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牛光"与"牛画"江南文物展"牛精神"

作者:意檀香研究

视频加载...

牛年寻找"公牛"。说到牛,人们自古以来就想到了它勤劳的形象。在浙江博物馆中,有一些具有江南文化特色的"牛文物"。其中,1600多年前,东晋古人根据牛的外表制作成"台灯"和"手电筒"的组合。

这头邋遢、双蹄、人形的立式小牛是国家级文物东津窑绿瓷点牛形灯。就在1600多年前,浙江省温州的东津古人将其用作"台灯"和"手电筒"。

"牛光"与"牛画"江南文物展"牛精神"

杜伟,浙江博物馆陶瓷馆员:这盏灯高约13厘米,比较小巧精致。你可以看到灯的下半部分是一块板,可以用来放灯油,中间是灯柱,做成牛的样子。灯柱两端都有一个方孔,用来插入灯芯,再看它这个手柄,不像牛尾巴,是一个弧形。手柄连接到托盘和灯柱。这种把手既可以由桌子上的灯使用,也可以用手使用,可谓是多用途的,非常方便。

将牛拟人化并赋予它们自信的外观在东晋时期是罕见的。而这盏由古代文艺蓝瓷灯特制而成,也体现了当时江南地区文墨客人的浪漫理念。

"牛光"与"牛画"江南文物展"牛精神"

文人点亮了他们的画作,三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清代画家魏翔用笔触法在布上画了十头牛。看江南杨柳义,在春天的农业闲暇时间,水牛成群结队三两人,在岸边吃草,喝水游玩,和遛牛者散步,一对悠闲和谐的田园画像。

"牛光"与"牛画"江南文物展"牛精神"

浙江书画博物馆馆长谢家玲:那个时代讲究农业,尊重农业,以农业为导向,具有以农业为导向的思想精神。农耕文化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牛是农耕文化中永远不能缺少的角色,勤劳体力强,而且非常温柔,所以在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牛光"与"牛画"江南文物展"牛精神"

江南的文人不仅画牛,还在石碑上雕刻牛,这明柳像白头字迹,出自明清著名诗人刘如手。这个白色的末端像玉一样抛光,一头躺着的黄色牛被压花在池塘和大厅之间。

浙江博物馆工艺美术部主任范玉玲:这头牛不仅逼真,而且美化了,看到牛不仅很胖而且抽了几根肋骨。这个牛装修在这个地方,因为这个地方不实用,但它也是最中心的视觉位置,所以放进去有很抢眼的效果。

(李伟毅编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