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陆九渊33岁第二次乡试高中,二次进京拜会吕谦

作者:正接地气天海

乾道七年辛卯(1171),陆九渊三十三岁。

《淮南子》说:“身蹈于浊世之中,而责道之不行也,是犹两绊骐骥而求其致千里也。”(卷二,俶真)身居乱世,世道混浊,而责备他不去报国不实行自己的主张,好比用绳索捆住骐马骥马的四只脚,却硬要他日行千里。

陆九渊就像捆住脚的千里马。

辛卯乡试,在兄长们和妻子吴爱卿的劝说下,子静还是应试了。考的是《易经》。他十三悟《易》,近年更有大进,考题算碰上他的刀尖。考官在他《易》卷上的批语是:“如端正人士,衣冠佩玉。”论策数篇,批语是:“如其义。”端庄忠正衣冠整肃的君子佩着美玉,充溢高雅情调。无疑又是很高的评价。

陆九渊第二次乡试高中!

他拜见了提举官、郡官、通判官,按惯例分别写了三封贽见《得解见提举》、《得解见权郡》、《得解见通判(陆集46~49页)

如既往,他的信一再说明:“进见”是应该的,这是礼节,决非俗套。但科举是“公事”,为国家选拔人材,应当择优录取;而“习俗有进谢之礼,公举而私谢,仆以为未安”。因此,给提举官信中就重提九年前给抚州李浩(桔园)先生的贽见书的事(李德远此时已调任广西经略),决不追求“贵己”“惠己”、“授己”,也不讲究“羔雁”之礼,只是表达进见之意而已。即给郡官信中说的:“故某之进见不敢谢,而独以是为贽。”更有甚者,他竟在给通判官的信中尖锐地提到:“窃叹俗吏取必三尺,俗儒妄说经典,芜秽大道,污玷前哲,罪不容于诛。”他不怕得罪提举、通判官(注108),心中无私即无畏。幸好当时提举官尤延之先生身正气,喜欢陆九渊此种正直不阿的人品,举报推荐了这位金溪才子。

第二年,即南宋孝宗乾道八年春,天子开科大考。陆九龄这时以“亲老”未赴任。他在太学时于行都结识了许多官场朋友,因此,陆家老屋兄弟们一致赞成由他带老六二次进京。并带一年轻本家陆春弟作为“书童”,招呼子静生活。

陆九渊又一次来到行都。他的感受和少年时代在临安悟弈的那次完全不同了。

紫陌香街,春风十里,临安彷佛汴京。这里也有几条仿“清明街”。鳞次栉比的黑瓦、粉墙、翘檐、商家。大油纸伞下都是小经纪摊位:修扇子、补锅子、磨剪子、磨刀修砧头、剪镞花样、交床试篮、香袋儿、搭罗儿、蒲坐食罩、拄杖、钓钩钓竿、椅褥、鼓炉钉铰、烘篮糊刷、提灯龊灯、香橼坐子等等,也有卖小吃的:七宝素粥、五味粥、糖豆粥、肉合饭、鹅鲊、骨鲊桃花鲊、蜜糕、粟糕、乾糕、小蒸作、乳饼、小蜜食、诸色夹子、荷叶饼、翦花、诸色包子、烧饼、炙焦、市罗角儿等等……彩绘牛车进进出出。挑担的货郎穿街走巷。巡逻的宋兵吆吆喝喝。报时的更夫敲锣击竹。到处是驿馆、脚店、茶肆、歌馆、作坊、市场、瓦子勾栏……那酒楼招牌上写的都是:和乐楼、中和楼、太和楼、和丰楼、承平楼、春风楼等等。

那游乐场所更多。如北瓦、羊棚等,谓之游棚。外有勾栏甚多北瓦内勾栏十三座最盛。(09)

最突出的是印刷作坊和官窑陶瓷店面。北宋庆历年间,钱塘毕升首创胶版活字印刷,刻本线装书堆山塞市。官窑的青瓷、薄胎瓷、裂纹瓷等新工陶瓷,薄如翼,光如玉,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和欣赏价值,也点缀了行都的繁华。

正是赏花时节。锦帘绡幕,飞梭绣球。各处亭苑楼台,园林水榭,都用百花和彩带妆点一新。梅堂赏梅,桃源观桃,芳春堂赏杏,照妆亭看海棠。钟美堂赏绣球大花为极盛。至于会瀛堂赏含笑,嵇古堂赏琼花,净香亭采兰挑笋,粲锦台看荼蘼花开,算是预告:花事已过,芳草春深了!

最热闹的当然是游湖。西湖美景,不论晴雨日夜,春夏秋冬,笙歌箫鼓不断。画楫轻舫如织。“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色。”小泊断桥,千舫骈聚,歌管丝弦喧奏,粉黛倩女争色。那时的画舫有大绿、间绿、十样锦,百花、宝胜、明玉等等。船上的歌伎舞女,名为“水仙子”。游观景上,小买小卖称“湖中土宜”。诸如:果蔬、羹酒、花篮、画扇、糖鱼、粉饵、泥箫、戏具、珠翠冠梳、销金彩缎、犀钿、髹漆、织藤、窑器、娃娃玩具等等。那些卖花献伎者来自江南各路,五花八门,叫做:“赶趁人”。有:吹弹、舞拍、闹竿、蹴鞠、分茶、弄水、踏混木、拨盆、杂艺、杂耍、讴唱、流星、水爆、秋千、风筝等等。到了夜晚,更是绛纱笼竹,灯火通明。游船儿歌声浪语、人影参差,在那花坞月潭里,闹到天明。真个是:“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帖帖平湖印晚天,踏歌游女锦相牵。都城半掩人争路,尤有胡琴落后船。”歌舞升平,一片安乐景象。

陆九龄、陆九渊虽然早到几天,却是忧国忧民,心怀报国之志。子静是来赶考的,更无心游玩。他俩只有一次游湖观光。兄弟俩有时漫步三堤(苏公堤、白公堤、小新堤),谒拜三贤堂,怀念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三先生。又到天竺寺、栖露岭、吕洞宾祠以及那“卧闻禅老人南山,净扫清风五百间”的净慈报恩光孝禅寺看看,领略那皇家贵族经常游幸朝拜的千佛间,五百罗汉的庄严妙相,菩提法界。几天来,兄弟俩看见行都人的肥马轻尘,纸醉金迷的精神状态,只觉得:“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何人是?千古恨,几时洗?离春试还有几天,九龄要九渊去拜见吕祖谦—东南三贤之一。

吕祖谦,字伯恭,人称:东莱先生。婺州(浙江金华)人。其先人吕希哲、吕本中都是全国著名的学者。祖谦之学,本于家庭。“吕学”(又称婺学)有四大特点:不名一师,不私一说;受佛学影响较深;以“治心养性”为主;多识古人言行载籍以涵养自己的德性,亦有中原文献之传。先从林之奇、汪应辰、胡宪等人游,又和朱熹、张栻友善,讲索益精。

东莱先生在儒林中威信颇高。他为人慈祥平和,喜调和对立、奖掖后进。遇事极冷静,善听别人意见,不立崖异。“一时英伟卓荦之士皆归心焉(1。子静在少年时代读过吕祖谦的《东莱博议》,为他的典美华章,雄辩逻辑所折服,心仪已久。但东莱先生是在国家试馆供职,去投漫刺,岂不又有点唐突之嫌?七九哥认为:广交天下名士,得长辈指点,有何不可?考官尚未公告,无私则勇,怕什么嫌疑?他的话在理,子静答允同往。

吕祖谦住在贡院里,生活简朴,和蔼可亲。九龄是老熟人,在太学里,他听过他多次讲学。东莱先生一见阔别旧友,热情地说:“哦,江西陆九渊是你的亲弟弟?很有才华。我到番阳(鄱阳),读过他的乡试考卷呢。

哦,对了!不明此理,而泥于爻画名言之末,岂可与言《易》哉?你看,像这样的立论,那些迂儒腐儒是做不到的。哈哈哈

九龄说:“先生过誉了!”

九渊拱手:“愿先生指教。”

吕祖谦说:“你的文章清新犀利,不随人俗;但时有过激之辞。要注意:考卷上千万不要做出格语。”

九渊再拜:“谢师教诲。盖物极则反,上极则下,盈极则亏。人情安肆,则怠忽随之…

吕祖谦紧接:“故荒秽之事,常在于积安之后也。”

三人同时呵呵大笑…

九年后(1181),陆九渊作《祭吕伯恭》文,内有:“辛卯之冬,行都幸会,仅一往复,揖让而退。既而以公,将与考试,不获朝夕,以吐肝肺。”等句,可谓情深意真,催人泪下。东莱先生是陆九渊的伯乐,也是他一生脱颖而出的“恩师”。在青田陆子的人生道路上,吕氏是第二个关键人物。

尽管后人撰陆子《年谱》时漏写或讳写此事;但陆九渊毫无内愧的将考前拜见吕祖谦公开写在悼念恩师的祭文里,可见此事既是“李白拜识韩荆州”欧阳修荐贤”式的佳话,又见吕、陆双方都具有光风霁月的人格!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