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梁晓声《人间清醒》:熬不下去的时候,看看别人怎么过

作者:精读君
梁晓声《人间清醒》:熬不下去的时候,看看别人怎么过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2959天

看过一个歌剧综艺节目,参与选拔的人年龄不同,背景不同,但是他们都喜欢歌剧,想在舞台上留下自己的作品。

一位选手谈到自己的经历:一路上非常顺利,没遇到过什么挫折。得票结果出来后,与期望值相差较大,他一下子觉得大受打击。

面对生活里的兜兜转转、起起伏伏,梁晓声的观点是:好好睡觉,锻炼身体,多读书,看看别人在倒霉的时候是怎么挺过去的。

的确,别人的经历或许会对自己有所启发。

梁晓声,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创作大量的小说、散文、随笔。

《人间清醒》是他写给彷徨者的礼物,也是先生七十多年人生智慧的总结和心灵独白。

本篇文章分为三个要点,分别是童年记忆,中年经历,相遇故事。

01

童年经历

小时候,梁晓声家里很穷,父母靠给人干活养活儿女。

梁晓声家有四个孩子,除了自己,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妹妹,一个弟弟。

父亲在外地打工,一年回家几趟,母亲在工厂给别人做裁缝。父亲希望靠力气吃饭,而母亲则注重品格和学习的培养。

母亲是梁晓声的第一任导师,时常在晚上睡觉前给他讲故事。也正因如此,梁晓声对读书有了很大的兴趣。

有一次,梁晓声想买长篇小说,去到母亲所在的工厂。母亲从口袋掏出一沓一毛的钞票,点够了给他。

旁边和母亲干活的人说:“这老婆子,哪一天非为了儿女们累死缝纫机旁!”

后来,母亲生了病,梁晓声没有用钱买书,而是给母亲买了她想吃的山楂罐头。母亲知道后却说:“妈吃不吃能怎么样呢,还不如你买本书,将来保存给你弟弟们看。”

小学时期,因为家里穷,梁晓声只有一件衣服。班主任问他为什么穿脏的衣服上学,让他回家换一件。

他说上面是油渍,洗不掉,自己只有这一件衣服。班主任不信,认为这是在故意顶撞她。

梁晓声感到自卑,想要离开学校。这时语文老师拉住了他,把自己的外套脱了下来套在他的衣服上。

语文老师发现他喜欢读书,时常让他给班里同学讲故事。

梁晓声感觉自己受到了重视,语文成绩也慢慢成了所有学科中最好的,但班主任依然不喜欢他。

有一次,梁晓声写作业不小心空了两张白页,忘了扯下来。班主任以为是在捉弄她,还说不要以为语文老师喜欢自己就可以为所欲为。

梁晓声被激怒,把墨水瓶使劲摔到墙上。他想转学,语文老师再一次拉住了他,说:“你感到孤独是因为穷困带来的,无论在哪个学校都会孤独的。孤独不一定是坏事。”

梁晓声的哥哥给他很多关怀和照顾,但他却很恨哥哥。

有次,梁晓声发烧,数日不退,哥哥请了假不上学,在家陪他,服侍他吃药,用凉毛巾为他退烧。那时正是哥哥小升初考试前夕,但他依然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生病的弟弟。

弟弟想吃带馅的点心,哥哥就接过母亲给的钱,跑出门去。乘车需要花钱,剩下的钱连一块点心都不够,哥哥就冒着雨跑回来,身上的衣服可以拧出很多水,膝盖也摔破了,淌着血。

哥哥为了考大学,一周只挑一次水。其他时候,都是梁晓声在挑水。他总觉得哥哥应该帮家里多分担一些。

哥哥进了大学以后,突然有一天,接到学校通知——他患了精神病。

回到家,哥哥的第一句话就是:“妈,我不是反革命!”

哥哥白天睡很长时间,晚上很精神,经常喃喃自语:我是被他人操控的。家里的作息时间和别人家是相反的。母亲为他操碎了心。有一次,梁晓声无意间看到母亲头上有撞破的痕迹,是疯掉的哥哥干的。

从此,梁晓声慢慢对哥哥生了恨意。

这就是梁晓声的童年:家里虽然很穷,但自己在母亲的熏陶下喜欢上了读书;因为家境贫困,常常在学校被误解,但仍然有幸遇到了善解人意的语文老师;对哥哥有感恩,也有抱怨。

02

中年故事

梁晓声的父亲胡子很长,很特别,经常被剧组找去当群众演员。

第一次,梁晓声没有答应,第二次,导演说保证会照顾、尊重老爷子。梁晓声这才同意。

等待拍戏时,父亲正襟危坐,生怕将衣服弄出褶皱。

一天晚上,大家都睡了,梁晓声突然醒了,看到父亲在外面抽烟,问他在发什么愁,父亲说这几天天气不好,不知道戏还能不能拍。

有一次,父亲扮演朝鲜人,演得非常认真,对梁晓声说:“要当群众演员,就认认真真地当,咱这样的中国人,外国人能不看重么?”

母亲和梁晓声一起住。

白天,房子是一幢空楼,母亲像是一位软禁老人。住在楼上的人给母亲几只蜗牛,母亲很喜欢。

梁晓声儿子看见蜗牛,问什么时候能长大,想吃蜗牛。他告诉儿子,奶奶很不容易,这是她含辛茹苦养大的蜗牛,以前买的花和鱼,奶奶都养死了,只有这只蜗牛养得好,你还想着吃掉他们。

儿子明白了,不再提吃蜗牛的事。

几天后,母亲端来一锅汤,说是蜗牛汤,给孙子做的。

母亲把长大了的、独立的蜗牛放走了。后来,她对梁晓声说,那些被放走的蜗牛,还会往自己身上爬回来。

梁晓声因为常年写作,对儿子有亏欠。

一次,他回家吃饭,家里的阿姨对他说:"几次让你买蚊帐,你总是拖,你看看孩子被叮成什么样了?”

梁晓声抱起孩子,孩子身上有几十个包,还冲他笑。随即,梁晓声就买了一个五十块钱的蚊帐。

孩子长大一点的时候,梁晓声放学去接他。遇到老师,老师说:“你还是作家呢,你儿子连一都写不直,回家好好辅导一下他吧。”从此,他开始对孩子的作业上了心,常常会用掉晚上两个小时的写作时间辅导孩子的作业。

儿子不愿上幼儿园,他不敢在幼儿园做早操,觉得自己的动作古怪。梁晓声就在园外做操,儿子跟着做。

这是梁晓声的中年故事:父亲在老年时当群众演员非常上心;母亲晚年养什么都养不活,只有蜗牛养得很好,对蜗牛有感情;梁晓声意识到对孩子关心得很少,和儿子之间的关系逐渐好转。

03

相遇故事

有一次,梁晓声看见这样的一幕:一个胖女人正在抢女人的包。这个女人是看自行车的人。

胖女人说,她包里有三百元钱,钱包就落在了女人所在的地方,肯定是女人拿走了。

女人一直否认,说自己没有捡到钱包。实际上她确实没看见,更没捡到。

但胖女人还是把女人的收钱包抢了去,里面大概有十几元钱,还把女人收钱的盆呱唧扔在了地上。

还有一次,梁晓声去商场买锅,把自行车停在了外面。

出来后,想要给女人付自行车钱,他发现只有一张一百元的,便问能不能找开一百元。那女人找不开,直接摆手示意让他走。

后来,梁晓声再次到那个地方停车,把上次的2角钱一并给了她。女人似乎忘了之前那件事,跟了梁晓声好远,硬是把2角钱塞给了他。

梁晓声的一个朋友曾讲起他小时候的故事:

朋友的父亲有一把刀,是专门安窗户的。父亲对孩子很严格,从不让他们动这把刀。

于是,朋友对这把神奇的刀更是好奇了。趁着父亲出门,便拿出了这把刀,结果一不小心把刀上面的玻璃弄掉了。

朋友非常害怕,想着怎么镶上去一块差不多的玻璃。于是,他找来一块玻璃,扣出去一小块粘了上去。

父亲回来后,拿刀去给别人安窗户。

晚上回到家,父亲说,自己要另谋一份工作了,以前靠手艺干活,以后靠力气干活。

父亲去世前,朋友跟父亲提起了这件事,说刀是他弄坏的,父亲说,其实自己早就知道了。当给别人安窗户时,父亲习惯手指划一下玻璃,玻璃却扎进了手指里。去找别的活也是因为刀不能用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孩子小时候学习非常好,很聪明,也很喜欢上学。但是到了初中,家里因为没钱,不能供他上学。他说不用家里的钱,自己可以一边挣钱一边上学。

有一回,他发现了雁子的习性,时常把雁子卖到餐馆里。当时不让吃雁子,要罚款,他便偷偷地卖给餐馆。

长大后,他把他逮捕雁子的经历公之于众,并在那地方立了一座碑,碑上的字告诉世人,从初中到高中五年里,他为了上学,共逮捕过五十三只雁,都卖给县城的餐馆被人吃掉了。他在那地方建了一个雁馆,介绍雁的种类,习性等知识。人们都传说他会一辈子驻守那个地方。

看自行车的女人经历很苦,她依然善良。关于刀的真相,父亲终于将谜团解开。穷困的孩子为了上学,捕了雁。长大后他将故事告诉世人,并建了雁馆。

童年时期人生充满了苦难,中年时期照顾父亲和母亲,感受身边的感人故事。谁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好的环境让我们感到开心和愉悦,不好的环境也应该试着接受它,不要怨天尤人,只要我们去挖掘,每一段经历都有它的价值。

如果你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去读一读那些名人传记吧,你会发现比我们处境还糟糕的人物大有人在,但是他们都挺了过来。

从书中汲取力量,活在当下,过清醒的人生。

作者:萱桐,精读读友会会员。这是一个自由的灵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