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记北宋名相赵普

作者:老丁故事会

汉有云台二十八将,唐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这些名将名士无一不是为了帝国的建立立下了十大的汗马功劳。才能在历史的史册上标名挂号,为后世所敬仰。到了宋朝也有一个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但是他不是建立在北宋初年,而是在南宋理宗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今天我就给大家说说这个昭勋阁二十四功臣的第一位的北宋名相--赵普。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记北宋名相赵普

赵普像

话说到唐朝末年,黄巢兴兵起义搅乱李唐的天下。到后来黄巢兵败被杀,梁王朱温通过禅让的方式夺取了唐朝的天下。经五代--梁、唐、晋、汉、周到了后周世宗柴总登基,他南征北战,东荡西杀有一统华夏之大势。怎奈天不佑人,年仅39岁就驾崩了。留下孤儿寡母执掌江山。又有殿前都点检(相当于禁卫军首领))赵匡胤黄袍加身,陈桥兵变夺去了后周的江山。在这其中有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就是赵普。是他谋划、参与了以上的军事行动,为北宋开国立下了功勋,所以到后来三次拜相,在太祖和太宗两朝颇受重用。

一说神机妙算,大家都会想到诸葛亮、刘伯温、徐茂公等等历史人物,同样赵匡胤开疆辟土手下也不能缺少能人名士,赵普就是其中的一个。赵普入仕,是经过后周丞相范质的举荐成为军事判官。恰巧又在赵匡胤之父赵弘殷手下当差。由于他们都出自幽州,而且均姓赵,逐渐熟络了起来,赵弘殷甚至把赵普当作自家人看待。由于这层关系,加上赵普极有头脑、看事精准,慢慢地受到赵匡胤的重用,担任了他的掌书记,是名副其实的心腹、亲信。就这样赵普就在赵匡胤和丞相范质之间成了桥梁的作用。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记北宋名相赵普

君臣议事

后周世宗驾崩后,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就有消息说辽国契丹人要来攻打后周,举国大惊。孤儿寡母的朝廷谁能委以重任呢?丞相范质想让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领兵抵御,赵推辞不去。也是赵普建议范质授予赵匡胤全国最高军事领导人的,也有的说这一系列从放消息到授权都是范质和赵普联合制订的。到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陈桥兵变都是赵普谋划施行的,可谓是立了首功一件。论功行赏为什么赵普没有入相呢?主要是为了维系后周旧官员体系,为了稳定政权,依然启用范质等为相。直到四年后也就是公元964年,范质等辞职,赵匡胤才拜赵普为宰相。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记北宋名相赵普

赵普是十分了解赵匡胤的也能猜测出他的心机意图。赵本是武将出身,通过军事政变而得到的皇位。他就十分忌惮拥有权力的武将害怕他们有一天会和他做出一样的事情来。一旦时局可以掌控了,赵匡胤就开始加强中央集权。赵普就上书提醒宋太祖,要他记住陈桥兵变的历史,一定要避免类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不久后就采取措施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赵匡胤和赵普也是十分的密切,从赵匡胤称他的妻子嫂子就可以看出来。赵匡胤也十分喜欢轻车简从,微服私访。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傍晚,他就突然来到了赵普的家中,赵普大吃一惊赶忙把他让进屋中。少时,晋王赵光义也来到了。他三人便在客厅铺上两层被子,由赵普的夫人被赵匡胤称作嫂子,来了个炭火烤肉,还给他们倒着酒。这是《宋史.赵普本传》中记载的。这次到来主要是商议了统一全国的军事方针,当时赵匡胤有先北进的意思,但是赵普献计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赵普的话打消了赵匡胤原来的意愿,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这一点和后周世宗柴荣的方针正好相反,他主张先北后南也同时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可是由于他的突然去世是计划全面停止了。当时的契丹皇帝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昏君耶律璟,此人荒淫无道,喜欢喝酒打猎,唯一不喜欢的就是处理国政,他在位时期,辽国朝政腐败,社会动荡,军队士气低落,将领无心打仗。如果赵匡胤也能抓住这个时机,先北后南相信也能拿下燕云十六州再统一华夏。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记北宋名相赵普

雪夜访普图

天算不如人算,历史是不会开倒车的。再等到赵匡胤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扫平了南方诸国后,他也去世了。从太祖爷一个能征善战的武将到太宗赵光义这个业余军事选手上台, 赵光义此人无论的作战能力还是谋略都和他哥相距甚远。还有宋朝经过十几年的战争,包括百姓和军士都变得相当厌战。而且此时的辽国也已经由颇具能力的萧太后执掌,她改革弊政,任用贤良,使辽国早已焕然一新。后来,宋太宗赵光义两次北伐辽国都以惨败告终,北宋精锐士卒在这两次北伐中损失殆尽,北宋就此错过了统一北方的大好时机。后来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曾经说过:宋以赵普谋,先南后北,兵力已疲。可见赵普才是宋朝没有统一的大罪人。

在大宋王朝建立之后,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针政策都是和赵普的献计是离不开的。所以,赵匡胤对赵普也是十分的恩宠。在公元969年冬。赵普生病了,宋太祖亲自过府探病,并且赏赐钱粮,增加俸禄。可见赵普在宋太祖心中的分量。但是,人都是有缺点的,不可能有完人。赵普此人就是心胸狭窄、专横跋扈、私建豪宅、投机生意这就引起了朝中同僚的不满,于是就有大臣纷纷上书皇帝弹劾赵普,再加上赵普同枢密使李崇矩结为儿女亲家。就更加深皇帝对赵普的猜测和怀疑。不久,就把赵普调出京师任河阳三城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不管怎样,赵匡胤还是念在旧情的份上,没有对赵普下狠心。

公元976年十月,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太宗赵光义继位。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赵普又被宋太宗调回了京师任太子少保。在当时宋太宗继位,坊下坊上议论纷纷都说是谋朝篡位。后来在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3年)九月,也是由赵普出面在朝堂上首次公开了《金匮之盟》以证实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在宋太宗年间,赵普又两度拜相,又一次达到了政治生涯的巅峰。

为什么说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呢?有一次在宋太宗赵匡义与赵普的闲聊中随便问赵普,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点头称是。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能在两朝三拜相,除了旧时和皇帝的感情,也是体现了赵普高超的政治智慧。

直到赵普晚年,宋太宗还时常到他的府中拜访,讨论军政大事。随着赵普年事已高,多次上表请求致仕。太宗不允,反而继续给赵普加官进爵。早年间人们常说“人到七十古来稀”,可见能活到七十岁就可以说是高寿了。在公元992年,赵普以七十一岁高龄在洛阳病卒。宋太宗闻言,亲自撰写八分字神道碑赐之并且痛哭流涕,左右大臣都十分的感动。在封建社会,君王给大臣亲自题写碑文是何等荣耀。又追封赵普尚书令,真定郡王,赐忠献。次年二月,葬于洛阳邙山。

公元998年,追封韩王。

公元999年八月,赵普得以配飨宋太祖庙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记北宋名相赵普

纵观赵普一生,虽然没有饱读诗书但是依靠个人的能力仍然辅佐了两朝的皇帝,也达到了政治生涯的顶点。可以说是宋朝开国功臣第一人。此正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