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教孙子学习《元日》

作者:满分作文讲堂
我教孙子学习《元日》

第一,教孙子的内容

1、要求孙子背诵《元日》这首古诗。

2、要求孙子知道《元日》这首古诗描写的是什么,是一首什么诗,表现的是什么?

题解: 指出《元日》这首古诗描写的是王安石眼中的大年初一。指出它是一首借事喻事诗,是借元日一天的除旧迎新活动,比喻熙宁一年的变法改革运动。指出它还是一首托事言志诗,是托除陈出新之事,以表达诗人改革新政的喜悦和继续推进变法运动的决心。

第二、教学孙子的目的

1、让孙子知道《元日》是怎样写成的。

2、让孙子产生《元日》诗的阅读兴趣和创作欲望。

第三、教学孙子的重点

1、词语注释:

元日:正月初一,大年初一。

爆竹:放鞭炮。

岁除:一年结束。

屠苏:草舍。这里的意思是老百姓的家。

门:家。

曈曈:明亮而温暖的样子。

新桃:春联。

旧符:春联。

2、概念解释:

意象:就是蕴涵着作者主观想象的客观物象。比如这首诗中的爆竹,岁除,春风,屠苏,千门,万户,新桃,旧符。

赋比兴:诗歌创作中的表达方式。赋,意思是铺陈;比,意思是比喻;兴,意思是把结尾有意拔高。

结构:是指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起句:指的是绝句诗的第一句。意思是诗的开始。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开端部分。

承句:指的是绝句诗的第二句,是秉承上一句的意思,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发展部分。承句是上句结果,也是下句的原因。

转句:指的是绝句诗的第三句,意思是转移到谈话的正题,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高潮部分。

合句:又叫结句,意思是结局,指的是绝句诗的最后一句即第四句,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结局部分。

第四、教孙子的过程

1、简介《元日》的作者:

一千多年以前,王安石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北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高中进士,开始了他入仕又出仕,拜相又罢相的精彩人生。 他是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在文学方面,位列唐宋八大家,有《临川先生文集》存世。《元日》是他七绝诗的代表作。

2、说明《元日》的结构形式:

我们知道,《元日》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由四个组成部分即四个句子所组成:

第一个句子:爆竹声中一岁除,

第二个句子:春风送暖入屠苏。

第三个句子:千门万户曈曈日,

第四个句子: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四个句子组成了《元日》这个整体。从七言绝句诗的结构角度讲,这四个句子依次是起句、承句、转句和合句。通常我们称之为“起承转合”。

3、讲述《元日》的创作背景:

《元日》这首古诗作于北宋熙宁三年(即公元1070年)。北宋熙宁元年(即公元1068年),王安石被诏“越次入对”,宋神宗开始与王安石讨论时政。北宋熙宁二年(即公元1069年),王安石以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身份开始主持熙宁变法工作,先后颁布实施均输法、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等新法。这些新法的实施,使北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革新气象。熙宁三年的春节期间,王安石想到自己主持的熙宁变法运动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变化,就像除旧迎新的大年初一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变化一样。于是,王安石就产生了作元日诗一首,以事喻事,托事言志的想法。以表达自己变法革新的喜悦和继续推进变法运动的决心。这熙宁新法旧制的兴废,就像元日春联的更替,组成了这首元日诗的合句:总把新桃换旧符。

4、叙述《元日》的构思过程:

深谙作诗之道的王安石知道,有了合句,按照诗词构思的顺序,接下去就是要构思诗的起句。你合句的前提是什么?你合句的前提就是你的起句。

王安石还知道,合句即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前提是,人们在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就像熙宁二年我们摒弃了旧制一样。所以,我们的起句就是爆竹声中一岁除。

王安石知道,按照诗词构思的顺序,构思完合句和起句,接下去就是要构思诗的转句。你合句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合句产生主要原因就是你的起句。

王安石还知道,合句即总把新桃换旧符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千家万户沐浴在大年初一的春光里,就像全国百姓沐浴在改革变法的春风里一样,因此,这首诗的转句就是千门万户曈曈日。”

王安石知道,按照诗词构思的顺序,构思完合句起句和转句,最后需要构思的就只剩下诗的承句了。你转句的前提是什么,你转句的前提就是你的承句。

王安石还知道,转句即千门万户曈曈日的前提,是春风把温暖吹进了寻常百姓家里,就像熙宁改革把新法送到了寻常百姓家里一样。所以,我们的承句就是春风送暖入屠苏。”

这就是近千年来广为流传的千古名诗《元日》的创作构思过程。

第六、教孙子注意《元日》的解读误区

社会上许多评论者把王安石的这首借事喻事,托事言志诗解读为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这是不准确的。特别是有人把“屠苏”解释为“屠苏酒”,更是驴唇不对马嘴。准确说,这首诗描写的是王安石眼中的大年初一,但作者绝对不是为写大年初一而写大年初一,而是借事喻事,托事言志。它是借大年初一的除旧迎新活动,比喻熙宁初年的变法革新运动。它表达的是诗人对新政实施的喜悦和继续改革变法的决心。而“屠苏”的解释应该是“草舍”而不是“屠苏酒”,意思是老百姓的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