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初夏枇杷一树金——分享一组来自上海中国画院名家笔下的枇杷

作者:一点书画
初夏枇杷一树金——分享一组来自上海中国画院名家笔下的枇杷

“寒初荣橘柚,夏首荐枇杷”,堪称初夏鲜果第一枝的枇杷,又到一年一树金的时候。成熟的枇杷果实色亮如金,圆润清香,加之叶片阔大,叶色浓绿,枝叶繁茂,亭亭如冠,极宜入画。传世的枇杷名作颇多,自宋代赵佶的《枇杷山鸟图》以降,至清代虚谷、任颐的《枇杷图》,近代吴昌硕、齐白石也十分喜爱画枇杷。

清代画家金农就有多幅枇杷图传世,上海中国画院有一幅程十发先生捐赠的金农《野枇杷图》,是其七十六岁时所画。画幅左侧有金农自题诗一首:“赏遍桃花又李花,千钱买酒不须赊。阿谁拖着青藤杖,来看僧楼野枇杷”。遍赏桃花李花之后,画家带着千金买酒的醉意,拖着青藤老杖,来到一处僧楼之下,欣赏着满树金黄的枇杷,便知盛夏的热络已近了。

初夏枇杷一树金——分享一组来自上海中国画院名家笔下的枇杷

清 金农 野枇杷 轴 纸本设色 111×26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枇杷与樱桃、梅子并称“初夏三友”,江南的枇杷以苏州的东山枇杷和余杭的塘栖枇杷最为有名,明代王世懋《学圃杂疏》中就有“枇杷出东洞庭者大”的记载。画院画师王个簃所绘的《洞庭丰产》将东山枇杷与西山杨梅尽收笔下,初夏的累累果实刚刚摘下,尚带着清晨的露水,色泽娇艳,直令人馋涎欲滴。王个簃是吴昌硕晚年的亲授弟子,在他看来“日常生活处处可入画”,杨梅从篮中溢出与几株枇杷滚落在一起,仿佛要溢到画纸之外,一篮寻常的初夏新果似乎勾起画家的一缕乡情。

初夏枇杷一树金——分享一组来自上海中国画院名家笔下的枇杷

王个簃 洞庭丰产 138×69cm 1958年

据说,枇杷是因为叶片似琵琶而有了此名,字形迥异,但读音也偶尔造成误会。古时又称枇杷为卢橘,苏轼被贬至岭南时作过的一首著名咏物诗中曾出现过枇杷的身影,“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小小的枇杷在当时偏僻的岭南之地给了爱好美食的苏东坡心绪上的慰藉。作为吴县东山人(今属苏州)的画院画师叶潞渊,自然要将东山枇杷绘于画中,《卢橘夏熟》几簇金黄枇杷探出枝来,作者在题款中说到“阶前盆荷正盛放也”,盆荷虽未入画却已入景了,为炎炎夏日平添一分清凉旷达之感。

初夏枇杷一树金——分享一组来自上海中国画院名家笔下的枇杷

叶潞渊 卢橘夏熟 47.5×45cm 1979年

枝叶豪放、果实玉润的枇杷与大多数果木不同,秋日养蕾,冬季开花,春来结实,夏初果熟,经受了一年的风霜雨露,不仅风味诱人,果实、叶子、花还可入药。自唐宋以来,枇杷就被视为美好吉祥、昌盛繁茂的象征,逐渐成为文人墨客诗画吟诵的题材,更成为南方园林中的常客。画院画师来楚生的一幅《硕果满天黄金满地》枇杷树挺拔耸立,枝干遒劲,阔叶丛中一簇簇金黄的枇杷果实,浓墨阔笔的几方顽石卧于树下,孟夏园林一隅在来楚生富有金石味的笔锋下别有趣味。

初夏枇杷一树金——分享一组来自上海中国画院名家笔下的枇杷

来楚生 硕果满天黄金遍地 138×48cm 1961年

清代园艺学家陈淏将枇杷称为“果中独备四时之气者”,四时不凋且形色俱美,颇有“质贞松竹”之节气,或许这也正是枇杷成为画家们所钟爱之题材的原因吧。

撰稿 | 徐隽

初夏枇杷一树金——分享一组来自上海中国画院名家笔下的枇杷

张大壮 初夏 64×33cm 1978年

初夏枇杷一树金——分享一组来自上海中国画院名家笔下的枇杷

唐云 鲜花硕果 99×53cm 1958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