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酒肉朋友”值得交往吗?

作者:国乾酱香酒

俞伯牙钟子期以琴声相会,结为知音,廉颇蔺相如因负荆一事,遂成知己,桃园三杰会于乱世,管鲍之交成于商旅,朋友之间的交往,往往需要通过一种媒介。古往今来,没有一种媒介像酒那样出现得频繁,也没有一种媒介像酒那样,惹人争议。

如今人们口中的“酒肉朋友”,多是贬义,指凑在一起只是吃喝玩乐,不干正经事的朋友。仿佛友情只要沾上了酒,就会加速变质。有的人甚至会把酒肉朋友“一杆子打死”,认为酒桌上认识的朋友,最好酒醒人散,见面不识。但国小乾要说,这是个消极的刻板印象。

据元人蒋正子的《山房随笔》记载,刘过初次会见当时名满天下的辛弃疾,还是一介布衣,由于不请自至,并没有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辛弃疾恼他恃才傲物,便命作诗考核,指席上一碗羊肾羹为题。而刘过当仁不让,大口饮酒,慷慨赋诗“死后不知身外物,也随樽酒伴风流”,秀出自身豪放洒脱的气度和亮眼诗才,这才得到了“偶像”的认可。随后两人分食酒肉,成为莫逆之交。

“酒肉朋友”值得交往吗?

国小乾认为,“酒肉朋友”的观念,是该修正一下了。确实,真正的友谊讲的是互相理解,而不是凑在一起吃吃喝喝,但如果没有共同参与的事情作为媒介,创造交心的场合,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又从何而起呢?

酒场上,也会有真正的友谊存在。就像“辛刘”二人相识于酒桌前,是“酒肉之交”,却也并不影响他们成为肝胆相照的真朋友。

真正的友情是会互相成就的,刘过豪放词风的形成,离不开辛弃疾的提携与指点。刘过《龙洲词》中公认成就最高的词作,除了那首“欲买桂花同载酒”的《唐多令》,也就数上这首仿照辛词风格写出的《沁园春》了,“斗酒彘肩,醉渡浙江,岂不快哉!……蓬莱阁,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有酒有肉,坐谈高阁,刘改之想象中与好友相会的图景,正是对这段友情最好的注解。

“酒肉朋友”值得交往吗?

国小乾在此要劝大家,不要对那些“酒肉朋友”心存偏见。酒桌对面坐的人,兴许就是“诗仙”本人呢?这不,李白那首《南陵别儿童入京》里用“会稽愚妇轻买臣”的典故讥讽前倨后恭的世俗之辈,然后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与所有“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酒局说拜拜。

总而言之,以酒肉论朋友,说到底还是如何交朋友,关酒肉什么事?须知真心换知己,真性情交真朋友,酒肉只是媒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终还是要回归真诚。只要以诚相见,气味相投,酒桌上也能交到真朋友。

“酒肉朋友”值得交往吗?

冬日是温酒会友的好时节,酒场是暖热气氛的好场所,而当我们置身其中,互相交流,要学会把握好分寸,对上彼此的节奏。也许赶在新年到来之前,新的朋友就会提前来到我们身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