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诗坛泰斗”艾青与诗友的留影

作者:三秦那些事

“诗坛泰斗”艾青与诗友的留影

本报记者张琼

“诗坛泰斗”艾青与诗友的留影

  我市诗人郭应文有一组珍藏了38年的老照片,那是1983年拜访艾青时拍下的。这组黑白照片用软纸细细包了三层,足见收藏者对它的爱护与珍视,其中一张照片前排左二正是73岁的艾青,他身着深色中山装,头发向后梳,眼神坚毅、乐观,和蔼可亲地与诗友合影(见右图)。

  艾青原名蒋正涵,著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诗作,被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智利诗人聂鲁达称作“中国诗坛的泰斗”。1983年5月,在渭滨区文化馆工作的郭应文,与诗人岩石、范源、伍权民、文世杰、沈守才一行6人,到北京拜访仰慕已久的诗人艾青。

  郭应文读中学时,就喜欢上了艾青的诗。1983年5月25日上午,怀揣对偶像的崇敬之情,郭应文见到艾青本人时,内心既激动又紧张。几分钟后,艾青风趣幽默的谈吐、平易近人的性格,将郭应文等人的紧张情绪化解了。随后,大家向艾青请教诗歌创作方面的问题,郭应文和伍权民各读了一首自己的诗作,艾青认真听完后说,写诗要抛开那些非本质的生活现象,挖掘出闪光的东西。这句话,成为郭应文日后创作的一条要领。在交谈中,范源说自己打算致力于写农民,写农民的命运,为农民歌唱。艾青听完后点头赞许说,我国十亿人口(指当时),八亿农民,毛主席一生都在研究农村和农民问题。用笔抒写农民,写他们的生活和理想,是诗人的职责,这是一条宽广的创作道路。这句肯定,为范源指明了创作道路。

  在谈到“朦胧诗”时,艾青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诗,要让人读懂。艾青主张作诗明快明朗,不含糊其词,不写让读者误解和如堕五里雾中的“诗”。那些连教授都读不懂的“诗”,是经不起时间和读者检验的。艾青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的《我爱这土地》《向太阳》《春》等诗歌读起来都不费劲,但力透纸背。

  随后,应范源、郭应文等人的邀请,艾青为刊物和作品题名,郭应文的诗集《大树的热恋》便是艾青题名,艾青还提起了当年路过宝鸡去延安的一段往事。原来,1941年,“白色恐怖”愈演愈烈,为保存革命力量,党组织迅速安排重庆的革命文化人士撤退。当年2月初,艾青乔装打扮、隐姓埋名,和四位文化人士一起北上延安,途经宝鸡,这段经历在《艾青文集》中也有记述。

  聊着聊着,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为不打扰艾青工作,郭应文等人与艾青合影留念,依依惜别。由此留下了一组照片,郭应文珍藏的三张照片中,除过一张合影外,还有两张艾青与郭应文等人谈论诗歌的抓拍照,照片中艾青时而沉思,时而面带微笑,神情愉悦,展现出对青年诗人创作的关心指导,以及对诗歌的由衷热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