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豺狼当道,安问狐狸”,从东汉顺帝反腐说起

作者:蔡驷问好

“豺狼当道,安问狐狸”与东汉顺帝反腐败相关,也是史上皇帝反腐败不了了之的事件之一。回望历史,自私有制出现以后,腐败有了物质条件和土壤,边反边腐,一直以来都是一件麻烦事。在历史长河中,相对而言,宋真宗反腐倡廉工作做得是较好的,用力最猛的是朱元璋,其效果并不如人意。这一点,朱元璋自己也清楚,并感慨而长叹。

“豺狼当道,安问狐狸”,从东汉顺帝反腐说起

说到反腐败,上溯到尧、舜、禹时期,到大禹时,他已令狱官制定刑法,加以惩处。周朝时期,周公提倡清廉,对贪腐进行有效防治,官吏仗势为恶、行贿受贿、接受他人财物等都要“阅实其罪”。禹、汤、文王、武王对贪腐防与治结合,效果还是不错的,被后世颂称为名王圣主。汉武帝首创刺史制,即在每州设立刺史,刺史的主要工作就是检察各地官员。同时推行连坐制,即相关官员贪污,刺史、郡守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汉武帝的大力反腐,为大汉的国力提升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豺狼当道,安问狐狸。”这句俗语出自于《东观汉记》卷二十:“侍御史张纲独埋轮于雒阳都亭,曰:‘豺狼当道,安问狐狸。’遂奏冀。”是说的是:东汉顺帝永建元年,外戚梁冀总揽朝廷兵权,两妹为顺帝、桓帝皇后。内宠正盛时,梁氏一家又姻亲满朝,盘根错节,把东汉朝局弄得乌烟瘴气,百姓苦不堪言。

“豺狼当道,安问狐狸”,从东汉顺帝反腐说起

皇帝为了装装门面,做做样子,诏遣八位使臣行巡天下,罚惩奸佞,奖掖清忠。这八位大臣都是名满天下的宿儒,只有张纲年纪最轻,官位最低。张纲出洛阳都亭几里许,便慨然叹曰:“豺狼当道,安问狐狸?”意即:祸国大盗正在那儿当道呢!何必去抓小偷啊!于是他即日毁车返回都城,并上书弹劾权倾一时的内戚大将军梁冀、河南尹梁藉兄弟,朝廷为之震动。

张纲弹劾梁冀“肆无忌惮、贪污受贿、多树诌谀、陷害忠良”等十五项大罪。书奏,“京师震竦”,百官惴惴。东汉顺帝知道张纲的忠直,但毕竟梁冀是血脉皇亲,加上梁冀亲党互相庇护隐瞒,最后都不了了之。

“豺狼当道,安问狐狸”,从东汉顺帝反腐说起

宋真宗相比较历朝历代的皇帝,在反腐倡廉工作上做得还是不错的。他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一是清心,要平心待物,不为自己的喜怒爱憎而左右政事。二是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洁。三是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四是务实,不要贪图虚名。五是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不要苛责和刑罚不公正。六是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七是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种弊端。

同时,宋真宗还建立了严谨的选拔任用制度和监察官员防渎职制度。官员有试用期的,试用官员转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员保举,如果有贪腐行为那么官场之路就基本终结了。监察官违反出巡制度都要遭受处罚,还特别规定了监察官失职、自身贪腐严惩的制度。宋真宗既抓廉政理念建设,又抓管理制度建设,两手都硬,北宋时期官员的廉洁指数是较高的。

“豺狼当道,安问狐狸”,从东汉顺帝反腐说起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抓反腐是用力最猛的。在惩治贪官方面,朱元璋采取了十分严厉的措施。明代法律明文规定,只要地方官员贪污超过六十两银子,便会被斩首示众。传说在明朝法律《大诰》中有一种酷刑叫“剥皮揎草”,就是把人皮完整剥下来,搞成袋状,在里面填充稻草后悬挂示众。明太祖还特地建立了一座庙,被称为皮草场,专门为“剥皮揎草”示众场所。

一口气读懂中国史全套 ¥89 购买

朱元璋对古代“五刑”:“笞、杖、徙、流、死”也进行了改造。据明史及相关文字记载,洪武朝时有“凌迟、黥刑、挑膝盖、抽肠、剕、劓、阉割、锡蛇游、斩趾枷令、常枷号令、枷项游历、称竿”等一系列刑法,而在这些刑法中,有的现在只知道名字,并不知道具体功能。朱元璋使用了如此多的措施,最后起到的效果连他自己都感到无奈而长叹道:“本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

“豺狼当道,安问狐狸”,从东汉顺帝反腐说起

朱元璋死后,大明的腐败又迅速膨胀起来,最终让铁腕反腐的朱元璋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创立的大明王朝,最终以中国历史上“最腐败王朝之一”的身份被列入史册。反腐之艰难,倡廉之必要。自古以来,常抓不懈之事,却永远在路上,整个社会应该重视,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人都必须重视,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众人皆清,方得蓝天白云。(文/蔡驷 ) (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继续阅读