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教孫子學習《元日》

作者:滿分作文講堂
我教孫子學習《元日》

第一,教孫子的内容

1、要求孫子背誦《元日》這首古詩。

2、要求孫子知道《元日》這首古詩描寫的是什麼,是一首什麼詩,表現的是什麼?

題解: 指出《元日》這首古詩描寫的是王安石眼中的大年初一。指出它是一首借事喻事詩,是借元日一天的除舊迎新活動,比喻熙甯一年的變法改革運動。指出它還是一首托事言志詩,是托除陳出新之事,以表達詩人改革新政的喜悅和繼續推進變法運動的決心。

第二、教學孫子的目的

1、讓孫子知道《元日》是怎樣寫成的。

2、讓孫子産生《元日》詩的閱讀興趣和創作欲望。

第三、教學孫子的重點

1、詞語注釋:

元日:正月初一,大年初一。

爆竹:放鞭炮。

歲除:一年結束。

屠蘇:草舍。這裡的意思是老百姓的家。

門:家。

曈曈:明亮而溫暖的樣子。

新桃:春聯。

舊符:春聯。

2、概念解釋:

意象:就是蘊涵着作者主觀想象的客觀物象。比如這首詩中的爆竹,歲除,春風,屠蘇,千門,萬戶,新桃,舊符。

賦比興:詩歌創作中的表達方式。賦,意思是鋪陳;比,意思是比喻;興,意思是把結尾有意拔高。

結構:是指部分和整體的關系。

起句:指的是絕句詩的第一句。意思是詩的開始。相當于詩文結構形式裡的開端部分。

承句:指的是絕句詩的第二句,是秉承上一句的意思,相當于詩文結構形式裡的發展部分。承句是上句結果,也是下句的原因。

轉句:指的是絕句詩的第三句,意思是轉移到談話的正題,相當于詩文結構形式裡的高潮部分。

合句:又叫結句,意思是結局,指的是絕句詩的最後一句即第四句,相當于詩文結構形式裡的結局部分。

第四、教孫子的過程

1、簡介《元日》的作者:

一千多年以前,王安石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北宋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高中進士,開始了他入仕又出仕,拜相又罷相的精彩人生。 他是中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和改革家。在文學方面,位列唐宋八大家,有《臨川先生文集》存世。《元日》是他七絕詩的代表作。

2、說明《元日》的結構形式:

我們知道,《元日》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由四個組成部分即四個句子所組成:

第一個句子:爆竹聲中一歲除,

第二個句子:春風送暖入屠蘇。

第三個句子:千門萬戶曈曈日,

第四個句子: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四個句子組成了《元日》這個整體。從七言絕句詩的結構角度講,這四個句子依次是起句、承句、轉句和合句。通常我們稱之為“起承轉合”。

3、講述《元日》的創作背景:

《元日》這首古詩作于北宋熙甯三年(即公元1070年)。北宋熙甯元年(即公元1068年),王安石被诏“越次入對”,宋神宗開始與王安石讨論時政。北宋熙甯二年(即公元1069年),王安石以谏議大夫參知政事身份開始主持熙甯變法工作,先後頒布實施均輸法、青苗法和農田水利法等新法。這些新法的實施,使北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革新氣象。熙甯三年的春節期間,王安石想到自己主持的熙甯變法運動給人們帶來的生活變化,就像除舊迎新的大年初一給人們帶來的生活變化一樣。于是,王安石就産生了作元日詩一首,以事喻事,托事言志的想法。以表達自己變法革新的喜悅和繼續推進變法運動的決心。這熙甯新法舊制的興廢,就像元日春聯的更替,組成了這首元日詩的合句:總把新桃換舊符。

4、叙述《元日》的構思過程:

深谙作詩之道的王安石知道,有了合句,按照詩詞構思的順序,接下去就是要構思詩的起句。你合句的前提是什麼?你合句的前提就是你的起句。

王安石還知道,合句即總把新桃換舊符的前提是,人們在爆竹聲中送走了舊的一年,就像熙甯二年我們摒棄了舊制一樣。是以,我們的起句就是爆竹聲中一歲除。

王安石知道,按照詩詞構思的順序,構思完合句和起句,接下去就是要構思詩的轉句。你合句産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你合句産生主要原因就是你的起句。

王安石還知道,合句即總把新桃換舊符産生的主要原因是,千家萬戶沐浴在大年初一的春光裡,就像全國百姓沐浴在改革變法的春風裡一樣,是以,這首詩的轉句就是千門萬戶曈曈日。”

王安石知道,按照詩詞構思的順序,構思完合句起句和轉句,最後需要構思的就隻剩下詩的承句了。你轉句的前提是什麼,你轉句的前提就是你的承句。

王安石還知道,轉句即千門萬戶曈曈日的前提,是春風把溫暖吹進了尋常百姓家裡,就像熙甯改革把新法送到了尋常百姓家裡一樣。是以,我們的承句就是春風送暖入屠蘇。”

這就是近千年來廣為流傳的千古名詩《元日》的創作構思過程。

第六、教孫子注意《元日》的解讀誤區

社會上許多評論者把王安石的這首借事喻事,托事言志詩解讀為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這是不準确的。特别是有人把“屠蘇”解釋為“屠蘇酒”,更是驢唇不對馬嘴。準确說,這首詩描寫的是王安石眼中的大年初一,但作者絕對不是為寫大年初一而寫大年初一,而是借事喻事,托事言志。它是借大年初一的除舊迎新活動,比喻熙甯初年的變法革新運動。它表達的是詩人對新政實施的喜悅和繼續改革變法的決心。而“屠蘇”的解釋應該是“草舍”而不是“屠蘇酒”,意思是老百姓的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