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孔融不懂兵法,却是怎么组织军队伏击二十万的黄巾军的?

作者:孙超人

董卓为了稳固自己刚刚到手的朝政大权,打算要废掉少帝刘辩,将陈留王刘协立为新君,让他成为自己的傀儡,这样就可以放心的长期大权在握。在朝堂大殿之上,董卓公然提出自己的这个想法,他原本以为自己手握重兵,又新提拔起来一批文臣武将来支持自己,而且在自己家里还私下里预先还请了一众的重臣聚会在一起商量过此事,当时只有袁绍一人敢反对自己,事后袁绍就挂印封金辞职返乡,离开了京师洛阳。那如今还有哪个敢反对自己?

哪知道,他话音刚落有一人当即就站出来表示反对。董卓揉揉眼睛定睛一看,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前两天刚刚提拔为虎贲中郎将的孔融!

董卓这个气啊,心说:“孔融啊孔融,你个老小子。你算个什么东西?我不提拔你的话,你也就是个小小的司空掾属兼中军侯,这朝堂之上都没有你说话的位置。你倒好,不感激我提拔也就算了,居然敢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我?!”

想到这里,董卓气得大骂:“你一个小小的虎贲中郎将,怎么敢反对我?你有这个资格吗?”孔融一听董卓这么说,鼻子里冷冷地哼了一声,回答道:“大家同殿称臣,难道这本身不就是资格吗?”

随后,孔融进一步质问董卓废除少帝的理由,我们都知道,孔融是饱读诗书,对于董卓提出来的种种理由,逐一地予以驳斥,而且言辞十分激烈,就差指着董卓鼻子大骂了,言语之中颇有些自己代表的就是正义,“我今天就是要匡扶正义,代表月亮消灭你”的意思。

这一番辩论下来,直把董卓给噎得是哑口无言,董卓心里这个气啊,本来就很大的肚子,这下更大更圆了。对面前的孔融,董卓是恨的是牙齿咬得是咯咯直响,但是又碍于孔融的声望,加上自己又辩论不过孔融,明显理亏,所以他也不敢公然因此事处死孔融。于是单方面表示不讨论了,让小太监宣布散朝。

回去之后,董卓越想越气,可又不能杀掉孔融,就又耍起了政治手腕。董卓心说,你的虎贲中郎将是我任命的,我可以提拔你,也可以撤掉你。不过呢,董卓也不能把孔融一撸到底,毕竟孔融没有犯什么大错,没有足够的理由和口实啊。所以董卓只能把孔融贬为议郎。

孔融不懂兵法,却是怎么组织军队伏击二十万的黄巾军的?

但是这个议郎也还是能够上殿议事的,那就不够彻底,必须不能让孔融再继续出现在朝堂之上才行。董卓又暗中指使三公,也叫做三府(太尉、司徒、司空)联合举荐孔融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治所在今天的山东省昌乐县以西)担任国相。一方面是将孔融调离京师,另一方面是希望借黄巾军的手来对付孔融。如果孔融能摆平黄巾军自然是好事,如果不行,黄巾军能击败孔融,就算不能杀死孔融,也可以借此来撸掉孔融的官职,让他先丢人再回家。

而且在董卓看来,《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以孔融这个较真儿,死板,认死理儿的性格,他统军作战肯定是没个赢,所以孔融的结果大概率应该就是丢人回家,最好是孔融能被黄巾军杀死在战场上。到那时,方能消他的心头之恨。

孔融虽然知道这是董卓的暗箱操作,心中不服,但是表面上终究是三公的举荐,朝廷的任命,便也无可奈何。他也知道凭他自己的力量就算留在京师朝堂,那也是势单力孤、孤木难支。不过,孔融又转念一想,正好也可以脱离董卓所把持的中央,眼不见心不烦,尽自己的全力造福一方百姓,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想到这里,孔融是欣然前往北海,走马上任去了。

说到这里,我就顺带提一句,人生中,哪有那么多顺利的事呢?一旦遇到不顺利或者倒霉的事儿,怎么办?愁眉苦脸,焦虑无比,只能是让自己乱了阵脚,那样就往往导致事态向更糟糕更不利的方向发展下去。因为糟糕的情绪控制了我们的大脑,也就无法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正确的判断。

那您可能就问了,应该怎么处理和对待逆境或者糟糕的现实呢?那就是像孔融这样,先是接受现实,不接受的话,又能怎么样呢?如果有什么办法,那就采取办法去改变现状,可是如果对于现状无能为力呢?那就最好接纳它,接受命运给予你的现实,然后去思考这个现状到底是不是真的像自己想的那么糟糕,想想这个现状的改变有没有有利的一面,一般来说肯定是有的,就像我们常说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着两面性的,有糟糕的一面,同时也一定有着有利的一面,就看我们有没有去用心发现它而已。

一旦我们发现了事态发展的有利的一面,那我们的心态很快就会随之而改变,因为这个时候的我们会找到人生新的方向和希望所在。而这正是孔融的大智慧所在。

孔融不懂兵法,却是怎么组织军队伏击二十万的黄巾军的?

孔融在想通之后,欣然来到北海国上任,做了北海国的国相,相当于郡太守。有人可能比较纳闷,怎么还有个北海国?因为当时北海和平原都是国中之国,相当于其他地方的郡,也叫做郡国。后来建立了蜀汉的刘备就曾经在平原国做过国相。

孔融到了北海上任之后,很快就发现,当地这个黄巾军余党作乱太为严重了。扰得是当地百姓不得安宁,地方政治和经济很难展开,老百姓就没办法安居乐业。因此孔融果然就如董卓所料,就将精力主要都放在对付黄巾军乱党的作乱方面了。

孔融发现原来当地的官方武装非常薄弱,所以黄巾军才会在这里闹得这么厉害。针对这一点,孔融立刻着手聚集起来当地的百姓,从中招募士卒,以扩充军队武装。可是毕竟参军打仗,那是要命的职业,风险太大,一般老百姓轻易都不愿意报名参军。

孔融就亲自向当地百姓们宣传说:“本地黄巾军贼寇作乱如此严重,使得大家无法正常谋生。如今大家如果不主动站出来,拿起武器来为自己的生活而抗争,那这样的现状不但说无法改变,还会愈演愈烈。到时候大家要么饿死,要么就只能背井离乡,没有其他结果。所以,此次郡府招兵,是为了要为大家的未来争取一条出路,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军民一心,扫平黄巾军,我们的生活才有未来,有希望,有出路!”

你看,别看孔融不知道怎么统兵打仗,但是他却很擅长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当地的老百姓一听确实是这么个理儿,于是纷纷响应孔融的号召,报名参军。军队得到了扩充,孔融又组织大家进行军事训练,同时还下发檄文,亲自写书信同周围其他郡县的官员互通有无,组织州郡各地的官方武装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黄巾军。

当时北海的黄巾军闹得最为严重,那在全国都是数得上的。有多严重呢?当地有一支黄巾军武装,他的首领是一个叫做张饶的人。他手下的黄巾军队伍人数竟然多达有二十万之众,当然我们知道黄巾军作战是拖家带口的,所以这二十万很可能是连军队带家属一共二十万,那这规模也不小了。所以张饶的这支黄巾军除了在北海郡打家劫舍抢掠物资,也会去周边的地方劫掠。

孔融不懂兵法,却是怎么组织军队伏击二十万的黄巾军的?

有一次张饶率众刚刚从冀州劫掠完回来,孔融趁着这伙儿人松懈的时候,设了埋伏,本打算突击对方,哪知道他实在是高估了自己新近组建的部队的战斗力,这些新兵才训练几天啊,甚至都做不到令行禁止,那就更别说凝聚成一股有力的作战力量了。所以孔融想得挺好,哪知道两军一接触,很多新兵,虽然接受过战斗训练,但是要说让他真上了战场,真刀真枪地杀人,那可就是两码事了,有些人虽然拿着武器,但是却并没有杀人的勇气。那这仗还怎么打?所以很自然的,孔融被张饶的黄巾军杀得溃败。

无奈之下,孔融只好撤军,退守朱虚县,并在那里收集溃散的散兵游勇,重新组织力量。最后孔融索性就以朱虚县为根据地,纠集起来受黄巾军长期侵扰,无家可归的官吏和百姓多达四万多人,在当地搞起了地方建设。

他一方面组织大家重新设置城邑,创办学校,传教儒术,同时还在当地发掘和举荐了贤良之士:郑玄、彭璆[qiú] 、邴[bǐng]原等人。当地有两位知名的人:甄子然和临孝存,但是这两人都死于战乱。孔融得知后非常痛心,恨自己没能早点救助,保全他们的性命,于是便下令在寺庙当中祭祀他们。

孔融深知当时的世道已有乱象,身处乱世,能够心存大义,像他一样公义为先的志同道合的人实在是太少了,那真可谓是凤毛麟角啊。所以,对于当地人,哪怕只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他都以礼对待。如果有人没有后代,或者有游历到北海的人去世了,身边没有人安排身后事的,他都为他们购置棺椁,还号召大家帮助安葬这些人。他的这些做法非常得当地百姓的认可和感激,因而被当时的世人将其尊称为“孔北海”!

别看孔融心中暗自感叹志同道合的人太少,不过与此同时,他听说了一个传闻,让他对同州郡的一位年轻官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