥被没有被杀死在零丁洋,他是被元军主帅张弘范押解着经过零丁洋,去往崖山劝降仍然在抵抗的陆秀夫、张世杰等人,文天祥严词拒绝了张弘范,并且写下了这首《过零丁洋》给他看,以表明心迹,元军企图依靠文天祥劝降南宋小朝廷的目的没有达到。元军并没有为难文天祥,后来把他押解至大都,一直希望劝降他,因为文天祥是南宋被俘诸臣中最有名的一个,元世祖忽必烈一方面是惜才,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劝降他、善待他,借他的名声招降扔在反抗的南宋遗民,当时忽必烈曾向他许诺,只要他肯投降,仍然让他做丞相的位置,这是给予前朝遗臣最高的待遇了,并且历史上多有先例,像南北朝时的庾信、两宋之交的宇文虚中,都是被北朝俘虏、劝降以后做到了相当于丞相的位置,而且也没有影响他们在后世的名声。但是文天祥始终不肯投降,最终在被俘五年之后,于1283年就义于大都。

文天祥被囚于大都时,还写下了著名的《正气歌》,在我上高中的时候(2000年前后)是语文选读教材,现在好像是必读课文,这首诗代表着中国人的骨气,诗歌内容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达出了中国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每每读来都会令人敬佩不已,无论是哪里的中国人,都会被这样的正气所折服、所感动,这是我们中国人共同的品质,应该被我们从小铭记。

不过文天祥虽然以死报国,但他并没有用道德绑架别人,他的两个弟弟后来都投降了元朝。二弟文璧降元后被授予官职,三弟文璋降元后隐居山林,拒绝出仕。在被俘的日子里,文天祥曾给他们写信,在信中对他们的选择表达了谅解,并没有要求弟弟们举旗造反,反元复宋,只是请求二弟照顾好族人,并建议三弟不要出仕。文天祥在信中说,现在是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作为士大夫的代表,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关键时刻理应牺牲自我,做出表率,向世人表明我们这个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激发人们永不屈服的意志,但是弟弟们之所以投降是为了保护族人,延续血脉,把中国人不屈服、不妥协的精神传承下去。

三杯鸡和文天祥的传说

在文天祥所处的时代,除了抗争到底和无奈投降,还有第三种选择——逃跑,陈宜中就是这一派人的代表。陈宜中和文天祥曾同朝为官,都当过南宋小朝廷的丞相,但是二人政见不合,文天祥是抵抗派,而陈宜中是逃跑派,在最后的日子里,陈宜中和陆秀夫等人护送小皇帝和皇室成员逃亡到崖山,途中陈宜中说要去占城借兵,从此一去不复返,占城是今天越南南部的小国,历史上曾是中国的属国,南宋时候有不少中国人在那里定居。据后来从占城回来的中国人讲,陈宜中在占城没有借到兵,又听说元军要打过来了,就带着族人继续逃亡暹罗,再后来就没有任何消息了。

陈宜中这类人没有丝毫的民族独立性,在暹罗很快就被当地人同化了,他和他的族人的后代就是泰国的老华人。其实准确地说,泰国老华人只是有中国血统的泰国人,并不是真正的华人,他们不会说汉语,也不认同自己的华人身份,只有住在唐人街、会说汉语的中国移民及其后代才是真正的泰国华人,其中最有名的是正大集团的谢氏家族,谢氏家族所有的孩子都会被送到中国上学,从小说汉语,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的后代。正大集团曾经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推出综艺节目《正大综艺》,相信所有的80后、90后都看过。

文天祥是江西吉水人,有人说他是江右人,也有人说他是客家人。文天祥的两个儿子都在战乱中去世了,二弟文璧把他的一个儿子过继给文天祥做继子。文氏族人一直生活在江西、湖南等地,近代一个文氏女孩嫁到了湖南湘潭韶山冲,她就是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毛泽东也继承了文氏家族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一起,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胜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