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杯雞和文天祥的傳說

作者:阿森納97

前些天在小紅書上學習了一道菜——三杯雞,把雞腿切成小塊,放入砂鍋中,不放湯水,隻用一杯甜米酒、一杯香油、一杯醬油同煨而成,故名“三杯雞”。這道菜肉質酥嫩、原汁原味、濃香誘人、味道醇厚,是一道傳統的江西名菜。

三杯雞和文天祥的傳說

學菜的同時,還聽師傅講了一個傳說故事,原來這道三杯雞有些來曆,大概是源自南宋末年,有一位老婆婆到牢獄中去看望一位被俘的将軍,但是因為行事倉促,第二天這位将軍就要被開刀問斬,老婆婆沒有時間準備熟雞,隻帶了一隻生雞和一壺酒,于是便就地取材,找來一個瓦缽,把雞塊放入缽内,倒上米酒,加點鹽,用幾塊磚頭架起瓦缽,将雞用小火煨制,一個時辰之後揭蓋一看,雞肉酥爛,香味四溢,她把做好的雞肉送給将軍食用,将軍喝了酒,吃了肉,慷慨悲歌,寫下了一首著名的絕命詩《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天,将軍英勇就義。後來,這道菜在南方流傳開來,人們也通過吃這道菜來祭奠這位死去的民族英雄。

三杯雞和文天祥的傳說

這位民族英雄便是大名鼎鼎的文天祥,故事始終是故事,實際上,文天祥被沒有被殺死在零丁洋,他是被元軍主帥張弘範押解着經過零丁洋,去往崖山勸降仍然在抵抗的陸秀夫、張世傑等人,文天祥嚴詞拒絕了張弘範,并且寫下了這首《過零丁洋》給他看,以表明心迹,元軍企圖依靠文天祥勸降南宋小朝廷的目的沒有達到。元軍并沒有為難文天祥,後來把他押解至大都,一直希望勸降他,因為文天祥是南宋被俘諸臣中最有名的一個,元世祖忽必烈一方面是惜才,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勸降他、善待他,借他的名聲招降扔在反抗的南宋遺民,當時忽必烈曾向他許諾,隻要他肯投降,仍然讓他做丞相的位置,這是給予前朝遺臣最高的待遇了,并且曆史上多有先例,像南北朝時的庾信、兩宋之交的宇文虛中,都是被北朝俘虜、勸降以後做到了相當于丞相的位置,而且也沒有影響他們在後世的名聲。但是文天祥始終不肯投降,最終在被俘五年之後,于1283年就義于大都。

文天祥被囚于大都時,還寫下了著名的《正氣歌》,在我上高中的時候(2000年前後)是國文選讀教材,現在好像是必讀課文,這首詩代表着中國人的骨氣,詩歌内容铿锵有力,擲地有聲,表達出了中國人視死如歸、甯死不屈的浩然正氣,每每讀來都會令人敬佩不已,無論是哪裡的中國人,都會被這樣的正氣所折服、所感動,這是我們中國人共同的品質,應該被我們從小銘記。

不過文天祥雖然以死報國,但他并沒有用道德綁架别人,他的兩個弟弟後來都投降了元朝。二弟文璧降元後被授予官職,三弟文璋降元後隐居山林,拒絕出仕。在被俘的日子裡,文天祥曾給他們寫信,在信中對他們的選擇表達了諒解,并沒有要求弟弟們舉旗造反,反元複宋,隻是請求二弟照顧好族人,并建議三弟不要出仕。文天祥在信中說,現在是民族危亡的時刻,他作為士大夫的代表,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關鍵時刻理應犧牲自我,做出表率,向世人表明我們這個民族不屈不撓的鬥争精神,激發人們永不屈服的意志,但是弟弟們之是以投降是為了保護族人,延續血脈,把中國人不屈服、不妥協的精神傳承下去。

三杯雞和文天祥的傳說

在文天祥所處的時代,除了抗争到底和無奈投降,還有第三種選擇——逃跑,陳宜中就是這一派人的代表。陳宜中和文天祥曾同朝為官,都當過南宋小朝廷的丞相,但是二人政見不合,文天祥是抵抗派,而陳宜中是逃跑派,在最後的日子裡,陳宜中和陸秀夫等人護送小皇帝和皇室成員逃亡到崖山,途中陳宜中說要去占城借兵,從此一去不複返,占城是今天越南南部的小國,曆史上曾是中國的屬國,南宋時候有不少中國人在那裡定居。據後來從占城回來的中國人講,陳宜中在占城沒有借到兵,又聽說元軍要打過來了,就帶着族人繼續逃亡暹羅,再後來就沒有任何消息了。

陳宜中這類人沒有絲毫的民族獨立性,在暹羅很快就被當地人同化了,他和他的族人的後代就是泰國的老華人。其實準确地說,泰國老華人隻是有中國血統的泰國人,并不是真正的華人,他們不會說漢語,也不認同自己的華人身份,隻有住在唐人街、會說漢語的中國移民及其後代才是真正的泰國華人,其中最有名的是正大集團的謝氏家族,謝氏家族所有的孩子都會被送到中國上學,從小說漢語,知道自己是中國人的後代。正大集團曾經在中國中央電視台推出綜藝節目《正大綜藝》,相信所有的80後、90後都看過。

文天祥是江西吉水人,有人說他是江右人,也有人說他是客家人。文天祥的兩個兒子都在戰亂中去世了,二弟文璧把他的一個兒子過繼給文天祥做繼子。文氏族人一直生活在江西、湖南等地,近代一個文氏女孩嫁到了湖南湘潭韶山沖,她就是毛澤東的母親文七妹。毛澤東也繼承了文氏家族和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鬥争精神,和中國共産黨人一起,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鬥争的偉大勝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