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茶仙卢仝之死

作者:傅强观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唐代的甘露之变,这是唐代正义力量比较接近成功的尝试之后,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

当然,我向来对给历史人物贴标签不以为然,唐代的宦官脑门上并没有刻着“坏蛋”或“反动分子”的字样,仇士良之流未必没有做过几件好事,与后代的宦官相比较,他们的才干不是李莲英和小德张之辈可以想象的,这也许是后代统治者吸取唐代宦官尾大不掉的教训,刻意为之的后果。

譬如,明代早期由于比较严格地执行了宦官不能识字的规定,这样他们在政治舞台上就完全隐身了,然而,在朱瞻基教授太监识字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王振、魏忠贤之流就可以乘势而上了。但是,历史的诡异之处就在于,权宦王振、魏忠贤并没有把大明搞亡国,这也许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最后是勤奋敏感、想象力丰富的有志文艺青年朱由检夜以继日的瞎折腾才让大明基本寿终正寝,在此期间,宦官的作用非常有限。

甘露之变中,最失败的当然是大唐皇朝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国运,也可以说,在国家糜烂之际,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只不过,太监们没有子孙后代,做事也就少了许多顾忌,从另一方面,以后也不可能有人为他们辩护。

至于甘露之变的直接受害者李训等人,历史并没有给他们证明自己的充分时间,特别是在结果导向的主流历史研究中,他们当然不可能是完美无缺或一尘不染的,至少谋事不密以至于本来就不咋地的情况更加恶劣到急转直下,这些高官显爵们确实难辞其咎。

可是,当时有一位隐士恰巧到王涯的相府吃饭并留宿,一并遇害,着实冤得很。据说,茶仙卢仝是被家属偷偷安葬的,很快在历史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是到了清代才有人重新打出卢仝故里的招牌出来。还有人说,域外某国对茶仙的推崇备至才导致乡亲们重新记起这位世外高人,这当然不是事实。

想起卢仝的《出山作》:出山忘掩山门路,钓竿插在枯桑树。当时只有鸟窥窬,更亦无人得知处。家僮若失钓鱼竿,定是猿猴把将去。出山的茶仙也许不会想到自己会一去不归吧?遗失的钓竿不管是不是被猿猴拿去更无关紧要,只是“饥拾松花渴饮泉”,“困与鹿麛相伴眠”的隐士离去后,茶仙泉只能在寂寞中沉睡一千年了。

茶仙卢仝之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