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网络发言更容易情绪化?看看《礼记》怎样“教人说话”

网络发言更容易情绪化?看看《礼记》怎样“教人说话”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所作,西汉时期礼学家戴圣所编,记载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等。书中的一些精彩论述,对现代人的言语表达与沟通不乏借鉴、启发意义。

《礼记》说:“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这是说,君子的举止要不失体统,仪表要保持庄重,言语要小心谨慎。真正的君子,外貌足以使人敬畏,仪表足以产生威严,言论足以使人信服。

当今社会,与他人进行顺畅愉快的交流与沟通,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如果自己的言语能使人信服,产生一种公信力,那就能通由语言的表达,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这同时提醒我们,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要谨慎,尤其是在公共场合。

《礼记》还将言语与孝顺联系起来考察,强调不能随便用愤恨、恼怒的话来中伤他人,从而使自己受到侮辱,让自己的父母蒙羞。

《礼记》认为,人们在表达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诚信,行为一定要持中端正。孔子的学生子张问:老师,什么是行?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言行一致,那就算到蛮夷之地,也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

网络上,有人在发表评论时,往往站在道德制高点,把自己想象成完人,折射出自我言语与自身行为的一种分离。在语言表达上,更是容易情绪化,偏激中带有煽动性,或以讹传讹,没有对消息的真实性进行确证与理性反思,人云亦云,甚至推波助澜。这都是言语不够忠信的表现。

如何表达才算忠信?《礼记》说:“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当一个人在相应的职位上,该表达意见时却闷声不言,君子应感到羞耻。品德修养高的人,其言行应与自己的职位相符合。唯有如此,才能体现出君子之于自己职位和言论的责任心。与之相对,如果一个人夸夸其谈,却没有与之相配的行动,应当感到羞耻。

《礼记》强调,“君子约言,小人先言”。品德高尚的君子,在说话的过程中总是谨慎小心,注重干实事,说到做到;小人则会妄言妄语,往往抢先说大话,说到做不到。以此为警醒,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宁可把事情做得朴实、谦虚一些,也不要自我夸大。正所谓“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才是君子的风范。

还有人说:“小人话杂而虚,君子话简而实。”诚信的言论听起来没那么动听,华丽的承诺却往往难以实现。真实诚信的言论往往是不辩自明的,强词夺理的言论往往越辩越不明、越掩饰越有问题。真理不是通过辩驳和诘难而产生的,也不是通由情绪化的语言表达而得到认可的。想要获得尊重和认可,需要用实际行动和谨慎言论来实现。

归根结底,一个人的言论应与自己的行动相结合,保持言行一致。在言语表达的过程中,需注意收敛和反思。要通过“善言”,完成自我品德的塑造和提升。

(作者伍龙为上海师范大学哲法学院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术联盟〈文科〉理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