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专栏|成语故事26:风声鹤唳

专栏|成语故事

专栏|成语故事26:风声鹤唳

26

风花雪月

今天开始讲和“风花雪月”四个字有关的成语。

“风花雪月”也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指一年四时的自然美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后来经常被用来指代辞藻华丽、内容空洞的诗文,也可用来形容醉生梦死、花天酒地的生活。

我们先来讲一个有“风”的成语。

风声鹤唳,唳,是鹤叫的声音。风的声音和鹤叫的声音,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先来听故事。

故事

公元383年,是个著名的年头,这一年发生了历史上一场赫赫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它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都说以少胜多,那“少”是多少?“多”又是多少呢?差不多是八万对八十万,虽然说八万是精兵,八十万是杂兵,但一比十这个比例也非常悬殊了,只从人数上看几乎没有胜算。

当时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皇帝苻坚统一北方后,一直虎视眈眈地打算南下进攻东晋。东晋国力虽不如前秦,但占据着长江天险,并不易攻。前秦统一不久,实际上并不是挑起战争的好时机,但苻坚心意已决,集结各处调集来的八十万大军,人还没到齐就急急忙忙南下直奔东晋而去。

东晋当然是不希望打仗,但敌人打上门来,也不得不战。朝廷派出谢石为大将,谢玄作先锋,带领八万训练有素的精兵北上迎战。

苻坚心想自己手握百万大军,自是胜券在握,对付晋军不成问题。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东的淝水之畔,等待后续大军全部到齐再对晋军发起总攻。

晋军在人数上寡不敌众,如果不能以少胜多那必败无疑,谢玄决定趁秦军尚未全部齐集之前主动进攻,在连打几个胜仗之后,双方对峙淝水,进入胶着状态。

谢玄仔细研究过苻坚的性格特征,想出一条计谋。他派出一个使者过河到秦营,向秦军前锋商议:“现在双方对峙,战势持久,不能速战速决。不如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双方决一胜负,不是更好吗?”秦军众将领听到这一提议都纷纷反对,他们认为,一定要坚守淝水不可让晋军过河,只要等后续大军全部到达,即可彻底击败晋军。苻坚却不这样想,他求胜心切,认为可以将计就计,己方军队只需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还在河里没上岸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一定就能全歼晋军。

秦军是苻坚说了算,于是秦军开始后退,但他没有考虑到的是,秦军是临时从各处拼凑起来的队伍,本身并没有统一的指挥和作战配合经验,再加上古代信息传输的落后性,当前面军队开始撤退,后面的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吃了败仗,顿时大乱,齐齐向后方溃逃。

谢玄一看到秦军后退,立即下令晋军快速渡河,上岸杀敌。

秦军在溃退途中,很多人连兵器和盔甲都丢弃了,现场一片狼籍,自相践踏而死的士兵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们,一路上只要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鸣,都以为是晋军的队伍又追杀上来,立即不顾白天黑夜迅速奔跑逃命。

就这样,谢玄率领的晋军大获全胜,取得“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战败之后的前秦因此而衰败,苻坚在两年之后去世,北方又分裂成多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再无外族侵略。

好精彩,谢玄怎么知道苻坚一定会听他的话呢?

这是抓住了人的心理,谢玄知道苻坚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投其所好,引他上钩。

苻坚的溃兵听到风声鹤叫,以为是追兵到来,后来人们就用“风声鹤唳”这个成语来形容战争时的紧张气氛,也可以用来形容自相惊忧,一有风吹草动便神经极度紧张,惊慌失措的样子,后者与“惊弓之鸟、杯弓蛇影”有几分相似,但这两个成语并没有战争气氛的含义。

阿尔遐想

你知道淝水之战是什么吗?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它发生在东晋十六国时期。

公元383年,前秦天王苻坚率兵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于淝水(今安徽寿县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以8万军力大胜25万(实际到达)前秦军,大获全胜。

苻坚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

作者简介

专栏|成语故事26:风声鹤唳

颜回乐

立雪教育机构创始人,资深图书从业者。

爱读书,爱电影,爱画画,沉浸于视听带来的乐趣,并努力把它们分享出来。

其风格生动有趣,寓深刻的哲理于妙趣横生的语言之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