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成语“禁于未发”所体现《礼记.学记》中的教育智慧,你清楚吗?

作者:成语知识局

成语“禁于未发”是源于《礼记.学记》所提出的一个教学原则,“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意指在不良行为和习惯形成之前,教育措施就走在前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不良行为和习惯己经形成、发生,再去禁止,则积习已深,虽尽大力也极难矫正。

成语“禁于未发”所体现《礼记.学记》中的教育智慧,你清楚吗?

《礼记.学记》是《礼记》中论述教育的一篇文章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顺),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豫”,是预防的意思;“未发”、是指十五岁以下。“可”:二十岁以上。“不陵节”:对长者、才者不教小,对幼者、钝者不教大,泛指不超越。

《礼记》中这段话的意思是:正确的教学方法有四方面:

对十五岁以下未成年的人,由于用意专一,易于接受,对他们施教应防泛于未然,这叫“予”。

对二十岁以上的成年人,是施教最好时机,这叫“时”(抓住时机)。

对年长和才智聪慧的人,施教方法则须顺应其各自特点,年长而聪慧的教大教多,年少而顽钝的教小教少,实行因人因才施教,这叫“顺”。

堂课个别提问,相互提问,能者为师,教学相长,这叫“摩”。

做好这四点,是施教能够得到成功的主要经验。

成语“禁于未发”所体现《礼记.学记》中的教育智慧,你清楚吗?

《学记》是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著作

《学记》除总结了四条“教之所由兴”的经验以外,还提出六条“教之所由废”的教训。即:时过后学、杂施不顺、独学无友、戏友、逆师、废学。《学记》认为只有懂这由兴、由废的道理,才可称得上是教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