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侯孝贤的“童年”,把悲伤填满

作者:抽屉电影

有这样一个段子,一个小男孩问自己的妈妈,什么时候他才能不去女澡堂子洗澡了,他妈妈这样回答,当你想去的时候就不能去了。当然,这里不是跟大家探讨两性关系,只不过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道理很简单,当我们意识到什么是珍贵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侯孝贤的“童年”,把悲伤填满

这个道理套用到时间上,可以非常符合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童年往事》。什么时候我们才会长大?就是当我们意识到童年再也回不去的时候了。

侯孝贤的“童年”,把悲伤填满

《童年往事》是侯孝贤导演八十年代创作出来的作品,这部电影很简单,简单的是故事,这部电影也不简单,不简单的也是故事。为什么这么说,并不是玩弄文字游戏,而是说简单的故事往往能包含更多的故事,那些精雕细琢的故事却会因为自己的细心架构而失去了包容的能力。这个故事有多么简单呢?一句话就能概括,一个台湾小家庭的悲欢离合,当然,这里饱含着一些人的童年。

侯孝贤的“童年”,把悲伤填满

一个从广州移民到台湾的家庭中,他有着自己的悲喜。父亲因为被友人邀请过来,然而过来后却身患疾病,已然失去了一个父亲的强悍。母亲默默无闻的照顾着父亲任劳任怨,两个人并没有觉得从广州离开来到台湾后,生活有着本质的改变。奶奶一心想要重新回广州,但是年纪大了腿脚不便,大女儿想要考大学,然而因为父亲的病让这个家庭花费太多,只能放弃自己的梦想去考师范。小儿子浑浑噩噩地跟其他小朋友一样淘气,打闹。生活在平淡中继续消磨着时间。

侯孝贤的“童年”,把悲伤填满

一家人的生活本来平淡,然而这种平淡的生活也没有延续多久就逐渐地分崩离析。父母接连辞世,丢下了几个孩子连同奶奶一起生活。小儿子阿孝操持这个家,但是却没有任何的责任感,他意识不到生活对于这个家庭的打击其实也挺残酷的。阿孝继续着和别的孩子一样的青春期。然而当奶奶也离开后,阿孝最终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也就是这个时候,阿孝长大了,长大后的阿孝再也回不去了。

侯孝贤的“童年”,把悲伤填满

侯孝贤的故事算不上多么的精致,因此才能承载着更多的信息在里面。我们分析一下片中的这几个角色后,不难发现隐藏在这几个角色背后的人们的真实感触,这种感触来源于时代,同时也是一种细碎的信息,我们得以窥视一下时代大环境。

侯孝贤的“童年”,把悲伤填满

父亲是一个小时候经历过苦日子,但最终却小有成就的一个人。只身来到台湾后,他一开始觉得自己的好日子就要来到了。然而却不过是从一个地方来到了另一个地方。父亲对于台湾失望后,想要回去广州,然而他却没能完成这个心愿,回去广州是为了谋求稳定踏实的生活,然而这样的生活在七十年代的内地是不存在的。时时关心着内地的局势的父亲,到死也没有勇气回去。

侯孝贤的“童年”,把悲伤填满

从一个地方回到另一个地方,像父亲这样的人他肯定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然而内地回不去,台湾呆不住,这两个难题一个都没有办法解决,父亲因病整日郁郁寡欢,但却没有能力彻底的战胜眼前的困境,最终还是郁郁而终。

侯孝贤的“童年”,把悲伤填满

母亲是一个传统的母亲,她忍受了一切,但却没有去向所有人倾诉,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照顾着父亲,但自己却没有能更好的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母亲到底想要什么?没有人能知道,但是在日常的与女儿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想到,这个母亲想要的不过是一个正常的平淡的生活罢了,对于广州还是台湾,区别并不大,他只想要父亲不生病,家人更平安,然而却没有能看到这种平淡愿望的实现。

侯孝贤的“童年”,把悲伤填满

奶奶是一个执着的人,执着到无时无刻不想要回到广州去看一看,结果这种想法即使是离世也没有能实现。好在阿孝已经陪着奶奶走了很远的路,这算是一种变相的补救,因为阿孝知道,奶奶那天跟自己一起走的时候是很开心的。

侯孝贤的“童年”,把悲伤填满

姐姐牺牲了自己的未来,为了家庭首先做出了一个大女儿的表率,她何尝不想要有自己的生活,然而身处这个家庭却没有办法完成这个梦。好在后来姐姐出嫁后似乎变得更好了。而对于阿孝来说,这几个人的思想以及生活均没有对自己有太大的影响,阿孝继续着跟别的小孩子一样的青春童年,不过是在自己高中毕业后,瞬间就觉得自己长大了,一夜之间告别了奶奶之后,阿孝完整地见证了这个家庭的变迁,最终告别了自己的童年。

侯孝贤的“童年”,把悲伤填满

侯孝贤并没有对这个家庭做出任何的判断,但我们却能明显地感触到这个家庭的悲欢,这就是简单故事包容性的表现,当亲人们逐渐离开,不用太多铺垫,我们自然会发现童年已经一去不复返。

……

你好,再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