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淝水之战,谢玄并非击败80余万秦军,谢石原本求稳,但被他说动

作者:西海岸媒体

公元383年8月,前秦在再度占领西域之地,实现北方统一后,苻坚不再等待,集结了全国80余万兵力大举南下,意欲攻取建康,灭亡东晋,但是最终被东晋所败,前秦也在数年后随之灭亡,这也是就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谢玄并非击败80余万秦军,谢石原本求稳,但被他说动

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东晋是在极其劣势的情况下,以少胜多,击溃了前秦大军,而就历史记载中的淝水之战来看,此战的确事关前秦和东晋两国的国运,但是从战争过程来看,双方在决战之时,兵力上并没有那么大的悬殊。

其实在前秦名臣王猛死后,苻坚就开始有些飘了,加之前秦在北方的战事相对顺利,几年时间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这极大的刺激了苻坚的野心,他誓要南下灭晋,完成天下一统。

当时前秦还是有很多人反对的,苻融就说过,“江东虽不绝如綖,然天之所相,终不可灭”,就当时的局势来说,东晋不同被前秦所灭的国家,东晋可不是北方那些立国短暂的政权,人家是南迁的正统王朝,虽然皇权不强,但是门阀士族还是支持东晋而不会屈从于苻坚的。

淝水之战,谢玄并非击败80余万秦军,谢石原本求稳,但被他说动

同时前秦刚刚实现北方一统,内部实力盘根错节,需要时间去打压或者安抚,秦军也尚未建立一支足够和东晋水师相抗的部队,这些都是前秦讨伐东晋的弊端,但显然苻坚是不管这些的,他被前秦表面上空前的强大所迷惑,于公元383年8月,从全国各地征兵,号称步兵60万、骑兵27万,80余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南下了。

当时苻坚征调了各州的马匹以充军用,同时“人十丁遣一兵”,突然想起了苻坚之前的前燕君主慕容,他更狠,是打算重新核定前燕各地的人口,之后每户仅留一丁,计划集结150余万大军去征讨天下,只不过后来慕容挂了,若是这位慕容生前强行推行了这个军事计划,那么天下局势就不知道会如何了?

淝水之战,谢玄并非击败80余万秦军,谢石原本求稳,但被他说动

在前秦大规模集结兵力的同时,苻坚还玩了一次心理战。“下书期克捷之日,以帝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并立第以待之”简单来说就是,苻坚在大举出征前昭告天下,在灭东晋后,要给晋孝武帝以及谢安桓冲等东晋重臣以高官,保持他们的地位。

可以说这就是苻坚的一封招降书啊,一旦战局不利于东晋,那么可以想象得到,肯定会有人投靠前秦的,毕竟像前燕末代君主慕容暐都在前秦为官,还有什么不可能的,如果前秦统一天下的话,肯定会出现一个特殊的局面,也就是众多被亡国之君成为在朝为官的同僚了。

淝水之战,谢玄并非击败80余万秦军,谢石原本求稳,但被他说动

面对前秦的军事行动,东晋除了正面战场上,令谢石率领谢玄、谢琰、桓伊等人,统领8万北府兵迎敌,在侧面战场上,也就是长江中游的荆襄地区,命桓冲北上攻打襄阳。

《晋书.苻坚载记》晋车骑将军桓冲率众十万伐坚,遂攻襄阳。

之前前秦东晋围绕襄阳的战争中,桓冲手握主力,但忌惮于前秦军,所以令朱序困守襄阳一年之久无援,最终襄阳失守,所以这一次,东晋令桓冲北上攻打襄阳,也并未起到什么关键作用,只能是分散了前秦一部分兵力,但是对于前线战事,影响并不大。

但苻坚的计划很美感,现实却很骨感,他从全国调集军队,自己则是从长安出发,那么各地秦军必然无法统一时间抵达战场。

《晋书.苻坚载记》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军顺流而下,幽、冀之众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

当时苻坚抵达项城(今河南项城市西南二十五里),从凉州征集的部队才刚刚抵达关中的咸阳,蜀汉之地的秦军顺着汉水东进,幽州冀州一带的军队才刚刚抵达彭城(今江苏徐州)。

淝水之战,谢玄并非击败80余万秦军,谢石原本求稳,但被他说动

也就是说前秦的军事行动声势浩大,但是在正面战场上,兵力尚未集结,在前线,东晋要面对的主要是苻融统率的30万大军,而且要注意,这都是前秦对外号称的兵力,我个人认为,以当时前秦的国力不足以支持一支近百万规模的军队,对于后勤来说,那绝对是一场灾难。

所以在淝水之战的正面战场,前秦的兵力虽然号称30万,但是实际兵力可能只有十多万,而东晋的8万兵力则是相对可信的,毕竟这是事关国运第一战,东晋不会有所保留,如果在迎击秦军主力时,都拿不出一支10万左右的军队抵御,那么东晋也就离亡国不远了。

综合来看,虽然表面上,前秦集结了重兵,分多路南下,大有当初西晋灭吴的态势,可是实质上来看,东晋不是东吴,前秦更不是西晋。

《晋书.苻坚载记》融等攻陷寿春……垂攻陷郧城……梁成与其扬州刺史王显、弋阳太守王咏等率众五万,屯于洛涧,栅淮以遏东军。

初期前秦军战事顺利,苻坚见局势有利,将大军留在项城,自己率轻骑抵达前线寿春督战,至此局势逐渐向着有利于东晋的方向发展了。

淝水之战,谢玄并非击败80余万秦军,谢石原本求稳,但被他说动

还记得襄阳守卫战中城破被俘的朱序吗?他成为东晋反击的一个关键人物,苻坚自认东晋式微,所以派遣朱序去说服谢石,希望谢石率部投降,这要是和秦军对峙的主力晋军投降了,那秦军的确可以长驱直入,直抵建康城下,东晋就算不灭国,也要被迫迁都避敌了。

但是谢石是不会接受苻坚招揽的,加之朱序也不是一个忠于前秦的人,他的心还是在东晋这一方的。

《晋书.朱序传》时坚大兵尚在项,苻融以三十万众先至。坚遣序说谢石,称己兵威。序反谓石曰:「若坚百万之众悉到,莫可与敌,及其未会,击之,可以得志。」

朱序抵达东晋军营,没有作为苻坚的说客,而是告诉谢石,趁着前秦各路大军尚未抵达战场之时,主动出击,可以一击而中。

淝水之战,谢玄并非击败80余万秦军,谢石原本求稳,但被他说动

其实谢石原本的计划是,闭守不战,这并不是完全的忌惮于秦军的军力,而是以求稳妥击退秦军之举。

之前我就说了,秦军大规模集结兵力南下,其后勤补给必然会出现问题,而且淝水之战发生在秋冬季节,此时北方河流逐渐干涸,水运不足以维持前线大军的后勤补给,历史记载中有一点也可以证明。

《晋书.谢玄传》获坚乘舆云母车,仪服、器械、军资、珍宝山积,牛马驴骡骆驼十万余。

在谢玄等人击退秦军之时,缴获了十余万匹骡马、牛、骆驼等,这显然不是常规作战时秦军的口粮,而是运送后勤粮草的牲畜,可见当时秦军的后勤补给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陆运。

淝水之战,谢玄并非击败80余万秦军,谢石原本求稳,但被他说动

在那个年代,陆运运输口粮在路上的消耗是很大的,而且前秦是劳师远征,而东晋则是本土作战,加上东晋水师强悍,可以说东晋在后勤补给方面的优势是要远远大于前秦的。

在这种情况下,坚守不战,虽说有些认怂,但是对于东晋来说何尝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在古代战争中,战术选择首要考虑的就是后勤,只要围绕着后勤打,基本是上就不会错。

所以谢石选择坚守不战,维持对峙的局面,等待前秦后勤出现问题是合理的决策,但是谢石为何采纳朱序的建议呢?

淝水之战,谢玄并非击败80余万秦军,谢石原本求稳,但被他说动

首先要说的就是朱序在谢石眼中不是一个畏死的叛臣,他苦守襄阳一年,他做的已经够多的了,最后城破也是有人私通前秦的结果,谢石相信朱序的人品,自然也相信朱序从前秦方面带过来的消息。同时谢琰也是支持朱序的,所以谢石改变了打法,开始尝试性进攻。

《晋书.刘牢之传》牢之率参军刘袭、诸葛求等直进渡水,临阵斩成及其弟云,又分兵断其归津。贼步骑崩溃,争赴淮水,杀获万余人,尽收其器械。

刘牢之受命率部先行出击,取得洛涧大捷,击溃前秦梁成所部,斩杀万余人,极大地鼓舞了晋军的士气,也正是这次胜利,令谢石敢于继续进攻前秦。

淝水之战,谢玄并非击败80余万秦军,谢石原本求稳,但被他说动

之后就发生了大家熟知的事情了,晋军趁势西进,和秦军在,隔岸相持,谢玄派遣使者告诉苻坚,要渡河于秦军一战之意,当时前秦众将表示应该坚守,阻止晋军渡河,或者半渡而击,但是苻坚坚持要让晋军渡河,之后利用秦军的骑兵优势,大举合围刚刚渡河的晋军。

《晋书.谢玄传》遂麾使却阵,众因乱不能止。于是玄与琰、伊等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石军距张蚝,小退。玄、琰仍进,决战肥水南。坚中流矢,临阵斩融。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

《晋书.朱序传》坚众小却,序时在其军后,唱云:「坚败!」众遂大奔,序乃得归。

结果就是秦军在撤退发生混乱,谢玄等人趁势出击,秦军大败,其中朱序参与到了给前秦制造混乱的过程中,不知道是朱序发起的,还是朱序借势扩大的,但都是引起了前秦军的混乱。

淝水之战,谢玄并非击败80余万秦军,谢石原本求稳,但被他说动

此后在苻坚北撤的途中,也没有精力去收拢败卒,所以说大部分秦军将士是在尚未和晋军交手时就折损于败退的途中了。苻坚更是留下了风声鹤唳的典故,可见当时东晋的追击战是很凶猛的,给苻坚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阴影。

如果说单纯从兵力折损来看,此战并没有完全击垮前秦,但是令苻坚无法接受的是,淝水之战折损的大多是前秦的嫡系部队,其他地方军队尚未抵达主战场,苻坚就败了。

造成的局势就是,苻坚手里曾经拥有的可以震慑各方的生力军损失殆尽,各方豪强也就不忌惮于苻坚,各自树立起反秦大旗了,淝水之战的次年,后燕、西燕、后秦就先后建立了,前秦在内乱中也走向了灭亡。

总的来说,淝水之战是苻坚过于心急的一次战争,东晋并不弱小,而前秦内部问题还有很多,苻坚贸然集全国之力,打国运之战,结果仅仅因为一次主动的战术后撤,就引发了大败,这是他怎么也想不到的。

参考资料《晋书.苻坚载记》《晋书.朱序传》《晋书.谢玄传》《晋书.刘牢之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